avisto简介

avisto简介

阿维斯陀,又名Zend-Avesta,是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中文译为祆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也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波斯经典,据说是琐罗亚斯德教先知(琐罗亚斯德教)。“Avesta”的原意很难证明。学术界一般说是用来写经书的古波斯语,属于向东传播的印欧语系印支伊朗语。这种语言属于波斯语、库尔德语、普什图语(阿富汗主要民族语言)、奥塞梯语(北高加索奥塞梯语)等伊朗语系。

阿维斯托的原始经文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期间(公元前334-327年)被战争摧毁。为了复兴琐罗亚斯德教的传统,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从当时残存的经文中将其编成了标准版本,可惜版本没有完整保存下来。今天,阿维斯托的各种版本的原文或译本被现代的欧洲和印度学者编纂成书,但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萨珊版本被保留下来。

《阿维斯塔经》分为五部分。前三部分:亚斯那(意为“供奉祭品”)、维斯帕拉德(意为“向诸神祈祷”)和文迪达德(意为“与恶灵战斗”)是琐罗亚斯德教最重要的部分。

1.“亚斯纳”:主要目的是强化《光明之神》中阿胡拉·马自达开创的物质和精神宇宙秩序,抵御黑暗之神安哥拉·曼纽带来的破坏和邪恶势力。《亚斯纳》共有72节经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五首《迦特》,由65,438+07首赞美诗组成,据说是琐罗亚斯德自己写的。其他“亚斯纳”诗句包含不同时期和地区流传的赞美诗及其注释。

2.“维斯帕拉迪”:有23或24节,是对神的祈祷,附在“阿斯纳”的仪式上。

3.温迪达:它由22篇文章组成,以马自达和琐罗亚斯德之间对话的形式呈现,涉及宇宙创造和毁灭的神话,仪式清洁的规则,以及一般的伦理和道德戒律。与亚斯纳和维斯·帕拉迪不同,温迪达不需要在亚斯纳节期间完全背诵。。第四部分“yasht”(原意为“崇拜与赞美”)和第五部分“Khordeh Avesta”(小Avesta)是二级祭祀文本,不是像前三部分那样的“Yasna”或其他重要节日的仪式文本,而是用于一般的民间祭祀。

四。《徐亚特》:有21篇悼词,每一篇都是针对某一个神,但风格却大相径庭,而且是散文而不是韵文。

5.《Houlda Avesta》的每一部分也是对不同神的祈祷。

根据古代琐罗亚斯德教的传说,阿维斯陀的21是由马自达启发给琐罗亚斯德的,琐罗亚斯德又传给了他的弟子毗瑟斯塔帕。然后他写了两份手稿,一份封存在宝库,一份封存在宫廷档案馆。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希腊人翻译了圣经的科学部分。几个世纪后,萨珊王朝早期的大祭司坦萨尔(Tansal)开始收集零散的民间经文,并决定哪些应该被纳入正典。编纂正典的工作终于在Adurbad Mahraspandan(309-379)任期内完成,此后又多次修改。最后一次修订是在6世纪库斯劳一世统治时期(科斯劳一世统治时期531-579)。

20世纪初,基于上述古代传说,欧洲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探索萨珊王朝阿维斯托原始版本的热潮。德国东方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安德烈亚斯(1846-1930)研究了阿维斯陀的各种手稿,认为这部经文的古波斯语非常古老,肯定有代代相传的古代书面文本,其中一些拼写错误是萨珊王朝(即“巴列维”)使用的中世纪波斯语,然而安德烈亚斯的假设在1940年代逐渐受到挑战,直到德国语言学家卡尔·霍夫曼(65433霍夫曼指出,手稿中的“拼写错误”实际上是不同时间和地区的口头叙述者阅读方法不同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背诵经文的方式不同;另一方面,从中亚到伊朗,说话者说着不同的方言。此外,Avesta本身的发音也随着时代而改变。近年来,学术界大多接受霍夫曼的理论,认为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阿维斯托的文字主要是口头的,直到5、6世纪才开始出现书面文字。

由于《阿维斯塔》的原文保存得相当零散,要恢复其原貌,就要靠《阿维斯塔》的原抄本与从古至今的各种译本及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比较,而印度学者埃尔瓦德·卡瓦吉·埃达尔吉·坎加(1839-1904)对此的贡献最大。经过对各种原著的考证,坎戈将《阿维斯陀》的各个部分翻译成印度古吉拉特语,陆续出版。阿维斯塔最著名的部分是《赞美诗》,出版于1895年,是一本独唱书《迦特-巴-玛阿尼》。Kango还出版了两本最重要的研究Avesta的参考书,《Avesta语言实用语法》(1891)和《英语-Avesta词典》(1909)。这些重要的原始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