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简历

余光中的乡愁

在童年时代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一头

妈妈在那边。

当我长大时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

我在这一头

新娘在那边。

以后再说。

乡愁是一座低矮的坟墓。

我在外面

妈妈,它在里面

但是现在

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一头

大陆在那边。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福建永春人,当代台湾著名诗人。他出生在中国传统的重阳节,父亲是一名官员。抗日战争期间,我家搬到了重庆。1947,诗人同时考上北大和金陵大学。因为不想离开母亲,他选择了后者。1949转厦门大学。1950和家人去了台湾省。1951年,诗人受梁实秋指点。1952年,诗人毕业于台大,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周子挽歌》,反响不大。次年,他参军成为一名编译员。1956,诗人退休,开始在一些学校教书,同时编辑《蓝星》等文学杂志;同年9月,诗人与表妹范沃村结婚。1958和1966年,诗人两次去美国。1974年诗人去香港教书。1981年,他会见了黄、辛笛等诗人,并与他们亲切交流。1992,他终于盼到了日夜思念的那一天。他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家乡。除以上外,诗人作品还有《蓝翎》、《白玉苦瓜》、《对岸观音》以及散文集《四处流浪》等。

做出赞赏的评论

在中国诗歌史上,乡愁是成千上万首诗歌的主题。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写作的主题,余光中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在他众多的乡愁诗中,乡愁无疑是最通俗委婉的一首。

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着诗人小时候的眷恋,诗人在互通消息中得到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票子,承载着诗人对爱人的爱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情感空白,滋味不言而喻。一场黄土阻隔了诗人与母亲的相遇。诗人的心去了哪里?那份乡愁,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这一端”和“那一端”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

诗人在这种强烈的情感中转向了对当下的叙述。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已经成为一个古老民族深深的伤痕,诗人心中的伤痕,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中国人的伤痕。诗歌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份乡愁,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也是所有千千中国人的相思和苦闷。因此,诗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那母亲不就是祖国的象征吗?那个情人不就是诗人的比喻吗?

在《世界》中,诗人简洁地提取了几个简单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通过简单的“这个”和“那个”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将彼此孤立的人、事、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有距离,有联系,会给整日奔波如相思,分离又重逢的人一种强烈的共鸣,一种说不出的悲喜。正如诗人所说,“纵向的历史感,横向的地域感。纵横相交形成的十字路口的真实感”,诗歌以时间顺序为经度,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度,在直白的叙述中自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伤感和无尽的相思。

诗歌在结构上呈现装饰之美,在艺术上呈现节奏上的音乐之美:在整齐划一的句式中追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在意象的恰当组合中,完美地运用了文字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了音乐的节奏,一波三折,歌唱叹息。诗人用真情和音乐语言唱出了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