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习惯把中国的国画叫做丹青?

很多汉语词汇经历了文化语境的演变,词义变得相当丰富,就像“丹青”这个词一样。

从现在的意思来看,“丹青”指的是绘画,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人们在形容擅长国画的人时,会说他们“精于丹青”,而在国画方面造诣很高的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级画家,往往被视为丹青的画家,是一种尊称,带有仰慕之意。

“丹青”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周秋官志金》:丹青之诫,一种珍贵的玉石和锡石。

原意是指红朱砂和蓝绿雉这两种天然矿物颜料,因为中国画刚在中国诞生的时候,人们对色彩和技法没有概念,只是简单的描述眼睛看到的东西。描绘结束后,为了增加装饰效果,他们从大自然中采摘常见的朱砂和绿雉矿物,磨成细粉作为绘画颜料。久而久之,就有了“丹青”这个词。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许多色彩丰富的天然矿物,经过加工后应用到中国画中,逐渐丰富了中国画的颜料和色彩构成,画出了更美的画,但无形中增加了画家的劳动成本很多。

在绘画之前,画家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划线,如何构图,如何填色,如何提炼作品的意境等等,这使得绘画过程更加复杂。

为了画出满意的作品,画家们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思考。所以“丹青”这个词也就从一种绘画颜料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绘画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画家,与现代的“画家”、“艺术家”有着相似的含义。如杜甫在《丹青是赠曹巴将军》一诗中说:忠于你的艺术,你不知年龄,任名利如浮云飘过。

唐宋以后,中国画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技法日趋完善,画画的人也越来越多。朝廷会设立一些机构,比如翰林画院,扶持有绘画技能的人。这些人有一个专职的头衔,叫“宫廷画师”,不再用“丹青”来指代身份。

也是在唐宋时期,“丹青”一词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书面语,并被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