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街什么时候开门?

五马街全天开放。

五马街景点介绍:

五马街是温州老城区的古街之一,也是著名的商业街。解放街东至公园路,西至傅佥街,长400米,宽12米。据唐代《古今风俗》记载,王邵毅(王羲之字邵毅)出守永嘉,朝廷五匹,乡中五匹,所以永嘉有五匹在广场上。宋绍圣二年(1095),温州周知潘阳改名为温州三十六坊,五马坊列为其中之一。潘阳的诗《五马百首》说有五匹马,这使他犹豫了。人家爱让你好,换只鹅也不俗。到了清代,广场改成了街道,街道两旁有14条小巷。1934,特许店由6米拓宽至12米,更名为中山路。昔日这里商贾云集,丝绸店、百货公司、铜锡制品店、中西药房、钱庄等鳞次栉比。

解放后恢复五马街名称,1974改为沥青路面。五马街于4月1984被定为步行街,是温州地标性购物步行街。五马街集购物、商业、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1999年3月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百城百店无假货示范街。2000年,五马街改造项目被市政府列入温州文化推广计划,当年改造完成。五马街西入口还设置了雕塑“五个马奔腾”。

五马街是温州老城区商业文化氛围最浓的区域。两边的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西式风格,包括五味河、金三义、老香山等三家百年老店,百货大楼,温州酒楼。

这些老店大多创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很多店铺都有100多年的历史。

酸甜苦辣调和。

矗立在五马街路口的五味河,是我市最古老的杂货店。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由宁波商人杨和同乡冯伯珍创办。原来是一家蜜饯店,位于汕头巷西段,也就是现在的鼓楼街78号。两边挂着对联、蜜饯海鲜、各种药酒、茶罐头、南北食品,门楣上横写着五味和店号,一块青石板上刻着梅雕鼎的原五味和三个汉字。冯伯振与晚清著名书法家梅调鼎有旧,于是请梅书写店名招牌。梅调鼎先生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在原店名的五味之后加一个“和”字比较好,寓意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于是写下五味和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杨之子杨继承父业,在五马街(即现在的五味河店所在地)增设分店,称为五味河新店。五味和在杨经营期间发展迅速,尤其是藕干,畅销京津及北方,利润丰厚。民国二十一年(1932),温氏股东林敏清被任命为新店经理。由于他的良好管理,五味和的业务不断扩大。老店1940倒闭,新店从此独树一帜。1956实行公私合营时,附近的一些南货店,如同仁和、元昌、福煦等被合并,于是对店铺进行了改建,扩大了门面和规模。1966年改制为国有企业,更名为地方国有新丰副食店,1979年恢复原名。

五味和非常重视自己的经营特色。除了供应北方和南方的货物,它还从事销售坏的,喝醉了,腌制,海鲜和新鲜水果。还经营自己的作坊,聘请名师制作蜜饯、腊味、糕点、炒货等食品。它以选料考究、加工精细、货真价实、风味独特而闻名,尤其是制作糟糕的生鱼、虾酱、醉蟹、螺蛳。最知名的是美味的生鱼(也就是生的白鲽鱼)。其制作工艺已有80多年的历史,具有色泽鲜亮、均匀、不糊、味道鲜美、耐储存五大特点。龙泉青瓷罐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一直精装出口香港。当住在台湾省的著名记者马兴业从村民那里得到一罐五味和美味的生鱼时,他非常高兴。他曾写过一首诗:感谢鲈鱼的味道,野山瓯海芬芳。有点想念爸妈,但是不忍心尝试生鱼。小鱼勾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

金三益缎面锦旗

五马街中段金三义服装商场原为金三义丝绸店,创建于清朝咸丰九年(1859)。湖州县金三兄弟在鼓楼下合伙开了一家专营的丝绸商店。最初名为金依桐,后更名为金三义,意思是金家三兄弟都从中受益,主要经营高中档精纺面料、丝绸和纯棉面料。几年后,我们搬到了五马街现址,扩大了店面,进货渠道也拓展到了上海等地。

以前丝绸店的门面是四个墙门,中间两个门进出。门横额上有金三一金字招牌,门旁有竖牌,上书金三一丝缎局。湖州是金氏兄弟的故乡,盛产优质的绸缎、薄饼,所以他们轮流往返于湖州和温州之间买卖货物。由于怀旧,他们店里的绸缎、薄饼进价都比别人低。货物到了温州,由于质量好,价格低,可以随时出售,两头受益,赚得盆满钵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民国时期,它已经成为一家知名的丝绸店,被称为金字招牌店。湖州丝绸闻名全国。那时候在温州买正宗的绸缎是必须的。

金三义店店员的服务态度好也是有口皆碑的。只要能进到店里,就不会空手回去。老温州人说,金三义的金字招牌,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诚信的烙印。以前温州有句话叫金三益绸缎,形容事情完美圆满。当时温州有句顺口溜:头顶桂芳(帽子),脚上余顺康(鞋子),穿着金三义丝布村。足见金三益的名声。

集百货、剧院、餐厅为一体。

目前,五马街13号是著名温州实业家徐树玉(18801967)于1927年创办的云博商城旧址。徐树玉,名字叫张赟,出生于瑞安。光绪十八年(1892),在温州益达布店当学徒。二十七年(1898),在巷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家许丝绸店。有了一点积蓄后,1917年,我在五马街东段买了十多栋低矮的房子,仿照上海南京路的丝绸店,改建成了两栋砖木结构相邻的三层店面,东边是张赟洋货公司,西边是张赟丝绸局。两家店铺相连,门楣上写着许三个大字,很像大上海商行的风格,引起了轰动。经过苦心经营,积累的资金相当可观,于是在王家老祠堂周围买了一套老房子,和建筑师参观了上海各大商场的建筑造型,预热后盖了一栋四层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开了一家商场。商场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以三四层为主,局部五层。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街面,立面处理采用大小凹凸面,采光效果好,是近代温州最好的建筑。1925被命名为博鳌百货。

1933年,徐树玉先生在张赟和博欧店后面买下30多栋旧房,同时将原来的砖木结构楼房换成钢筋混凝土楼房,将几栋楼连成一体,部分楼层加高到五层,铺上水磨,重新装修,形成了今天规模的建筑群。徐树玉将第三层和第四层作为剧院,并将其命名为中央大剧院,这就是后来的大众电影院。座位近千个,分为专座、正厅、包厢、花楼。舞台呈半圆形,灯光设备先进,来自外地的名角都在这里表演。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多数戏剧和宣传节目也在这一场合上演。当时是温州结构和设备最好的剧院。

九栋二楼和三楼租给青田归侨陈俊民开餐馆。陈擅长烹饪,他的妻子是意大利人。她会做西餐,还会取意大利这个店名。二楼供应中餐,三楼供应西餐、西餐,并聘请名厨徐燕池掌勺,是当时浙南第一家餐厅。二战爆发后,陈凯的妻子离开温州出国,将店铺转让给徐燕池等人,并更名为中国意大利。他们以豪华的方式装饰了商店和餐馆。中国意大利专门从事餐饮业务。因其经营有方,特色鲜明,一时名声大噪,每逢官员、士绅、富家贾设宴,必设意大利餐厅举办。老温州有句话叫脸皮厚?虽然是个笑话,但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意大利在温州是家喻户晓的。解放后,意大利餐厅搬到了古耜桥,然后搬到了道前桥,其余的都变成了百货商店,称为云博商场,温州100的前身。

说到五马街在近代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同样从五马街发家致富的温州著名爱国实业家吴百衡。吴百恒(18941973),1921年在五马街开了百恒大药房,自制飞乐林,血之母,狂痛露,千金丹等。有了一定的积蓄,1926年,在药店后面成立了白浩炼乳厂,注册商标为泡雕。后来又创办了西山造纸厂、西山窑厂、远东蛋粉厂、酿造厂、奶糖厂。他的豪宅也位于五马街。

在老五马街,除了上面提到的店铺,还有老象山、甘宁斋、元昌、宝达等人参药材,以及旭德昌、正丰和、同仁等大店。

如今的五马街,一些延续至今的老店依然十分火爆,云集了康奈、奥康、吉尔达皮鞋;喜讯鸟,庄吉服饰;胡大打火机等众多温州新兴名牌轻工产品的专卖店。商店相邻,商品精美,商业繁荣,魅力持久,五马街仍然是温州最繁忙的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