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3岁考上北大,27岁成为哈佛女博士。她为什么要嫁给一个53岁的美国人?
主体
田晓菲,出生于1971,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受父母工作的影响,田晓菲两岁时就开始读书识字。如果说普通的孩子在四五岁时才开始阅读,那么,田晓菲在出生后就显示出非凡的资质。4岁时,田晓菲的父母因为工作调动,把家从哈尔滨迁到了天津,父母在文联工作。田晓菲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词语,就像火遇到了燃料,而田晓菲渴望从生活中汲取水分。她在天津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首诗,然后又发表了几首,而普通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
田晓菲的才华引起了天津文学学者的注意,许多有影响的学者都与年仅几岁的天才少女田晓菲有所接触。尽管田晓菲天赋异禀,但他仍在按部就班地上学。当时,在天津一所中学读书的田晓菲因发表的诗歌而获奖。这次诗歌比赛让田晓菲脱颖而出,这正是北大所期待的。北京大学西文系破例录取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女生。一时间,人们都很羡慕这个只有13岁的女孩。
三年后,田晓菲只有16岁,但她已经是北大的大三学生了。当时是北大90周年校庆。65,438+06岁时,田晓菲写下了《十三的机会》,用平静的笔调表达了她对北大深深的爱和作为北大学生永无止境的探索。这部作品还被选入中学课本,这显示了田晓菲的文学技巧。《十三的机会》的出版也让人相信这个天才少女是货真价实的。1989年,田晓菲完成了她在北京大学的学业。随后两年,她获得了英国一所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田晓菲取得一些成绩后,她没有懈怠。7年后,1998,她获得了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
在田晓菲读博士期间,她的导师是热爱唐诗的美国人史提芬·欧文。在田晓菲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向田彪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欧文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他是美国人,对年龄差距没有特别大的看法。两个人会因为同一个话题而谈起来,而他更为田晓菲的才华所震惊。两个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能因为对东方文化的某种大爱走到一起,似乎不足为奇,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24岁的年龄差。
这段恋情是对一些中国人观点的巨大挑战。有人说田晓菲被国家培养后跑到美国,甚至把国籍改成了美国,说她忘恩负义。面对这些外界的质疑,田晓菲不予理会,因为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刚才说话的人会帮她得到她想要的一切吗?当然不是。在说服亲戚后,田晓菲接受了欧文的求婚,成为欧文的终身妻子。由于她杰出的才能,田晓菲现在在一所美国大学教书。她和她以前的导师和丈夫一起进步,一起学习。她遵从内心,愿意为爱人过滤掉世俗的不解。
结论:
说到天才,我们可以想到聂鲁达、海子和普希金。他们在早期的生活中取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但天才的一生并不顺利。他们也要完成很多人生中的重大挑战,甚至别人也不会理解他们的决定。田晓菲是幸运的,她的高智商无疑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她余生的成果都是她努力的结果。没有人会替她做决定,坚定的倾听她内心深处的想法也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