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地质学之父刘光鼎。

刘光鼎先生1929出生于书香门第。在北京读完高中后,他感受到了二战原子弹的威力,在1947进入大学时就想学物理,希望实现自己研究原子能的梦想。这一年,刘光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和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他还选择考体育系,因为体育系的饭都可以免费。但最终,他选择了山东大学物理系。但是到了山东之后,他就深深的郁闷了,觉得这里的政治氛围不好,学习氛围很差。不到一年,他回到北京重新进入大学,并成功获得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同年在革命老前辈张硕文的介绍下参加中国。

刘光鼎与石油的不解之缘,始于两位石油界前辈的一次交心夜话。那是7月,1951。谭成泽老师带领刘光鼎等9名学生离京延长实习。是实习,其实是党组织有意义的安排。当时的系主任饶裕泰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生前带的医生。作为系主任,饶博士很担心学生的前途,因为要想在理论物理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出国深造,这在当时是不现实的。就在这时,为了开创中国新的石油工业,地矿部和燃料工业部正在焦急地从北京大学招聘人才。所以,有了这次特殊的实习。

到达陕北铜川后,刘光鼎和他的同学们遇到了两位地质学家陈本和王尚文。陈本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成员。1938左右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王尚文和陈本同班。他们都是中国石油地质领域的先驱。在铜川四郎庙期间,有一天晚饭后,陈本先生主动找同学聊天。他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介绍给同学们,希望他们投身于祖国的石油建设。陈本说:“没有石油,一个国家就不能发展。如果石油不在国家手里,国家不可能强大,不可能发展”。多少年过去了,刘光鼎对这句话依然记得很清楚。正是这场通宵达旦的谈话,启迪了刘光鼎的地质认识,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说,爱国就是报效国家,但报效国家的很多问题不是原子弹能解决的。石油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实用性更强。所以,在他后来的职业生涯中,王先生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暑期实习回到北大后,学校邀请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三大元老之一的翁文博先生来做讲座。当时学校请刘老师做翁老师的助教。白天翁老师讲课,晚上刘老师大班,说一遍。教书对双方都有好处,让他的地球物理基础更深,和石油的关系更近。1952年,刘光鼎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与另外两位老师创办了地球物理系,开始了12年的教学生涯,为石油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为了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刘光鼎从零开始,在海上漂泊30年,像梳子一样梳理着中国的大海。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起步很晚,1958组建了第一支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队。65438年至0960年,刘光鼎从苏联回国后,在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了第一个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同年,奉命组建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当时美国等国对中国实行禁运,必要的仪器设备无法进口。海洋作业不同于陆地,没有仪器很难移动。我们做什么呢只有自己做。对此,刘光鼎说:“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方法有重力、磁力、地震、回声测深、电法等调查方法。我们没有任何仪器,我们从零开始。首先,我组织了四个人,用三年时间用海底重力仪做了实验。后来通过转口贸易进口了一台航空磁力仪。但是海上的条件和空中不一样,要克服大量的噪音干扰。总共有3、4个人加入改装航空磁力仪的研究,最终突破了噪声屏障,精度达到2 NAT,接近当时国际水平。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最重要的仪器是地震仪,但当时我们只在陆地上使用地震仪,在海洋环境下无法使用。于是我带领大家自行改装陆地地震仪,研制组合式检波器和接收电缆。从65438到0964,我带领北京地质学院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的所有老师成立了南京地质学院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并进一步应用锆钛酸铅陶瓷(PZT-5)试制了水下压电地震检波器。我没有经验,也没有参考,就自己努力了。一开始,接收电缆用电话线把地震检波器绑在一起,有3000米长,挂着浮标。但是,有一个问题。拍摄时,探测器一拉绳子就水平浮动,无法测量数据。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伸缩系统。拍摄时,我们先用绳子把溢漏探测器收好,拍摄完毕后迅速放回水中。这里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好,一定要在10秒内回到预定地点。后来大家不断思考,研发出了浮动探测器,放在塑料管里代替电话线,可以接收更多的数据。1965渤海海底构造和油田的发现,靠的就是这些自主研发的重力仪和地震仪器。”有了仪器,肯定有探测船。起初,他们向海军借用了831号登陆舰进行实验观察。后来,他们买了两艘渔船,命名为“霍星1号和2号”,进行地震调查,一艘作为爆炸船,另一艘作为接收船。后来又加了两篇,“辽源1和2”,一篇重力,一篇探空。后来又建造了两艘1700吨级的“奋斗1号和2号”来代替星火地震舰。

刘光鼎依靠自己的双手,于是他们研制仪器,致力于开展海上重磁、地震、测深等多种研究,采取了无线电岸站、卫星定位等多种定位措施,大大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度。刘光鼎本人也随着研究机构的迁移,辗转北京、南京、湛江、上海,但始终热爱中国海一线。在刘光鼎的带领下,中国近海物探取得了优异的实测资料。从1986开始,他借调了100多名业务骨干,历时6年,编制了中国第一个系统的、高精度的系列图,描述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地球动力学、新生代沉积盆地和矿产。九大系列海图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和权益具有重要意义。65438-0992系列海图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重要成果,在第29届世界地质大会上展出,立即引起了国际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前苏联、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的著名地质学家纷纷索要。德克萨斯a & amp;M大学的希尔德教授从此忘不了这一系列的图纸,他在讲课中反复提到,希望能在梦中得到一套。刘光鼎拜访了A &;m大学终于让希尔德教授如愿以偿。这套地图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作为基础数据广泛引用。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制图委员会已将8个系列的地图原封不动地纳入世界海洋地图集。

刘光鼎的《中国海地质构造与石油性质研究》和《中国海域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地矿部科技一等奖。这两项重要成果与其他相关著作一起,奠定了刘光鼎在中国海洋地质领域的突出地位,被国内外科学界称为“中国海洋地质学之父”。海上漂泊的30年,是刘光鼎为中国海洋地质做出巨大贡献的时期,也是他感受更深的时期。其中《海南二十年》最令人难忘。当时女儿在天津,儿子在海南岛,妻子在北京。虽然他的工作单位在上海,但他已经在海上漂泊了很长时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被定为典型的“* * *里的白道”,靠边站。大部队从南京转移到湛江,他却被留了下来。曾经因为温饱无保障,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突然有一天,三封电报催他归队,要他解决海上勘探现场的实际问题。因此,他被封为“党的技术总监”,但现场没有床给他,只能住在勘探测量船的电缆堆里。他收藏了40箱书,但当时,他对这些书的命运感到困惑。他把这些书分成三类。有一类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他没有权利抛弃它们。一种对同样从事地球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妻子有用。她认为她不应该摆脱他们。最后一类是他喜欢的各种书,他认为可以处理掉的。刘光鼎把自己精心收藏的书籍当废品卖了,心里很难过。硬皮1分钱1斤,软皮3分钱1斤,他一共卖了33元钱。有了钱,他和朋友喝了一杯,然后继续上路。并且他写了一首诗为证:“慷慨沧桑不愁秋。吴钩看完之后想要什么?”大家都夸江南好,你不在就只剩一个字了。在衣柜里喝一大杯,在江河湖海中畅游。游遍青山的人都不老,多少风雨有回报?“(1970年9月3日)

刘光鼎带领同事一寸一寸丈量中国海的时候,并不是国家给了他这样的任务。他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沉积盆地,寻找海洋油气。继1965发现渤海盆地之后,1973在北部湾西南部发现了一个大型背斜构造,随后在珠江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同年,刘光鼎调任上海,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兼综合研究组组长。综合研究组分析了黄海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后发现,南黄海盆地被中央隆起分为两个坳陷。用钻井船钻井未能获得良好的油气显示,主要原因是第三沉积油气性质差。从地质条件看,油气勘探不能局限于南黄海,必须大力勘探东海。于是,刘光鼎和一批地质学家一起,多次向中央提出建议,首先在东海进行了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东海海底具有三脊两盆的构造格局,即西部的浙闽隆起带、中部的钓鱼岛隆起带和东部的琉球隆起带之间存在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其中东海陆架盆地有三个沉积中心。因此,我们集中力量对位于浙江东部的西湖凹陷进行了调查,发现局部构造成系列发育,第三、第三系地层较厚,具有良好的油气性质。在进一步精细地震调查的基础上,最终在平湖构造带第三层钻遇工业油流。

1982年8月4日,当龙井二号井“出油”的喜讯传来,刘光鼎激动不已,即兴创作了“何心郎”一词,畅所欲言:“波涛汹涌的地方。暴风雨中,一面红旗在飘扬。东去大江洗沙泥,长江黄河倾泻而下,西湖海底沃土。华钢的玉泉占据着浪漫的气氛,长垣清风的花是绿树。凿龙井,运斧,疏星月带暑。在汹涌的波涛中,我遥望远方,桥在等待跨越。万里风警报音频,这是一条很长的路吗?敲蓝关,悲歌暗吐。忽闻胡茄子破晴空,八尺烟火映琼玉。飘白,唱金光。”(注:根据朱霞院士的建议,东海陆架盆地勘探的油气井全部以西湖著名景点命名,如华钢、龙井等,深受国人喜爱。)对此,一位研究文学的老先生评价说“诗如其人”,刘光鼎的诗“很大气”。这首《何心郎》生动地体现了刘光鼎的豪放个性和童心,尤其是词的后半部分,细致地刻画了他等待钻探结果、为噩耗担忧、四处漂泊的心理过程,而一旦听到喜讯,便喜极而泣。

在刘光鼎培育的东海陆架盆地,先后钻探了18口井,其中11口井发现了油气,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命中率。来自东海盆地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海市场。中国海上油气勘探呈现良好势头。渤海、东海陆架、珠江口、琼东南和莺歌海相继发现工业气流,整个近海陆架区的6个新生代沉积盆地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前景。刘光鼎先生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收集和阅读武侠小说。在飞机上,在车上,他都没有放下,津津有味地享受着。他是有名的“金庸迷”,柜子里放着这位大师出版的所有书籍,讲解起来如数家珍。至今已考取13博士,11博士后,18硕士。这些博士、硕士和刘光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华山论剑”。在中科院,盛传如果要考刘老师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第一次见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吗?”如果你看过,说说金庸武侠小说的真谛。如果你没看过,借你一本。先看完再说。对此,刘先生不置可否。但刘老师对武侠书籍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说:“我爱读金庸的书,第一个原因是他精彩的文笔丰富、奇特、合理、出人意料。内容完全不受礼仪和社会规范的束缚,标新立异,富有创造性,这恰恰是一种创新精神。一个民族要有创新精神,科研更需要创新精神。其次,我读的不仅仅是小说中的枪战和缠绵悱恻,还有文字背后的内容。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你可以读到作者在描述一种人性。社会在不断变化,但人性是不变的。在金庸的小说里,还能听到爱国主义的旋律回荡……”听他对金庸的妙语连珠,很难想象他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家。

作为一个从旧中国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地下党员、科学家、高级干部,刘光鼎伴随了人间的风风雨雨。自从他立下为国家寻找石油的宏伟誓言后,五十年来他走遍了中国,争夺中原、笑傲江湖和天山。他强健的体魄得益于从小习武,在冷热天坚持练了60年,掌握了太极拳功夫。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刘先生写了三本书:一本是他的专业著作《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另一本是后来学生们收集的诗集《渔樵之歌》,还有一本是《太极传》的《脚手架与推手》。其中《太极传架与推子》在1980初版时印了4.2万册,三年后再版时印了33万册。熟悉太极拳和他老师关系的人都知道,陈家沟太极拳在几百年前就分成了两个分支。近代历史上,刘(光斗)和刘万仓这两位太极拳名家,陈长兴,分别是刘光定的大哥和堂弟。

刘先生开朗豁达。他一生中最讨厌恶霸。面对不公,他总是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他是中科院公认的“英雄”。1999年,刘光鼎七十大寿,同学们纷纷为他题词。“丁言重义,君子之德激励后人”和“光明正大”?为蜀山柴火而战"?光前广之?叶丁的成功和其他连词可以被称为他鼓舞人心的学术和生活的最好写照。1929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蓬莱。1948年9月参加革命,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1958年,中国第一支海洋物探队成立,任队长。1964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总监、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队长;1980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与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并于193年,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八届、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刘光鼎院士长期从事中国油气勘探和大地构造研究。出版有《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东海地质与油气勘探》等专著,内容涉及海洋地质、油气勘探、地球物理等多个领域。他从地球物理领域出发,讨论了“中国宏观构造格局”、“矿产资源地球物理预测”、“中国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等问题。发表论文80余篇,翻译34篇,讲座、报告、科普10册。七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八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藏地球物理研究”,196当选“863”“海洋勘探与资源开发技术”专家组成员。2000年担任《叠加盆地》、《973》。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李四光科学荣誉奖、香港贺亮合力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