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山水诗和中唐的水诗有什么区别?
唐初,从汉高祖武德元年(618)到玄宗开元初年(713),约100年。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跨越隋唐。尽管朝代更替,文学却一脉相承。初唐沿袭隋代诗风,以唐太宗喜闻乐见的宫体诗和上官仪的“上官体”为主。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仍以宫廷为中心,多为褒赞之作,追求高雅。从唐玄宗到武侯,初唐四杰的创作试图摆脱齐梁诗风和宫体诗的狭隘范围,将诗歌从狭小的宫廷搬到广阔的市场,从阳台搬到广阔的乡村。这不仅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和抒情性,而且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促进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在山水诗创作方面,虽未打开局面,但六朝的精妙描写使山水诗看起来工整工整,诗人的目光逐渐从都城转移到山林,吟咏古朴自然的园林和山水。?
(一)《园林诗心》王绩的山水意境?
王绩(589-644),江州龙门人。他一生三仕三隐。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仕途上的失意和内心的不平。王绩非常钦佩陶谦。无奈之下,他转向了林野。“我的家人已经在白云边渡海了,我要离开我的工作去找林泉。不必名玄我,可以取岚寄百年”(《谢六和程环》)。晚年,王绩隐居高东,与山水田园交游,留下了充满园林诗意的作品。王绩的一些山水诗是描写山水的,如《野望:望暮,何欲迁?树都是秋天的颜色,山只有闪闪发光。牧羊人把小牛赶回来,猎马,带鸟回来。相顾无熟人,长歌怀蔡威。作者以朴实的笔调,写出了秋天和夕阳的景色,也写出了诗人对旷野的偏爱。《夜归东溪口号》诗中,山水园中的自然风光,似乎是为人们设计的:石苔要实用,枝头要吉祥,好攀缘。清溪直上大路,乘月夜歌归。王绩的诗继承了南朝山水诗的描写技巧,质朴自然,真正摆脱了六朝的虚妄。?
(2)王波山水“写心形景”的意境?
王波(650-676)是初唐四杰之一,也是敢于改革齐梁诗风的代表人物。他十四岁开始游历,二十岁游历巴蜀时写的诗更能体现他在山水诗方面的成就。在王波的诗中,有表达旅行感受的作品,如《睡在深港》:天津冀临巨谷,村寨危矣。堰声无声,风深于树影。江桐在黄昏,山女在夜晚。此时,故乡已远,宁愿认识漂泊的心。对山水的描写引出作者“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的乡愁。还有的诗把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融入到山水景物的塑造中。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也塑造了自我形象。代表作品有《尼西:田明顶灵奔谷》、《低鞭》、《尴尬暧昧》。江涛脱离了危险,而峰顶处于危险之中。船急,岩斜骑影。水烟笼绿,山色照崖。风生平浦之叶,垂竹池枝。水虽美,歌谁知?还有《王腾歌》,以写心的形式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感情:临江竹,明载歌载舞。画楼对南浦云,珠帘卷起黄昏西山雨。闲云池影长,物换星移几年。今天亭子里的皇帝在哪里?长江在槛外自由流淌。王波的诗给风景增添了抒情的色彩,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3)鲁“接近自然”的意境?
鲁(约634-685?)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看过不同的山水,留下了许多山水诗:夏明深波,风卷残云。清波满月影,波聚沙成。“晚渡到大卫”?
野径断,春草点荒池。残花落老树,飞鸟入万程。在《绵州官池送别同福湾词》这首诗中,用看似漫不经心的素描,准确生动地表达了整体意境。他作品中的景物比较写实,经常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亲近自然的意境。这是山水诗的一大特色。
盛唐山水诗--以行云流水的笔调描绘自然、质朴、深邃的山水境界。?
盛唐从玄宗开元元年(713)到代宗大历初年(766),历时约五十年。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人民富裕,致力于诗歌成为一种时尚。这时,诗歌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有田园诗人,有边塞诗人,有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人,热爱周围的山川,用手中的笔表达眼前的景物和自我感受,达到情与景、物与景交融的境界。而诗人则用流畅的诗句描述宁静的田园生活,质朴而深远,让人心旷神怡。这一时期山水诗的共同特点是自然、质朴、亲切、畅快。自然景观作为一种具有情感和品格的存在,与诗人的生命情感融为一体。诗人不仅仅是一个隐士的心态,他还表现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兴趣。
(A)“在水中月亮是多么清晰!”孟浩然山水意境?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他是盛唐第一个下大力气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在诗歌史上被称为王蒙。虽然他一生都在谋求官职,但主要是隐居。在人们心中,他也是一个隐士的形象。他的创作主题主要是关于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时看到的风景。他的山水诗的特点可以用“淡”字来概括。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孟浩然,不是把诗紧紧的建立在一副对联或一句话里,而是把它冲淡,均匀的分散在全篇,让他看不到诗,这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闻一多《唐诗三百首》)在白云间的北峰上,你找到了你的归隐之所。试着爬到另一边的高处,你的心会和大雁一起飞翔。悲伤在黄昏中滋长,如果这个秋天的天气不是如此清爽明朗。我俯视河堤,与归家的乡亲们一起,平头歇。地平线上有树像一排草,河流像一轮月亮。什么时候你可以带着酒来这里,重阳节我们一起喝醉。黄昏的悲凉和清秋的繁华是全诗的中心,清秋的悲凉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进一步传达了诗情画意下清新淡雅的意境美和作者的崇高意趣。又如《建德江夜泊》,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直观感受。将船移至朱江,日光渐暗,古老的记忆开始。旷野的无垠比树木还深,月亮离月亮很近。在写生的手法下,夕阳、旷野、清江、燕竹呈现出秋江夜宿、留恋的景象,带着淡淡的忧伤。孟浩然的诗中也不乏豪迈之作,如《云梦雾绕岳阳行》(洞庭湖致张总理),以笔墨的豪放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这也是盛唐气象的启示。孟浩然的诗歌成就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他的田园诗在清淡自然的意境中,流露出淡淡的思念。这种描写山川隐逸的特色,对唐宋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王维的山水意境:“诗中有画,字字禅意”?
王伟(701-761)。他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山水。他也是著名的绘画大师。在他的诗中,诗与画融为一体,用一点点笔墨准确凝练地塑造出各种完美的风景。他的诗有“夕阳下江湖白,潮来田野绿”的色彩(《山中》);有“曲石之上,白冷清秋”的作曲和音响(《季翔庙之上》)。诗画寄托着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在朝廷做官,中年以后屡遭挫折。从此向往山川,向往朝廷佛教,隐居不仕。受佛教影响,他的诗歌自然追求和表现空寂的审美境界。以《辋川集》为代表的诗歌充满禅意,营造出一种恬静的诗境,正如王渔洋所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在他的诗里,可以看到“空”字。然而,空无一物的意境背后,却是一派温馨喧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这也是作者热切向往的生活意境。人闲桂花落,夜静山空。月出惊山鸟,声入春溪。观鸟溪,雨后空山,立于秋夜。皎洁的月亮从缝隙中洒下清亮的光线,将喷泉清在岩石上。竹间私语,洗衣女归,连下船。春天的春天不妨让它休息一下,秋天的太阳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生活在秋天,空山上似乎没有人,然而我想我听到了一个声音。夕阳的影子照进了森林深处,苔藓上的景色令人愉悦。“柴璐”是山中有红色花萼的芙蓉花。一条小溪的口是寂静的,没有一丝痕迹,它们张开又落下。王维在吴欣怡的诗虽有空灵之感,但诗人将禅学置于山水描写之中,意境令人深思。禅与画的结合,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苏轼说:“味如神韵的诗中有画,形似神韵的画中有诗”,这是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3)李白《流浪童话》山水的意境?
李白(701-762)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受道教文化的影响,遍游天下,遍游名山大川,求仙访道,“五岳皆圣山,无以为远,按我一生一不变的习惯”,写下了许多游山玩水的诗篇。?
李白的山水诗善于用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运用来描写高大壮丽的自然景观。雄浑豪放是他山水诗的总体特征。他的山水诗是慷慨激昂的宏伟胸怀和大胆浪漫的奇思妙想的结合。“落笔惊风雨,诗哭君”,是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望庐山瀑布》一诗,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直观感受:西登香炉峰,南观瀑水。悬流三百尺,沟壑数十里。快如闪电,若隐若现似白虹。刚开始,河水落下,半散在天空中。抬头看看情况,转向雄性,这是件好事!海风不停吹,月色依旧空。朝天开枪,左右洗蓝墙。飞珠散轻云,沫吹穹石。我喜欢名山,我也喜欢名山。不管洗什么都要洗脸。和睦相处,永远离开这个世界。飞行三千天,九天直坠,体现了大胆的精神和作者无限的想象力。“身在内,身在外,欲坠天外,形神兼备”,这句诗是古人如此评价的。
《梦里登天目山》诗中“直线上天,其峰顶入天,顶上五圣峰,投下影贯神州。天台一万八千英尺,就在这一点上,开始转向东南”。诗人借梦徜徉于仙境,构筑了一个神奇的意境。当然,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的真性情:鸟儿高飞,孤云独去闲适。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彼此之间,只有我和敬亭山山的眼睛。独坐敬亭山,形容诗人面对自然景观的自足。明秀这种雄浑奔放的清新之美,构成了李白独特的典雅豪放的艺术风格。?
(4)杜甫“深而简”的山水意境?
杜甫(712-770)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我在做官之前有过读书的漂泊经历,但也经历过多次因社会动荡而产生的漂泊漂泊,在这些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杜甫去长安求官,过着悲惨卑微的生活,心中有太多的哀乐和惆怅。“安史之乱”前后,社会衰落,动荡不安,使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汹涌澎湃,表现在诗歌风格上,“沉郁顿挫”成为他的特色。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他的山水诗具有阔浑气象的特点。如《晚春》:病壅峡中,潇湘洞庭空。楚天一直下雨,武侠经常刮起千里风。沙上草亭新暗,城边野池莲红。暮春,鸳鸯伫立岛上,依旧是一簇簇。还有一首著名的诗“上山”:在一个尖锐的大风从广阔的天空猿呜咽,鸟类飞回家的清澈的湖和白色的沙滩。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悲凉秋景里的李,常年游子,在疾病缠身的今天独自生活在高台上。历尽艰辛,苦尽仇恨,白发满发,酒杯杯残损悬。?
诗人以艰辛和辛酸沉淀下来的人生经验为基础,感叹“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并配以“落尽树”和“一望无际长江”的场景,堪称山水诗中的经典之作。?
唐山中期水诗——以清淡高远的艺术风格传达孤独悠远的生活情趣。?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约七十年。安史之乱让唐朝摇摇欲坠,玄宗放弃长安,中唐结束,进入中唐。八年的“安史之乱”虽然在763年被平定,但藩镇割据、动荡不安的现实让这一时期的诗人身心俱痛。盛唐诗坛的雄壮精神,在安史之乱后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时代精神,文人豪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和压抑。所以中唐诗人不再有盛唐那种风流豪放的气质和旷达的志气。严峻冰冷的现实使他们陷入抑郁和彷徨,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诗歌中。诗风上有三大流派,即大历诗风、韩萌诗风和白元诗风。在山水诗中,他也由热爱自然、赞美自然转变为以沉重的心情在山水中排解苦闷,使山水也沾染了诗人的失意与无奈。诗歌还表现了诗人的冷与孤独,轻与崇高的意趣。?
(一)《冷寂》刘长卿的山水意境?
刘长卿(709-780?)大理诗人。擅长写现代诗,尤其是五言,被后人誉为“五言长城”。大历时期,安史之乱已经过去。诗人虽有兴国之志,但又不能忘记战争阴影下生活经历中的痛苦,所以往往以场景的形式表现自己惨淡的人生。由于对现实不满,刘长卿带着沮丧的心情退入深山。“窃得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为己有”(皎然诗风)。在他的诗歌中,他用一种朴素简单的风格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文学史家指出:“刘长卿诗歌的境界,孤独、寂寞、惆怅的感觉,往往是层层递进的,仿佛寂寞得不能再寂寞,寂寞得不能再寂寞,仿佛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同伴”(罗宗强、郝兴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P8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版)。?
比如著名的《雪中芙蓉山主》:苍山日落远,寒天屋穷。柴门闻犬吠,雪夜归家。送一位受祝福的主人:从寺庙里,在它的嫩竹深处,传来晚钟的低沉声音。带着斗笠的夕阳,才渐渐回到青山。还有一种自然清新的山水氛围,流露出诗人恬静安逸的心态。比如在《龙浪》中,曾经在古岸下看到过龙。秋水晚沉,彷徨在深处。沙石上的噪音反映了云层中的树木。独见一舟,樵人渡。刘长卿的诗描写了荒凉、贫困、清远冷峻的山水和简朴的乡村,寄托了诗人凄凉悲凉的心情。?
(2)魏山水的“恬淡淡泊”意境?
魏(734-792)的诗歌成就很多,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蒙”。爱妻病逝后,他辞去了职务,隐居在寺庙里。“道心淡泊流水,祸因萧瑟空。”(《京居尚丰王京畿寄张二摄》)。后来虽然回来做官了,但闲暇之余,他还是经常爬近水的山,到处走访,把孤独的情怀寄托在青山绿水中。有学者指出,魏是一位“爱用‘绿’字的诗人”。在他的山水诗中,随处可见绿意盎然。在这绿色的自然生机中,诗人的淡远、恬静、淡泊的意趣随处可见。独自一人,小草长在溪边,树上有黄鹂鸣唱。春潮带来雨来的晚来的急,野渡上没有船。在《西溪滁州》这首诗里,我写的是山沟边的孤草,却无意黄鹂,表现了诗人从容的心态。但在无人渡野,水流湍急的风景里,也有一种不在其位,用不上的无奈和忧伤。再如《游Xi》这首诗,画面简单明了,气氛优美,却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孤独冰冷的心境,用冷冷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心中所希望的宁静境界:野水烟,楚天云雨。晚乘船清景,青浦垂钓。落花浮衣,归轻风。绿源不能偏激,树虽远却郁郁葱葱。?
魏继承了陶渊明山水诗的风格,其意境淡泊,语言清丽质朴,意境清幽淡泊,为朱赢得了“气象捷径”的美誉。?
(3)白居易“逍遥自在”的山水意境?
白居易(772-846)是个快乐的人。被贬江州司马后,心态发生变化,开始追求“闲适”情调。在东都洛阳和杭州留下了许多山水诗。喜欢下面两首诗:?
从鼓山寺北侧到嘉亭西侧,湖水刚刚与堤岸持平,云层较低,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几只早起的黄鹂竞相飞到阳光温暖的树上,它们的新燕子在巢里带着泥。五颜六色的春花会渐渐迷住人们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只能勉强遮住马蹄。我最爱西湖东岸的美,我看不够,尤其是绿杨下的白沙堤。《钱塘湖春游》海天一色,山阔水长。城市在四周亮起,一条银河没入水的中心。晴天,风吹着老树,沙沙作响,好像在下雨;夏天的晚上,月亮挂满了地面,就像秋天的霜。能否用河露消暑,比你的山寨还爽。白居易在杭州时的《江上望西》两首,清新质朴,景物写得规整,对仗工整、飘逸、巧绝、大方。它给人一种清晰朴素的感觉,也表现了诗人在风景名胜中清闲的心境。
(4)柳宗元的山水意境?
柳宗元(773-819)字厚。仕途坎坷,郁郁寡欢,被贬永州,调任柳州。因为贬谪,他自然喜欢山水诗,把自己的心事和豪情置于清新、淡雅或清凉的诗意环境中。他的山水诗学习陶渊明和谢灵运。他作品中的风景有一种特殊的风格。《渔夫》和《江雪》这两部作品堪称极品。那些山中没有鸟儿飞过,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踪迹。河上的一只小船,一个渔夫穿着他的网虫蛾;独自垂钓,不怕冰雪袭击。《江雪》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茫茫雪中,一叶扁舟,一人捞雪,奇特而自然超脱。在他充满苍凉与纯粹的画作中,诗人有着强烈的主观意志——一个不畏孤独与寒冷,静静坐着的渔夫。诗中隐约可见诗人高洁超然的人格特征和对流放之地的怨恨。这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渔父》体现了柳宗元细致、凝练、自然的诗句:一个老渔父在此过夜,西崖下,萧寂,,烧竹竹。然后,在日出时,他穿过雾霭,唉,是一片绿色的风景。回头看渔船已经漂下地平线,白云在山间飘荡,互相追逐。在自然自适的背后,还蕴含着无限的孤独和诗人孤傲的性格。通过山水来抒发情感,使自然山水不仅仅是欣赏的对象,还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可以说,柳宗元把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到了一个自然的阶段。
晚唐山水诗——以追忆和感叹为基础,表达了贫穷荒凉的山水意境。
晚唐时期,从文宗元年(836年)到宣帝神佑四年(907年)约70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国家形势衰退,前景暗淡。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崩溃。在诗歌领域,由于外部的民族矛盾、内部的封建主义、牛李党争,加上政治动荡和社会痛苦,给晚唐诗人的心灵蒙上了深深的阴影。面对社会的灰暗和没落,晚唐诗人提不起精神,只能痛定思痛。所以像杜牧、李商隐这种忧患意识很深的诗人,面对现实无能为力,只能反复感叹时代的悲哀和绝望。这是这一时期诗歌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在山水诗中,诗人在贫瘠冰冷的山水意境的吟唱下,将山水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寓意深刻,在山水描写中加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和感叹。?
(1)杜牧“写景融情”的山水意境?
杜牧(803-852)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和李商隐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晚唐悲凉而美丽的诗坛增添了活力。他们继承了李白、杜甫关注国家命运、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发展出自己的新风格,被世人称为“小杜丽”。杜牧野心勃勃,但险恶的政治环境让他意志消沉,无法实现自己的野心。在没有办法报效国家的时候,难免有一种悲凉的感觉,但杜牧却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开始研究兵法。一个诗人和一个军事家的结合也影响着他的性格和气质,这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具有清新典雅的独特风格。关于史诗的诗和关于风景的抒情诗是他写得最好的两首诗。杜牧擅长写七言绝句和律诗。他的诗风格优美,寓意深刻。比如著名的《山行》,有一种清新之美,读完让人觉得爽朗:远离冷山,石径斜斜,白云生有人。驻足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江南逗留期间,明丽的大自然和写意的都市生活汇集在他的作品中,有时还加入对历史的反思,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合在景物中。这种倾向在他最著名的诗作《伯秦淮》、《江南春绝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烟笼冷水月笼沙,秦淮酒楼附近夜泊。商界女强人不知恨国,仍隔河唱后院花。“博秦淮”千里,青出于红,水寨满酒旗。南朝留下了480多座古老的寺庙,无数的塔笼罩在风雨中。在“江南春绝居”的山水风情之下,为历史增添一层反思,为景物描摹而融情,在诗境中慨叹,是杜牧山水诗的特色。?
(2)李商隐“写意素描”的山水意境?
李商隐(约811-859)早年家境贫寒,迷上了李贺诗歌的美。中期陷入牛李之争,生活落魄,一生不如意。在晚唐诗坛,李商隐擅长政治讽刺诗和缠绵无题诗。但在他为数不多的山水诗中,却往往能以精妙的笔触描绘出诗意的风景,并依靠理性达到抒发感情和思考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城狭山将压,河聚浮。东南得天独厚,西北高楼林立。神护青枫岸,龙动白石。为什么要在陌生的家乡祈祷?笛声和鼓声从未停止。《桂林》胜于尘埃,闲读岁月。晚晴风过竹,月儿是半夜花。石乱知春吞,苔慌斜。陶然依赖杜松子酒,但忘记留在山甲。《春夜自调度》在《逸仙》这首诗里,我们也能看出他的风格:生活在城市里,春去夏还清。小草被雨水淹没,终于得到上帝的爱,雨是晴的。登上高阁,远眺远眺,天高地空,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鸟儿的巢已被晒干,它们的身体恢复了轻盈。
总结:?
唐代是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社会形势的起伏、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诗人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山水诗风格的变化。初唐时期,山水诗逐渐由宫廷、都城的景物转向山川,山水诗人由绚烂转向质朴,开始向自然景物靠拢个人感受。随着国运的兴盛,盛唐山水诗充分融合了诗人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诗人风格各异,展现了盛唐山水诗的氛围;到了中唐时期,政局的变化和对现实的不满,使得山水诗人用山水来排解内心的烦闷。这一时期的诗风虽缺乏盛唐的鲜明特色,但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宁静与闲适,借山水抒怀的特点。晚唐国家局势衰落,山水诗人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加入了更多的推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