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京剧叫什么名字?
慈禧太后与京剧
京剧,中国的传统戏曲,形成于道光年间,最初被封建统治者斥为庸俗文化。随着京剧艺术的日臻完善和京剧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清朝统治者逐渐对京剧产生了兴趣,使京剧进入宫廷。京剧在宫廷的兴盛是在光绪年间,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
光绪当政时,慈禧迷恋娱乐。慈禧原本是咸丰帝的妃子。陪咸丰的时候,她爱京剧。一旦掌权,京剧就成了慈禧在宫中的主要娱乐。因此,京剧在清朝宫廷中盛行。光绪九年(1883),为庆祝慈禧太后50大寿,破例选拔了一大批京剧演员,他们不仅唱歌,还在宫里给太监们教授京剧。慈禧不仅爱听爱看,有时还会关起门来和太监们唱一首歌作为消遣。据《居布丛谈》记载,“慈禧太后画书法而知旋律,命老乐师及知旋律者作《四面观音》等曲,惟慈禧太后词句有增无减。”同治到光绪九年前,皇宫里新成立了一个戏曲组织,叫“庆天下”。这个机构不列入升平司的编制,直接归慈禧管辖。是专门选拔年轻太监学习京剧艺术的专门班。人们习惯称它为“这座宫殿”。这个班的演员都是太监。如果一个宦官有超群的技艺,就会得到慈禧的赏识,从而能够在人间崛起。当时的小太监张兰德(小)因为在升平司唱歌,又有双重才能,得到了慈禧的赏识,提升了官位,最终让她当上了太监总管。
另有记载说:慈禧对京剧最大的贡献是对京剧剧本的修改。比如清代的宫廷剧《昭朝少少》,共240场,本来就是昆曲。在慈禧的亲自主持下,它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翻译成京剧(皮黄)剧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义和团运动打断,共抄写105部剧本,是清代宫廷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剧本改造和抄写工作。有一本书叫《赵少三书》,里面记载:
根据慈禧太后临摹黄本《赵氏小韶》时所目睹的,将“太医院”“如意阁”中略懂文理的人,都宣布到便民殿。分别跪在庙里,王太后会拿着昆曲原驱逐的指示,百姓会把话记录下来。退一步讲,大家都会记住,把写好的文字拼凑起来,渲染出来,然后提交到最终版本,由“一家人”排练,也就是105出剧本。因此,105册的出版也可称为普禧太后御制。
在清朝,从慈禧太后到王公大臣,几乎都热爱京剧,他们的行为有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最著名的是军务大臣那桐。军务尚书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国民大会必须事先在军部取得一致意见,再向皇帝和皇太后请示批准。所以人们在背后称那桐为“那相”。这个那个都有一个爱好,就是爱京剧。即使平时地位那么高,架子那么大,遇到京剧演员也突然忘了自己是谁。如果遇到自己欣赏的演员,甚至会自谦奉承。有一次,庆亲王在家给福晋祝寿,请了著名的京剧演员到家里演唱。谭鑫培也在受邀之列。当时,谭鑫培已经是“内廷进贡”(代皇族)了,所有的王公大臣都以看到他的风采为荣。老谭到了庆亲王家,主人出来迎接,然后满脸笑容地提出:“今天能不能请你给我唱一出双簧?”老谭听了说:“好吧,不过要哪位大臣给我磕头呢?”青太子以为老谭在开玩笑,但他看起来不像开玩笑。正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人,走到老谭面前,双膝跪地,虔诚地说:“请谭老板出席。”老谭大吃一惊,抬起头。不是别人,正是军务尚书那桐。这位和那位相,在谭鑫培演出时,忍不住站起来向舞台鞠躬以示钦佩。
可见当时宫廷内院对京剧的痴迷。慈禧太后作为京剧爱好者,精通旋律,热情更是超乎寻常。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王瑶卿先生说:“上戏,西太后,很聪明,有时候吹毛求疵也很有说服力。”慈禧对入宫演员的艺术要求非常高。有时甚至近乎苛刻,即要求演员按照“弦连”表演(在宫中,每出戏都有每出戏的弦连,还有剧名、表演时间、人物出场、歌词、武打套数、眼神、指法、四音节奏、尖团发音等。).唱三分钟就不准唱四十分钟,唱上声的不能唱平,发团字的绝对不准发尖字。
显然,慈禧对演员舞台表演的提神、唱腔准确、不穿薄底靴等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她的戏剧审美观和表演技法。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宫廷歌舞的需要,对演员在肢体动作、唱腔、着装、场景甚至跑龙套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使得清宫京剧表演的规则更加严格,追求一种更加严谨的规范化。皇权的威严和大有造诣的艺术追求,使京剧在唱、念、做、演等方面都极为老练和精湛。
晚清著名京剧艺术家杨小楼最大的机会,就是在清宫唱戏,被供奉在皇宫里,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慈禧看了杨小楼的戏,说:“这猴子真行!”“猴子”指的是杨小楼。虽然慈禧的爱并不等于广大戏迷的爱,但杨小楼的社会地位却提高了。有一次,杨小楼在宫中演出《连环套》,剧中有一句台词叫《兵热河》(今承德市)。这话让慈禧极为气愤,因为咸丰帝死在热河,这是“忌讳”。但慈禧确实很喜欢看杨小楼的戏,所以并没有封杀,只把《兵热河》改成了《口外兵毛河》,敷衍过去。
慈禧能说出很多京剧名家的优劣。王桂芬和谭鑫培都在向法庭献祭。如果他们演《长沙会战》,王演关羽,谭演黄忠。看过这部戏的慈禧说:“贵妃入宫,似乎(谭在内廷时的称呼)略逊一筹。”但如果谭金培演主角,往往会受到慈禧的称赞。
慈禧喜欢谭鑫培的技巧,甚至欣赏他的为人。谭鑫培是一个既没有坏心眼也没有麻烦的著名人物。维新思潮兴起后,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明显,矛盾日益尖锐。有时候,他们通过看一场戏来发泄情绪。这一年,光绪过生日,在宫里演戏。慈禧太后特意吩咐“做一件白袍”(也就是“连营寨”),整个大殿的服饰,包括桌围、椅被都是新做的,崭新洁白。谭鑫培扮成刘备出场,看到白色的舞台,心里不停地嘀咕:“你怎么点这个戏给你祝寿?收到《白帝城》该有多沮丧啊。”认为尽管光绪皇帝不喜欢自己,但谭钦佩光绪,赞成光绪皇帝实行新政。这一天,谭鑫培播放了张观被杀、刘备偷袭吴栋、鲁迅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刘备皇帝白蒂退位的故事。火烧连营被掀翻时,他故意用额头触地,鲜血直流。他淡淡的出场,想用这种表演来震慑正在看戏的慈禧,产生联想,唤起恻隐之心,包容做皇帝的光绪。
机警的慈禧早就从他的眼神和举动中领略到了谭鑫培的苦心和用心,但她依旧铁石心肠,装作不解,不为所动。
慈禧只称赞了谭鑫培的表演很好,并在戏后给了他200两银子让他康复,其他的只字未提。但是,慈禧在心里欣赏谭鑫培“良言”的古风和智慧,被她的忠诚所感动。因此,她越来越喜欢,并呼吁谭入宫表演更频繁。
清廷的剧本、场景、服装、服饰、杂技、表演的布景都有详细记录,不允许随意增减。如果在指定场合表演,遇到禁忌语,可以临时改一下。这只是个别单词和短语的变化,不会影响整个剧本。比如有一次谭鑫培在宫里表演《战和平》,因为是为了赢得好运的庆典表演,所以谭鑫培临时把歌词“将军难免一死”改成了“将军临阵退缩也要赏风景”,只改了这句话就收到了慈禧的四问。而《十三个窝点》(侯君山)在宫中唱《玉堂春》,有一句“我如羊入虎口”,但我没有改,还是照原话唱。因为得罪了慈禧这个羊,被逐出宫。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遭受了这样的命运。后来才知道慈禧生气的原因,让我哭笑不得。
在精湛的演技方面,慈禧也很欣赏田纪云和刘赶三的表演艺术。田纪云光绪十八年入宫唱戏,扮成仙女,在当时的北京上海是有名的一隅,但在变法前后,他同情维新派。他听说太后对光绪皇帝有意见,光绪爱读书,就到处买新书赠送。康有为和梁启超知道田纪云胆大心细,见多识广,就通过他传递消息。戊戌变法失败后,田纪云因参加“起义”而逃往上海。保守党大臣非常讨厌他。慈禧视变法为死敌,在菜场残忍地杀害了六位先生。原谅田是很不寻常的。
刘赶三,著名的丑角,曾是精忠殿(戏曲领域的领军人物)的掌门人,位列清代“同光十三绝”之列。他有勇气,有毅力,在梨园的戏剧圈里以敢于谈论时事而闻名。尽管如此,它还是因为精湛的演技和出众的小玩意,真正赢得了慈禧的青睐。有一天,刘赶三被叫到宫里祭祀,慈禧命他打十八拉,以除掉三皇。落座后,他念道:“你看,我还能有个假皇帝的位子,他的真皇帝却天天站着。我坐过吗?”追到三是有道理的。原来慈禧太后与光绪结怨,对光绪极为苛刻。每次看戏,慈禧坐在后厅,光绪皇帝站在一边,把她当仆人。刘赶三在台上抱怨光绪。为了掩人耳目,慈禧每次看戏都给光绪让座,让皇帝坐下来看戏。有时有人评论此事,说“刘赶三的吊田话编得好,巧妙刺死了慈禧,使她愤怒,不负责任。《捉三》有一股优萌古风!”一般人真的不可能在剧中插入戏谑和讽刺。后来,虽然刘赶三的话有损,但她的艺术功底真的很惊人,很有感染力,光彩照人,每次都能让一个慈禧开心。刘赶三还破例得到了这位艺术家想都不敢想的礼物——他演奏了《拜访家》,骑着一头真的驴走上舞台。当慈禧高兴时,刘赶三被允许骑着驴进入紫禁城。这种礼遇是连大臣都得不到的特权。
慈禧太后最崇拜的京剧艺术家是杨月楼。杨死后,其子入宫,扮作英雄,风度翩翩,仪态万方。慈禧爱杨小楼是因为她想念杨月楼。不要叫他萧楼,而要叫他“小杨猴子”。因为,像他的父亲一样,杨小楼也擅长表演猴戏。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马关条约》签订。一天,杨小楼在宫里为慈禧和光绪表演“长坂坡”。看着赵子龙在千军万马中独自骑着救世主的神威,她想到国家形势越来越糟糕,朝中无人。慈禧不禁担心起来。她回头看着皇帝,光绪也一脸悲伤。看着看着,慈禧流下了眼泪。
京剧大师不愧是京剧大师。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他们也能自如、完美地扮演其他角色,从而赢得了大家的敬佩和口碑。谭鑫培就是这样一位京剧大师。有一次,慈禧谭旋心血来潮,入宫先演《魂钟》,饰猪八戒,再反演《西皇庄》,饰贾良。谭一直没演过这两部剧,想换剧,又觉得不合适。这是老佛爷订的剧。如果他说不,他就不能做。那叫违旨。老佛爷真的要火了。不是闹着玩的。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行动了。所以他有更多的时间。情急之下,谭鑫培想到了经常扮演大狮子的王长林,问他《盗魂钟》里八戒演得怎么样?两人互相交换了意见,但他刚说了一个大致的想法,他就来报告说,戏剧即将开始,谭鑫培急于立即打扮。
盗魂钟是九狮岭的一个片段,是一部以乌丹为主体的制妖剧。据说九狮岭有九只狮子。他们煽动邪恶的灵魂,伤害生灵。他们听说唐僧路过,就准备用“魂钟”劫持唐僧,吃他的肉。这是一场以猪八戒为主角的闹剧,小丑应该为此而努力。这对谭鑫培来说很难。他还没演过小丑戏,所以没什么好考虑的。上台后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原唱。只要押韵,不管是什么剧都会唱。再加上表情、人物、手柄的配合,声情并茂,别具一格。
看到“狮子”后,谭鑫培又加了一句“先看头,再看脚,再看外形”。后面的开场就更搞笑了,从三张桌子翻下来,让所有人都发抖。因为谭长得丑,又有武侠背景,所以唱的是老歌,想唱就唱,想打就打,真的给了表演一个彻底的了断。
慈禧一边看一边笑,对公主们说:“这个真有意思,大脸傻。捏起来真好玩,真好玩,以后还得吃两碗面!”有人告诉太监李:“以后谁要看戏,一个算一个,每人十二两银子,一条宫绸。”他还嘱咐:“你替我守着谭鑫培,我会再给你一份赏赐。”所有的戏演完后,李把叫到慈禧的住处。
谭鑫培跪在台阶下,听慈禧说:“今天真是难为你了。两部剧都不是你的工作,但我觉得听起来不像。八戒是你的原角,贾良的白口、空气、武功,都很精彩。”谭鑫培感谢上帝。除了金银绸缎之外,慈禧现在还送给顾两个鼻烟壶,四件红蓝丝绸长袍,两块四喜白玉手指和一个炭笔信笺。
这种在《盗魂钟》中的独特表现得到了慈禧的称赞,而不是说谭鑫培“狡猾”。这样,这种表现就固定了。后来我们就唱谭鑫培,宗法制,八戒打工为生,而《九狮岭》只打折唱《盗魂钟》。就这样,一部以吴丹为主的戏,变成了一部以老学生为主的戏。
七月(1900),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逃往xi安。一年后,我回到了北京。国庆节,慈禧依旧自娱自乐,宣布艺人入宫。当问到时,谭的儿子回答说:“我父亲病了,所以不能来。”一个月后,她没有再来。慈禧听不到谭鑫培的戏,也听不到没见过他的人。她很生气,对李说:“的病还没好吗?就算当不了警察,也要来请个安!”李实在无奈,给打电话。谭无奈,当即让儿子背自己入宫见车夫。慈禧太后见此情景,动了恻隐之心,安慰谭鑫培说:“我不会让你死的。你以后要好好当警察,让我多享受几年。”说完,他立即拿出几十颗新配制的极其昂贵的药丸给了谭鑫培,并说:“服后休息半个月,百病皆愈。”谭鑫培磕头致谢。
谭鑫培患病后,为了报答慈禧的恩情,自告奋勇用整本《四郎访母》来孝敬她。慈禧早就想听谭鑫培的《访母》,现在想弹整本书,自然很高兴。
《四郎探母》是慈禧最喜欢的京剧,也是谭鑫培的代表作。在这次演出中,谭鑫培扮演四郎,工作非常努力。一首西皮慢板,其中杨延辉坐在宫殿里思考和叹息,以独特的音韵和更优美的声音让所有听众感到惊讶。许多人担心他大病归来后很难唱到最后。没想到这次演出是史上最棒的。
慈禧高兴,立即下令赏银。
慈禧太后到底看过多少戏,得过多少京剧艺术家,很难说。然而,在这些艺术家中,除了早逝的杨月楼,谭鑫培最受青睐,入宫时间最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最宠爱的小女儿与徒弟王结婚,慈禧特意赠送了一个彩盒。这种宠爱是艺人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慈禧直到去世还在听谭鑫培唱歌,谭鑫培的戏剧几乎成了她一瞬间的精神享受。谭柔和的嗓音适合她的女性口味。她对谭恩十分宠爱,赏了他六顶礼帽,让人们称他为谭百丽、谭冠军、谭大王、谭领袖。谭鑫培可以自由出入宫廷,他与王公大臣们关系密切。谭鑫培低沉、委婉、变幻莫测的唱腔,既符合慈禧的口味,又寄托了中国人世纪末的心情,宣泄了他们的忧郁和迷茫。
“如果世界上有好人,那就很尴尬了。”在京剧的初创和发展时期,最高权力的实际控制人慈禧太后非常喜欢京剧,京剧的研究和发展无疑为其辉煌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和温床。慈禧在京剧发展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优越的皇宫演出物质条件,演出规模巨大。同时也使京剧吸收了许多曲调和锣鼓,使京剧音乐伴奏更加丰富。其次,大批优秀艺人进宫演出,阵容扩大,名家联手提高了京剧的表演质量,也给了名家们互相促进的机会。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京剧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的精神和物质保障,促进了京剧保持其鲜明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