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简介,关于袁凯的故事,袁凯是哪里人?
元凯子文婧,江南华亭(今上海奉贤区陶宅)人,元末做小官。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诗。有一次,在浙南名人杨维桢的座位上,有人展示了一首诗《白燕》。杨对《十二珠帘》《玉琢一对》等诗十分赞赏,但袁凯说“诗虽好,不足妙”,进而献上自己的诗《白燕》。看了“明汉水始无影,梁园犹满雪”这句话,“魏真惊异,显诸客。”从此,她得到了“袁白燕”的美誉。
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凯被推荐为钦差大臣,成为皇帝的亲信大臣。明代文远有一本袁凯的传记。在短短200多字的篇幅里,他除了阐述自己的身世,还描述了自己人生中的两件大事。首先是政绩。看到朱元璋轻而易举地杀了群英会,他委婉地说:“将军们都在练兵,却没有学过君臣之礼。请延(邀)巡抚府中读经之士,令武大臣到京师听讲,以保全家。”朱元璋采纳了他善意的建议。
朱元璋安定下来后,疑心膨胀,很多大臣因为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被杀。因为他剃了光头,当过和尚,也当过流氓,小偷,怕和尚,怕光这两个字。如果一个学生的发音和和尚一样,那么他的发音就会和小偷一样,这也会使他成为一个大忌。一个官员因为祝贺席上有“天生圣人,为民做事”而掉了脑袋。他杀人不分青红皂白,酷毙了,动不动就砍剥皮。明代笔记《北窗物语》记载了一个确实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中山王徐达之妻谢,“膂力大,以铁称百斤”,曾与朱元璋立下战功。因为没有文化,也就是“不知君臣之礼”,在宫里拜访马皇后的时候,无意中说了一句“我家不如你家(富)”的话,让朱元璋很不高兴。“枕头上的字,中山宁(能)不动心!”于是他安排了一个妙招,邀请徐达入宫赴宴。席间,皇帝亲自为徐达斟酒,并对他说:“今天,你就免了红家之祸。”许达哪里知道,家里的夫人已经被御林军战士砍了。袁凯不能阻止皇帝乱杀,却能让英雄说错话。“办学习班是个好主意”,历史学家功不可没,记录了这笔款子。
传记中的第二个重要事件是,袁凯本人因为一句话差点丢了性命。”皇帝担心狱中,命凯派皇太子回信,多有怜惜。凯还以颜色,皇帝问:“我是谁,还是王子?"凯顿首先说:"陛下法是对的,东宫是仁慈的。“巧与旧,执两端,恶之。凯很害怕,装疯,叫他不要回。漫长的时间在生命中终结。”朱元璋让文怡王子“实践国家大事”。“每一个大狱都需要讨论”。太子也觉得老子太残忍,经常想减刑。审查官袁凯显然很难判断谁对谁错。平心而论,袁凯的回答非常恰当。但朱元璋认为自己是“一只抓着两头的老狐狸”,灾难从天而降。
“两头论”是春秋时期郑人邓创立的一种辩论术。《晋书》说是“是或否”,《淮南子》说邓“持歧义论,集无穷言,不能数子产之策”。比如一个富人溺水身亡,得到尸体的人“要了好多钱”。双方僵持不下,都去找邓商量。邓对死者家属说:“等着吧,别人不会买的。”他对抢尸人说:“等等,他在别的地方买不到。”朱元璋认为袁凯用“暧昧论”来对付他,捉弄他,显然是为了罪上加罪...正史很简单,“怕则自由归,久则亡。”这十二个字,袁凯后半生的恩怨情仇深似海,命悬如丝。明代的文、朱允明的和杨仪的嵇都或多或少地描写了诗人晚年的艰难和屈辱。华亭学者沈璐立足于自己的家乡和同代人,所以他的《金台文姬》最为详尽具体。“毛之怒,囚之。”三天后,他被释放,他仍然被任命为顾问。他在朝中的时候,朱元璋天天指着他说:“他就是牵着两头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袁凯在法庭上过金水桥时不得不装疯卖傻,“仆不起。”朱元璋曰:“风疾无情。”让一个木匠捅他的身体,“凯忍受着死亡,一动不动。”就这样,朱元璋让他回家了。一回到华亭,袁凯就“被锁链捆住,身败名裂”。朱元璋还不放心,说“东海已去但大鳝”,派人到华亭宣布要成为本县的儒学教授。袁凯”盯着信使,唱起了《月高》这首歌。信使还报告说他疯了。朱元璋还是不信,派探子跟踪。于是,袁凯“让家人用炒面搅糖,从竹筒里引进,像猪狗一样,然后‘爬着喂’。就这样,朱元璋不相信自己真的疯了,才得到了“将死”的结局。
文学成就
袁凯的诗里很少谈现实,只有个别文章里隐晦曲折的揭露。他的大部分成功作品都表达了个人情感,描写了旅行者的乡愁。“落叶萧萧,江水悠悠,回家的路更辽阔;半夜下雨,行人不断肠的地方(《坐月子》),远离家乡的感伤之思尽出,情真意切。代表作有《史静来信》、《淮西夜坐》等。《客中除夕夜》中“军马不宁,山势渺茫。一杯椒叶酒抵不上一千滴眼泪”,他以一个异乡旅行者的身份写下了战争的苦难。“元开始学魏晋古体,学杜甫,但不囿于古人,有自己的意境。古色古香的《参军》《杨百花》简单刺激,回味悠远。律诗《望采石泉》、《京师归丹阳醉逢后声》、《淮东十二信》等,都有杜甫诗歌“发自内心,自立门户”的深刻、真挚、含蓄之风。何敬明等人推崇袁凯为明初第一诗人。
袁凯著有《海左记》4卷,《集外诗》1卷。这一集是沈璐在明朝弘治年间写的,旧本不全,何景明和李梦阳更是删了。
“疯狂的鱼”漏网了
朱元璋喜怒无常,大臣们总是朝不保夕,尤其是在空印案、案和胡案之后。许多官员不得不在早上离开之前与家人告别并做好安排,因为他们是否能回来还是个未知数。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全家人会庆祝并过上新的一天。即使有人不想做官,他还是违背朱的意志,说他不想为朝廷出力,最终还是要死。在左派既不是右派也不是右派的情况下,有人另辟蹊径保命,从而成为朱元璋“以暴制暴”下的漏网之鱼。
袁凯,字,松江华亭人,博学多才。洪武四年(1371),被推荐为御史,受到皇帝信任。又一次,朱元璋要杀很多人,命袁凯把案卷拿给太子复查。太子一直主张宽大为怀,仁义之心,但这次还是反对老头想杀那么多人。袁凯把太子的意见附和给朱元璋。没想到,朱元璋给他出了一个致命的难题:“我和太子谁对谁错?”袁凯再大胆也不敢说谁对谁错,只好回答:“陛下执法是正义的需要,太子主张不杀也是宽大政策。”朱元璋听了这个回答,恨之入骨,说是“一个两头牵的老傻子”。
袁凯害怕被杀,装疯。朱元璋命人用锥子刺他,他咬紧牙关,忍着痛。回家后,他又用铁链勒住脖子,整天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信,命人暗中监视。间谍看到他在墙边吃屎,作为回报,朱元璋相信他真的疯了。其实袁凯没吃屎。他知道朱元璋要派人监视他,就提前准备了一些点心,一片片地撒在墙上,形状像狗粪。
袁凯因为“疯狂”而辞职,昂着头离开了自己生活的那个错误的地方,结局很好。不要说袁凯是小官。皇室呢?郭德成是宁飞的哥哥,喜欢喝酒。他的两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爵,而他只是一名骑士。因为宁妃,朱元璋几次想提拔他,郭德成都不肯接受他的辞呈,说他没才没德,做了大官怕误了国家大事。有一次他陪朱元璋喝酒,朱元璋赏了他很多东西。郭德成跪在地上,摘下帽子致谢。因为头发稀疏,朱元璋取笑他“醉疯了,头秃成这样。他是不是又喝多了?”郭德成回答:“对,就是这样。我还是太多了。我真想把它拔出来。”虽然他不是故意这么说的,但是他让朱元璋嫉妒了,因为朱元璋是个和尚。
郭德成醒来后,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他只是装疯卖傻,拔了剩下的头发,穿上僧衣,整天在家念佛。朱元璋知道后,对宁妃说:“我以为你哥哥在开玩笑,没想到他是个疯子。”后来聚会开始,很多人受到牵连,郭德成因为“疯了”被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