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有哪些不能说的秘密?

“五四”时期,李大钊和毛泽东都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后来两人保持了长期的密切联系。正是由于这段经历和长期的密切接触,毛泽东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为毛泽东早期思想的转变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毛泽东后来的革命征程奠定了基础。因此,毛泽东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

李大钊对毛泽东的影响在许多文章中都有论述。但是在其中的一些问题上,因为材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让人无法苟同。在讨论过程中,本文试图研究存在不同说法的原因,分清错误,力求得出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观点,供研究中参考。

李大钊为毛泽东提供了在北大工作的机会,使毛泽东得以参加北大的课程。

1918年夏天,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为了解决继续求学的问题,他和蔡和森等人组织了一批湖南青年,准备去法国实行勤工俭学。同年8月6日,毛泽东和20多名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抵京。留法勤工俭学是由蔡元培、吴、李世曾等人组织的,其最初的对外联络机构设在北京大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大学。从这个时候到3月,1919,他在北大学习工作了将近半年。

当时的北大是新文化、新思想孕育和传播的中心,也是新旧文化、新思想激烈碰撞的地方。尤其是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正以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向人们传播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满怀救国之志的热血青年看到了一条寻求真理的道路。李大钊在北大空虚的脚步吸引了年轻的毛泽东,使他决定不去法国留学。他说:“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不够了解。在中国度过我的时间会更有益。那些决定去法国的同学都是跟李世曾学法语的,而我没有。我另有打算。”①也就是说,毛泽东此时已决定留在北大一段时间,以便吸收思想营养和研究自己国家的问题。

既然毛泽东已经决定留在北大一段时间,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活。他说:“北京的生活成本对我来说太高了。我是通过向朋友借钱来到首都的。当我到达时,我必须立即找到一份工作。杨昌济,我以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老师,当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让他帮我找工作,他给我介绍了北大图书馆的馆长。这个人就是李大钊,他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奠基人,后来被张所杀。李大钊让我去图书馆当助理,每个月能拿一大笔钱——八大洋。”(2)李大钊为安排了一个图书馆的工作,使解决了生活问题,留在了北大,从而为毛和李的频繁接触和共事创造了机会。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于毛泽东进入北大图书馆的时间、地位和待遇,众说纷纭。这个要澄清一下。比如蒋梦麟在回忆中说,“我当校长的时候,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秘书”,“月薪17元”。根据这一说法,许多研究文章认为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任职时间为“1965438+2008年9月”。这些都和历史事实不一样。

蒋梦麟在1919年7月至9月代理北大校长,这是有明确记载的(4),但毛泽东离开北大时,两人已无瓜葛。根据北大档案中保存的当时的工资分配本的记录,毛泽东在2008年1965438+2月和2009年1965438+10月和2月领取了整整三个月的工资,每月工资8元,而不是17元。由此也可以知道,毛泽东进入北大图书馆的最早时间可能是在191811,而不是9月。但江关于在北大图书馆的职务是“秘书”的说法是准确的。当时北大图书馆没有助理职称。后来,助手的称谓可能来源于斯诺对英语称谓的使用。“秘书”是当时北大图书馆的初级职位,享受最低工资。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工作职责并不仅仅是“管理十五份中外报纸”和“登记在图书馆看报的人的姓名”。他自己也曾明确说过:“我的职责之一就是登记来图书馆看报的人的名字”(5)。除此之外,他还与李大钊主任一起整理书刊,并协助张申府登记图书和目录。“张申府曾说,毛泽东的字写得很潇洒,登记目录需要工整,就让毛泽东再抄写一遍。”全国解放后,张赵石跟毛泽东谈张申府的工作安排时,也说:“那是我的顶头上司……”⑥可见,毛泽东在当时的北大图书馆受到李大钊的高度重视,接触过图书馆工作的许多方面,这不仅方便了他了解当时新书刊的信息,也使他有机会直接接触李大钊。

从1965438+2008年底到1965438+2009年初,李大钊先后发表了《老百姓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时代》等脍炙人口的文章,以饱满的热情向中国思想界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与李大钊一起研究和讨论问题。自然,他们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 * *之前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怎么会有* * *呢?其实当时李大钊等人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那时候报纸期刊书籍都有。.....真的,有书为证。”⑦这段话是毛泽东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当时北大图书馆和李大钊实际工作的回忆和说明。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就业自然包括解决生计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留在北大,在那里他可以自由地出席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他曾说:“我加入哲学社和新闻社,就是为了能在北大旁听。”⑧说明他在北大图书馆的任职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根本原因是为了“能去北大旁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他在北大加入的第一个学术团体应该是“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后改名为新闻学研究会)是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文科教授许、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等人组织的。成立于6月5438+0918+10月14。成立之初,其宗旨是“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工作者”。参加了新闻学研究会第1期的活动,听取了邵飘萍教授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及李大钊、许的相关发言。1919 10 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举行1毕业典礼,蔡元培会长在会上讲话,并为修业期满毕业者颁发证书。、高、罗等32人分别获得“半年听力证书”。新闻学研究会半年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使毛泽东增长了新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与邵飘萍等人建立了友谊。他曾说邵飘萍的话“帮了我很大的忙”在旁听,可见他人脉很深。6月6日,1921,1,新民学会在长沙召开“一月十周年例会”。在讨论“朋友的个人进步计划”时,毛泽东说:“我的工作是教书和当记者。以后我多半靠这两份工作的月薪生活。”11看来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曾经对毛泽东有过影响。

毛泽东还参加了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成立于1919年10月25日,由胡适、马叙伦、杨昌济、梁漱溟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东西方学派的哲学,启迪新知”。北京大学的一些著名教授曾在该协会任教。比如胡适谈中国哲学,张仪谈康德哲学,徐秉昌谈法国哲学。在协会的活动中,毛泽东学习和研究了各国的哲学著作,包括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这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增加了他研究哲学的兴趣。1921开头,他在谈到个人的研究计划时,明确表示:“文学虽然不能创作,但也是有兴趣的,喜欢研究哲学。”12

由于没有更多的记录,很难进一步了解毛泽东在北大的审计情况。但毫无疑问,他尽力利用北大的条件,积极参加旁听或各种学术研究活动。1936年9月22日,他从延安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写着“五四时期北大课堂,老北京聚会,项城讲学,13,凌先生若干讲话”等文字为14,可见他不仅在北大听讲,在校外某名人讲话时也有聆听。

除了参加包括旁听课程在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外,毛泽东还广泛结识了活跃在北大的各方面知名人士。通过与他们的讨论和讨论,他了解并比较了各种想法和观点,并从中获得了有用的知识。其中李大钊的思想和观点对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他“对政治越来越感兴趣,思想也更加激进”55438+05。沿着吸收新知和抛弃旧知两个方面演变,逐渐清理不良思潮的影响,进而倾注极大的热情学习马克思主义。正如他后来所说:“我在李大钊手下的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时,在马克思主义方向上发展很快。”16

其次,李大钊为毛泽东学习共产主义文学提供了条件,使毛泽东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19年2月至1920年4月,毛泽东第二次进京上访,抵达北大。“张驾驶代表团”于2008年2月6日抵达北京。40多名成员住在北大附近的北长街,他们的“张驱”活动大多是在北大组织的。例如,次年2月21日、10月3日,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有北大学生代表参加的声讨张罪行的集会,这说明在北大有广泛的人脉,赢得了支持。

这次来北京,毛泽东在北大呆了将近半年。除了组织领导驱张斗争外,他还继续与李大钊频繁交往。期间经李大钊等5人介绍,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

关于毛泽东加入中国青年机构的具体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1918 10月”和“1920 1月”。前一种说法来自于李皇的回忆录《一间学习生硬的房间》。后一种情况,据5月出版的《青年中国人》1923第4卷第3期有“收取毛泽东第三年会费”的记载。因为证据没有直接记录关于这件事的情况,所以很难符合史实。关于此事的直接记载,见《青年中国人》2月刊,1920,第1卷,第8期《会员新闻》,其中称“本会自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共加入3名会员”,分别为张闻天、毛泽东、芮学曾。但并未注明三人加入时间的先后顺序。但从张闻天名字中的“20”和毛泽东名字中的“26”的年龄,还是可以推断出时间顺序的。张闻天出生于1900年,他“20”的年龄应该是1920。毛泽东出生于1893,他的“26”的年龄应该是1919。换句话说,毛泽东加入这个年轻的中国机构的具体时间应该是1919 12个月,也就是他第二次来京的头几天。李大钊第二次来京的头几天,就介绍毛泽东加入了中国青年学会。仅此一点就反映了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

这也是事实。尽管毛泽东于1920年4月离开了北京大学,但他仍与李大钊保持着长期密切的联系。同年六七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店,这与李大钊的大力支持有关。文化书店于8月2日举行成立大会,9月9日正式开业。

在书店的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大于资金的问题。书店“为了信用稳定,不愿意赊账给别人,所以资本太少,周转相当困难。”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李大钊向毛泽东伸出了援助之手。书店出售的图书中,新潮系列、北大系列、非系列图书约50种,均由北大出版部出售,于是李大钊出面介绍信用,实行“免押金”的办法。从文化书店现有的“销售目录”来看,这种业务关系至少维持了两年。这50多本书占书店总售书量的19。因此,李大钊的“信用引进”大大缓解了书店的资金困难,增强了书店的经营活力。

长沙文化书店成立于8月,1920,在马日事变被封杀,1927。它存在了七年。它以“独家销售新出版物”为宗旨,以“售价最多与原出版店相同,有的甚至低于原出版店,只为获得可观的手续费和邮费”为经营原则20,颇受各界读者欢迎。书友会的经营活动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实际上,它是毛泽东在湖南建立的研究和传播革命真理、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它的存在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中国的建立和建党初期作为秘密联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毛泽东在湖南开展的一次重要革命活动,李大钊是这次革命活动的有力支持者。

1920年初,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一个重要的革命团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这个研究会虽然直到6月192110才公开宣布成立,但从1920年3月秘密成立起就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毛泽东和李大钊正在北京大学学习和讨论有关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他还与该协会的一些发起人,如邓中夏、高、罗等有许多接触。他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的秘密活动应该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现在还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很难仓促决定。然而,从李与毛当时的密切关系来看,从当时的思想和行动的重要变化来看,事实上不能说没有联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那时,毛泽东对去俄国勤工俭学很感兴趣。他在给的信中说:“彭和都不想去法俄定居。何叔衡想留在法国。我劝他不要留在法国,而是留在俄罗斯。我自己的计划是一周后去上海。等事情在湖南定下来了,回长沙我想和同志们组建一个“自由研究会”(或者自考大学)。估计用一两年的时间,把古今中外的学术大纲搞清楚,这样我就可以做一个海外考察的工具了(不然我做不了考察)。然后组建团队留在俄罗斯,去俄罗斯工作学习。.....我正在和李大钊等人讨论这件事(留在俄罗斯)。”21这里很清楚地反映出,毛泽东在经过与李大钊的仔细研究和讨论后,改变了原来的留法想法,制定了赴俄勤工俭学的计划,可见他对十月革命故乡的十分向往。当时还很难把支持十月革命和向往苏俄与支持马克思主义分开。同年8月,毛泽东回长沙后,迅速在湘发起成立“留俄勤工俭学”并组建“留俄运动先锋队”,与何叔衡等人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表示:“我与俄国有千里之亲,老农政府发生如此空前变化,不如我们研究一下他的内幕,安排应对的办法?”毛泽东此时渴望去俄国学习,目的是了解俄国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学习马列主义。这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的活动如出一辙。应该说对李大钊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的影响是明显的。

1920开头,马列主义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介绍到中国的马列主义书籍很少,中文译本更是凤毛麟角。它不是一个专门的收集和流通单位,所以很难提供贷款。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把“收藏此书”作为“重要的研究重点”。在他们的公告中,记载着“书籍已陆续送来,不久将找到一家公司进行收集、阅读、开会和讨论。”说明他们收藏了一定数量的马克思列宁著作。也就是说,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能为阅读这类书籍提供便利条件。尽管毛泽东当时没有参与研讨会的发起,但由于他与李大钊的密切关系,他可以得到阅读的便利。因此,可以说,毛泽东阅读了他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能够看到的关于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从而使他建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后来说,“在我第二次访问北京期间,我读了许多关于在俄罗斯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急切地寻找当时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共产主义文件的中文译本。有三本书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帮助我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此后从未动摇过。这三本书分别是:陈望道翻译的《宣言》,这是第一本用中文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到了1920的夏天,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基尔库克的《社会主义史》,我在某种程度上在理论上和行动上都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从此我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重大飞跃。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飞跃的完成,是与毛泽东在北大的旁听和工作以及与李大钊的密切接触分不开的,尤其是李大钊为他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三,毛泽东非常崇拜李大钊,说李大钊是他真正的老师。

凡是听过李大钊教诲的人,都对李大钊有说服力的教导深感感动和钦佩。陈毅曾称李大钊为“孜孜不倦自学,勤于教授他人。”。没有宗派精神,内外如云。"26.林说李大钊“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愚蠢的,他能解惑,而他的低语就像闪烁的传真”27。毛泽东对李大钊印象很深,称他为“真正的老师”。

如上所述,当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时,他原本打算去法国留学。但由于到北大后受到李大钊等新人物、新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花时间研究国内问题会更有益,于是改变了去欧洲留学的计划。第二次来北京,也有去法国留学的考虑,这次可能比第一次强很多。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李皇的一篇叙述中看到一些迹象。李皇说:“我到北平的第三天,李大钊的朋友(指中国青年学会的成员)邀请我去米市胡同的便利店吃烤鸭。其中有、易、邓中岳。晚点祈祷,然后坐下。.....两个朋友突然找到,一个赵世炎,一个毛泽东。只是祈求介绍,他说,‘两会的朋友有兴趣去法国留学,听说我要去,很高兴。我想谈谈这件事。我看赵茂的两个朋友,都比较年轻,所以是我这一代。轻祷也是用小哥哥的态度对待它,说话的时候笑容更多。还有两个月就开航了,李世曾先生邀请我去北京预科学习法语,教初级法语,赵世炎和毛泽东的朋友也来听讲座。”由此可见,毛泽东当时确实考虑过留法,并为学习语言做了准备。但因为和李大钊的研究讨论,他觉得留在法国比留在俄国好,又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李大钊两次改变毛泽东赴法留学的计划,可想而知毛泽东对李大钊意见的钦佩和尊重。毛泽东晚年的革命旅程也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钦佩和尊重李大钊的意见,因为他认为李大钊的思想和观点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适合中国革命运动的实际。还是志同道合的原因。例如,在青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中,自从李大钊提出“必须指明社会主义”以来,其成员的思想分歧日益公开化。其中,共产主义者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宗旨,民族主义者则提出所谓“澄清共产主义者”并加以反对,导致了协会的分裂和终止。在关于社会应该采纳什么主义的讨论中,毛泽东旗帜鲜明地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持相同意见。这既表明了他当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鲜明立场,也表明了他对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正确看法和大力支持的态度。

此外,对于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李大钊。大家知道李大钊在1925年底到1926年初写过一篇关于土地和农民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如果中国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革命的成功就为期不远了。”30的正确结论。毛泽东非常重视李大钊的这篇论文。1926年9月,他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将李大钊的这篇论文收入他主编的《农民问题丛书》中,作为学员们的学习资料。

毛泽东非常钦佩李大钊,这也体现在他不止一次地充分肯定李大钊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1945年4月,他在谈到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发展历史时,明确指出李大钊、陈独秀功不可没。他说:“五四运动有左右两翼,左翼代表是陈独秀和李大钊。那时候中国还没有* * *但是已经有少数人有共产主义思想了。”五四运动时陈独秀是总指挥,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和他身边的李大钊同志等一批人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是他们这一代的学生。“31明确把李大钊放在革命先驱的位置上,肯定李大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主要代表之一。

随着历史的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1949年取得伟大胜利。同年3月,毛泽东和中央领导机关从河北西柏坡迁至北平。当毛泽东看到古都的城墙时,他30年旅行的记忆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无限感慨地说:“三十年!三十年前,我奋不顾身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在北平认识了一个伟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成了一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导和教导,我不知道今天在哪里!”“他是我真正的老师”这几个字感人肺腑,充分说明了毛泽东是多么怀念和欣赏李大钊!

李大钊和毛泽东是中国的缔造者。而在中国,李大钊是影响和引导毛泽东等一代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导师。这也说明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当之无愧的,不可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