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玉的职业是什么?

周克玉

周克玉,男,汉族,6月出生,1929,江苏盐城阜宁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员、总后勤部政委、将军。于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中文名:周克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阜宁

出生日期:1929.1

死亡日期:2065 438+2004年3月25日。

职业:解放军高级将领

毕业学校:抗日干校

信仰:中国* * *

主要战果: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代表作:阿拉伯旅行草-柯宇的旅行日记。

个人简介

周克玉,江苏盐城市阜宁县人,1941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1947年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履历

1944射阳县抗日干部学校学生,学存会理事。

1945加入中国,参加革命工作。

1946射阳县委青年工作队成员,苏北人,陈亮青联主任,县青联常委,县后勤总队组织部长。

1947入伍,任苏北五区简阳兵团峪口独立连副教导员、指导员。

65438年至0948年任苏北五区独立3团政治部组织干事。

1949陆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见习干事,陆军干部管理部任免科科员。

1953陆军速成学校干部处副处长,81文化速成中学干部处副处长。

1956陆军军事政治部任免科科长、军事政治部副主任。

1960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处秘书,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

1965炮兵团政委兼师政治部副主任。

1969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76山东军区1独立师副政委兼独立师副政委。

1978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80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82陆军第67军副政委

1983 67军政委。

1984总政治部主任助理、部党委委员。

1985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党委委员、副书记

1990总后勤部政委、党委副书记

1998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职务

1985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停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3月25日在京逝世,享年86岁。

周克玉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和慰问。

奖励状态

1955被授予上尉军衔,

1988 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4五月晋升上将军衔。

荣誉

获得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荣誉勋章。

切题

革命生涯中,历任儿童团团长、学生救国会会长、县参议员、区青联主任、组织干事、连队副政治指导员兼排长、连队政治指导员、宣教干事、副科长、副主任、团政委、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师副政委,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部队副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常务副主任。

将军写诗。

周克玉同志16岁加入中国,65岁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委,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周克玉的大部分诗歌都不愿意遵从自唐以来现代诗歌的格律要求,他的诗歌与五四以来产生的新诗有很大的不同,是新与旧的结合。有直白的民谣,有旷达的古风,看似脱口而出,实则耐人寻味。

在这数百幅作品中,不乏情长、清新自然、不粘腻、清高淡泊的,深得古风之美。其中也有很多对生活的感悟,让人觉得很特别。更重要的是,这些诗词紧密结合时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绝不会混进唐朝,难以分辨。事实上,周克玉的关注并不局限于他工作和生活的小范围。而是放眼广大社会,洞察民生疾苦,有“济世”之心。所见深植于心,诉诸笔端,是感性的。先看下面这首诗。这是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其中也包含了对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

周克玉的诗歌风格新颖独特,内容丰富多彩。《柯宇来访日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5438+10月)是周南先生的一本名为《信用史》的书,作者在书中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5438+0985年6月至2002年9月、17年6月这一段时间。文章中也有不少诗词,描写异国风情,抒发内心感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这些诗,大部分已经收录在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里,有些令人耳目一新。周克玉的诗里有一种流动的真情,像他一样率真、坦率、清澈、透明,同时也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开放胸怀和凛然正气。他的诗不仅“情真意切”、“韵味十足”,而且“格调高”也是可贵的。它们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时代风貌,在语言表达上有硬朗大气,在谦逊中彰显品格,在质朴中蕴含一种精神。这不仅仅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还包含着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或者说是民族之魂,不可磨灭,不会消失。

性格评估

周克玉将军善良友好。他经常拜访的朋友中,有领导干部,也有科技人员;有的在工作,有的退休了;有政客,也有商人;有达官贵人;更多的人是文化、艺术、理论的人。有时候一天要见几个不同类型的人,聊的话题跳跃,知识面广。他经常给人一种他所谈论的一切他都知道的印象。研究党史、国史的著名教授邵说:“周克玉政委知识渊博,讲话文化含量高。”在平时的工作中,表现出一颗“爱民”之心。一些先后与他共事过的同志对周克玉将军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特别关心人民的事情,关心基层官兵的事情。1990年,周克玉从总政治部副主任调任总后勤部政委。总后勤部大部分单位都驻扎在大城市,他上任后首先到环境条件最恶劣的青藏高原部队调研,看望官兵。当得知青藏公路建设、输油管铺设、物资运送中牺牲了许多官兵时,他专程到烈士墓前献花;冒着大雨,打着手电筒,逐一看望20多位烈士的遗属和子女,当场拍板解决困难。时隔10年,当时陪同看望的一位大校军官仍深有感触地谈起此事:“当时周政委要求,所有家属看望时不能遗漏,少说客套话,主要问他们有什么困难。见到政委的时候,几个幸存者都在哭。”谈及此事,周克玉将军说:“作为烈士遗属和子女,其中的艰难困苦比常人多得多,尤其是精神上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离开青藏高原不久,他就来到条件同样艰苦的嫩江基地和武汉基地偏远山区的几十个仓库,实地了解情况,解决困难。他说,越是困难的地区,越是基层,困难越多,越需要首长和机关来解决。一些士兵在高山哨所执勤,但周克玉坚持要去看望他们。他对劝阻他的随行人员说:“军人都是孩子。他们抛下父母在山沟仓库当兵几年,有的甚至没去县城就退伍了。我应该看一看这些士兵,不管他们的岗哨有多高,路有多远。”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士兵在和他握手时都哭了。他努力放慢速度,让士兵们长时间握手。从一个仓库到另一个仓库,有些人要开很长时间的车。如果时间充裕,他会在沿途的村庄停留,与人民交朋友,了解人民的感受。有一次,周克玉政委在一个山村和农民谈话时,看到他们生活困难,情绪很激动,就让工作人员把他们在路上野餐带的方便面、香肠、饮料分发给老人和孩子。

从65438年到0995年,周克玉将军离开了军队的领导地位,当选为NPC法律委员会副主席。他把深入实际、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带到了国家立法工作中。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指派他审查和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十几部法律。在审查修改之前,他亲自下去做了深入的研究。1999年,为了审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他不顾腰腿痛导致行走不便等困难,带着人来到人烟稀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站等偏远基层单位。他说:“调查研究越深入,法律就越符合实际,就越能体现和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立法的目的,也是法律的本质。”

据跟随周克玉十几年的警卫人员介绍,周克玉将军关注的对象有贫困群众、基层官兵、科技人员、先进典型、年轻干部、分离人员。

退休的老同志,尤其是革命烈士和老同志的遗孀,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老家的人来北京找他办事,他都是力所能及的给他们帮助。尤其是来看病的,总是要求工作人员尽快安排就医,耐心解释不符合原则不能做的事情,对于经济困难的,还会给他们路费,甚至让他们买票;他出差到哪里,哪里有烈士陵园,哪里有烈士墓,他都要去看看;逢年过节,他走访的重点对象是知名专家、老同志和住在医院的寡妇,走访的重点单位是基层公司、离退休干部和幼儿园;每次出差离开单位,都要去炊事班和炊事员握手道别;他在担任总政委期间,曾亲自过问解决机关中青年干部住房问题。看到有的年轻干部结婚没有房子,他指示有关部门:“就算我们解决一个房间,安上一张床,支上一个炉子,那也还是一个家。生活在和平中能让你快乐。”并敦促建造几栋宿舍楼,包括营部和连部。卫兵还提到,周克玉将军和他的妻子王昭每年都捐出他们的积蓄来帮助学生。救助对象主要是家乡和农村的贫困儿童。被救助的50多名学生中,有的从小学一直资助到高中,有的上大学后继续资助。冬天,他和妻子从家里找了些衣服,让工作人员给救助对象送去。他说:“我小时候也是贫农子弟。我知道穷人过冬是什么滋味。”文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很有眼光。他把“求真务实”作为周克玉将军“善”和“美”的概括。他立即找到了源头,触及了根源,认识了本,并揭示了周克玉将军的大智慧和大儒的真正含义。

工作检查

周克玉将军视察扬州城。

2006年5月9日,原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周克玉来扬州考察,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燕文,副市长,军分区领导常、董文林,市政府秘书长杨陪同。在古运河岸边,周克玉驻足良久,由衷赞叹:“扬州夜景如人间仙境”。周总书记深情寄语:扬州要进一步做好“运河篇”、“人文篇”、“环保生态篇”,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为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城市。

周克玉一行来皖调研。

2001 11 21至23日,NPC法工委副主任周克玉一行来皖,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研究修改的《文物保护法》进行立法调研。

在安徽期间,周克玉一行听取了安徽省文物局关于安徽省文物保护情况的汇报,并前往九华山考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情况。调研中,他对安徽省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

、安徽省委副书记沈、政协常委、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天东、安徽省政府副省长田、安徽省军区副政委、原安徽省军区司令员沈善文在合会见了一行。会见中,周克玉充分肯定了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取得的成绩,特别是高度评价了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开展的对安徽省公安厅社会治安管理和省工商局市场监督管理的考评工作。

来看望韩。

2006年4月19日,原后勤部政委、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周克玉将军一行访华。周克玉一行先后参观了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纪念馆和汉口新四军军部,以摸清“铁军”精神的源头和湖北、武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周克玉肯定了省市新四军研究会在弘扬“铁军”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配合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市委副书记叶金生会见了周克玉一行。省老领导、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王群,市老领导、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首任会长何陪同考察。

个人影响

简介

说到“将军”,很容易想到“全能”这个词。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前政委周克玉将军对他的“儒者”风范印象深刻。

阅读不仅仅是读和听。

儒家指的是古代的学者。因此,人们通常把军队中有知识、有文化的将领称为“儒将”。唐代诗人薛能在《泛舟清河》一诗中描写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元帅。对于:“儒将不用夸,不知以诗解风流。”可见儒家将领在《儒林外史》中更有价值。最早听到称“儒将”的是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教授。文老是周克玉将军的密友。1997年,周克玉出版诗集《荆淮梦痕》,为文老作序。当时作者看了序言,对文老的文采和文笔大加赞赏。他用手捻着胡须,严肃地说:“为儒将的诗作序,一点也不马虎。”

周克玉将军的“广博知识”得益于广泛的阅读。谈到学习,他说:“我主要靠自学。所谓‘自学’,就是自己学,自愿学,从头学到尾,自我提高。”他参加革命50多年,一直保持着每天读书写日记的习惯。在他的家里,有一个大书房和一个书法室——“更耕堂”。闲暇之余,你总能在这两个地方找到他。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如果走进他的书房,你会看到十几个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尤其是文史哲。翻开信,你会发现,在很多页上,都有他画圈、点点、批注的痕迹,还有他在乱读中的笔记。周克玉将军兴趣广泛。在文化活动方面,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座谈会、座谈会、首映式、首映式以及参观各种书画展。在体育锻炼中,我喜欢游泳、打网球和练习快走。在交友方面,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他说:“虽然我有这个爱好,也有那个爱好,但我的第一爱好是读书。书是我一生的朋友,读书是我人生的第一需要。”岁,但仍每天读书不止。他之所以“话很多”,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

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作为一名将军,周克玉的“儒家思想”也被转化为治军的力量。比如,作为总政治部副主任兼总后勤部政委,他对如何有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见解。他主张把思想政治工作从说教、简单化、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强调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含量,借助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塑造军人美好的心灵。光是这一点窥豹,就足以让我们看到这位儒将的智慧和阴谋诡计。

写诗学词,磨砺意志,陶冶心智

《健康生活报》2001第8期在封面上介绍了周克玉将军,并刊登了他的书法作品,配以自己的诗句:“不要因地位而沾沾自喜/不要忘了家乡/你妈教我的时候要谨慎/千万不要离开农民的儿子”。这首题为《乡音》的诗,是他在1994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时写的。

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写日记,他的许多日记都是用诗歌写的。4月25日,1945对于周克玉将军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从盐城射阳中学加入了中国。25日夜,他在日记里写了一首题为《晨星》的诗:“春雨中绿柳新衣/凉风习习的苗壮/晨星今晨/很亮//前路宽/晨星今晨/很亮//母亲最懂/她喜欢藏在胸前/晨星今晨/很亮”。如果说,我们从这首诗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有16岁的中学生、新党员的天真无邪,以及他对党的赤诚,那么,两年后,在解放战争最紧张的时期,周克玉担任了部队指导员。他在战争中写的这首诗,既能把读者带入枪林弹雨中,又能感受到这位基层指挥员的豪迈、勇敢和英雄气概。

周克玉将军是一个深思熟虑和勤奋的人。在他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写了四五百首诗。1997年出版诗集《梦在荆淮》和散文集《在荆淮求真》。仔细读完这两本书,你看到的是这位将军从17岁开始加入苏北新四军,到66岁离开北京,半个世纪以来留下的足迹。

周克玉将军收藏了许多古今著名的书法帖,阅读这些帖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经验是,读帖往往能潜移默化地融合古今大师的书法风格。他对书法的理解是:法无定法。所以他练字时虽然经常把帖放在身旁,但并不一一描摹,只是表明心意。他说:“文字是人写的,每个人的文字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他的一个书法朋友说:“柯宇是个一般的书法家。他练字,动笔前思考片刻,一旦动笔就随心所欲,分量自然就出来了。作品无论长短,都会一气呵成。所以他的书法豪迈豪迈;小字精致细腻,有灵性;通篇流畅,没有做作的嫌疑;或行或蹲,字字凝重。”欣赏他的作品,不仅能感受到儒家的敏感、神韵、法度,还能从文字中看到人,看到将军为人处事的认真、严谨、方正。

不忘人民报国爱民。

对于春秋时期的儒将李元帅来说,能写出好诗也许就够了,但对于中国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将军,仅仅靠诗词书法和博览群书来表现他内心的“儒将”风范,是远远不够的。“儒教”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求官员“报国爱民”。人民军队的“儒将”要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这在周克玉尤为明显。

周克玉于1929年出生在苏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说:“我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特别想上学。”虽然他家有时候穷得揭不开锅,但他父母还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1936年,他7岁的时候,被送到一个只收书本费,不收学杂费的政府办的农村小学。后来休学,转学,送学生上学,断断续续读了中学。1941年,* * *在苏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45年,16岁的周克玉被发展为* * * *成员。1946年,率领民工前线队参加涟水保卫战。65438年至0947年调入新四军,改任苏北峪口区指导员,从此开始军旅生涯。

从教官到将军,历史跨越了54年,周克玉也从一个热血青年磨练成了一个一直努力的老将军。回顾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他若有所思地说:“无论是战时拿枪打仗,还是平时做各种工作,虽然也考虑一些个人和家庭的事情,但‘国家’和‘人民’两个字就像两盏灯在我脑海里闪烁。只要这盏灯不灭,我就会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了解周克玉的人说,贯穿这位将军生活和工作的精神之一是“报效国家,热爱人民”。在谈到为什么要参军时,他说:“我的青年时代是旧中国社会秩序最混乱、人民最受苦的时期。上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面是地主、暴君、劣绅的肆意剥削。此外,土匪横行,小人横行,敲诈勒索,鱼肉乡民;特别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烧杀抢掠。普通人过着非常艰难痛苦的生活。* * *到苏北,宣传‘救国救民’。这四个字,像一把火,一下子把我点着了。我就是这样走进* * *,走进新四军,一直走到现在。”

周克玉将军不仅用“国家”和“人民”这两盏灯照亮了自己的道路,也用这两盏灯照亮了他的孩子们的道路。他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对孩子要求最高的就是任何时候都要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重。他在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中把儿子和女婿送上了前线。

研讨会

“新四军研究会”由李渔同志于1979年创建。“文革”结束后,李渔正在广州休养。在和当地人聊天时,她意外地发现,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四军”是一支和“八路军”同名的著名军队,是* * *领导的。后与彭冲、张震等新四军老战士一起发起成立新四军研究会(全称:中国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叶飞任首任会长。这个研讨班实际上是全军性的,因为新四军的研究实际上是我军军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飞逝世后,彭冲同志接任主席,南京军区原政委傅奎清任副主席,谭必兴任第二副主席。2004年,彭冲已近90岁,其他几位副主席都在80岁左右。这时,讨论会讨论要找一个比较年轻的新四军老兵来当主席。几经挑选,他们最终决定观看成长中的周克玉。

“主要是因为他的个人经历与新四军息息相关,当总统也是他的心愿。接手两年多来,他走遍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江西、湖北等根据地,瞻仰历史,缅怀英烈。他不仅详细地听解说员讲解,有时遇到他熟悉的事迹和人物,他也及时补充和提出建议。他是一个不安分、情绪化、标准很高的人。”提到这位老领导,新四军研究会的“左膀右臂”——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部原副主任蔡将军也是充满敬佩。

“说实话,那时候我已经在总后勤部工作了六年,在总后勤部工作了六年,在人大呆了五年。从能力、精力等各方面希望下台。(新四军)研究所摊子大,任务重,我怕我不能胜任。但是后来几个老同志反复找我谈话。我接受任命是出于对历史的责任和对新四军的感情。”

周克玉没有再次拒绝还有一个原因。早在1998,他就受邀参加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大会,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我还记得,发布会那天,我以为人不会很多,结果来了三千多人,而且大多是80岁以上的白发老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坐着轮椅来的。因为来的人太多,连过道都挤满了人。会议非常成功。我想这和新四军本身特殊的战斗历程是分不开的。”

2004年底,应彭冲等人的邀请,刚刚卸任的周克玉开始担任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在他的领导下,筹划已久的“新四军联谊会”在北京召开,彭冲出席并讲话。第二年,周克玉接任总统。2006年初,“新四军研究会”第四次常务会议召开,理事会顺利通过了研究会章程。

为了更好地提炼和升华“铁军精神”的思想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军人和社会各界青年,周克玉不仅在各地参加新四军研究会组织的重要活动,还一路深入沪、苏、皖、闽、豫、赣、鄂等新四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纪念地,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去新四军老兵和幸存者的家里坐坐、看看。周克玉所说的“散步”并不是指“走过场”。他真的练习过,实地考察过,为此不惜千里,风雨无阻。“我记得有一次去福建长汀杨成武将军墓园,当时下着大雨。我们问能不能在车上举行仪式,这样就不用下车了。当他听到这些时,他看起来很生气。他一挥手,大声说道:下车!就这样,那天我们和他一起在雨中参观了杨成武将军墓地。从那以后,我们去任何地方,遇到大雨,都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位在周克玉身边工作的同志这样告诉记者。

正是周克玉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不断感染和带动着身边的同志。这个宣传推广“铁军精神”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也在践行“铁军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