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木塔的历史、周边环境、特色和故事

历史:

它建于公元1056年,2016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称佛寺释迦牟尼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西北角的佛寺内,是佛寺的主体建筑。

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竣工。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释迦牟尼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边形。全塔供应3000立方米红松木材,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两颗牙齿舍利。

周围环境:

木塔位于寺庙南北中轴线山门与正殿之间,属于“前塔后堂”布局。塔建在四米高的平台上,高度为67.31米,底楼直径为30.27米,呈平面八边形。门面一楼有双檐,以上各层都是单檐,共五层六檐,层间有暗层,实际是九层。因为底层有重檐和回廊,所以塔的外观是六檐。

每层由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楼外面有24根柱子,里面有8根柱子。木柱之间使用许多斜撑、横梁、横梁和短柱,形成不同方向的多梁木框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材3000立方米,重约2600吨。整体比例恰当,建筑宏伟,艺术精湛,外观稳重庄重。

山西应县木塔的特点:

木塔建成后,历代名人纷纷挂匾题写对联,寓意深刻,笔法苍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太祖朱迪,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颍州。他在游览这座城市时,亲笔书写了“季军·沈工”;明武宗朱厚照郑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军在洋河(山西阳高县)和颍州击败小太子鞑靼。

登上木塔宴请功勋将领时,题的是“天下奇观”。塔内有54块明、清、民国匾额、对联。也有优秀的对联,如“拔地而起,云山拱柱,乘风踏月捉云”;“经察,云西云小,玲珑侵碧汉南,望龙头翠峰低”。

此外,与木塔一样,塔内还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辽代文物,特别是辽代雕版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在文物中,有许多卷轴,包括手稿、辽代木刻版画,有些卷轴长达30多米,这在中国是罕见的,为研究中国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应县木塔的故事;

著名建筑师梁思成与妻子林的故事。“沧州狮子应在州塔,正定菩萨是赵州桥”。因为这句谚语,梁思成跑遍了北平的图书馆。但是没有找到图片。

他在这里也不认识什么朋友,于是做了一个决定,写了一封不知道地址的信。他把这封信寄到“应县最高照相馆”,他要有人替他拍木塔照片,把照片寄给他。梁思成收到照片后非常兴奋,于是独自一人来到应县研究木塔。从此,应县木塔走上了保护之路。

扩展数据:

山西应县木塔传说;

折叠水火不侵。

据应县民间传说,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共存,玉帝派火神和龙主分别送来避火珠和避水珠。从此木塔可以自我防火防水。

洪水到了塔上,会绕过木塔,流向四面八方。有了火球,木塔再也没有被雷击过。即使在战时,炮弹打在塔上,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灵芝

木塔六楼莲蓬顶四周生长着一圈灵芝,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传说慧能大师在梦里摘了灵芝回到包公寺,种在木塔六楼楼顶的莲花座上。从此,这株灵芝年年繁盛,四季常青。

颍州之地,年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为了纪念慧能大师的这一功德,一位著名的画家为他画了一幅画。这幅图叫《采药图》,原本藏在四楼佛像的肚子里。现保存在应县文物管理所。

百度百科-释迦牟尼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