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亲的教育模式和美国父亲的教育模式有什么区别?
王伯清的女儿王珂在五岁时随她的博士父母移居美国。在父亲精心策划的东西方结合的教育方式下,她一路出类拔萃,多次获奖。2003年,她收到了六所常春藤盟校的邀请,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王扶之的儿子王静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中国北方秦皇岛郊区的一个渔村。在父亲别出心裁的魔鬼教学方案的训练下,他多次跳级。14岁拒绝中科大少年班录取通知书,15岁拒绝清华大学邀请,16岁如愿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虽然王静的学校因为他的出现,招生从8个班变成了18个班,依然是应接不暇,但王家的干儿子神话并没有就此终结。现在王扶之的二儿子已经10上二年级了,很有可能在迅速崛起的学术道路上超越哥哥。
两位父亲的简历:
王伯清:材料工程学士,工业经济管理文学硕士,统计学理学硕士,美国经济学博士。工作经历:工人,助理工程师,讲师,高级经济师,现任华盛顿州研究与数据部研究经理。西南财经大学客座教授、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客座教授。
相关作品:成长1+1和小鬼当家。
王扶之:1963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团林乡潮河村。1981高一辍学,此后在家务农、养殖、做小生意。
作品:《孩子往前冲》
两个孩子的简历:
王珂:女,1985出生于四川雅安,1991随父母移居美国西雅图奥林匹亚市,现为哈佛2007级新生。在美期间,他先后获得伦斯勒数学和科学奖、美国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总统学者候选人、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杰出女性科学奖、华盛顿州首席学者、AP杰出学者、华盛顿州少女选美第五名、华盛顿州模范政府州教育部长、奥林匹亚市青年交响乐团小提琴手,并参与了20集电视剧《我家有个小恶魔》的英文写作。
王静:男,1986,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团林乡潮河村人,现为清华大学2006级学生。2000年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但未入学。2001,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但未入校;2002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两个父亲的教子在实战中的比较;
差异
外国爸爸:高文凭,博士研究生学历,中西文化背景。
屠爸爸:家族史里没有大学生。我只是一个高一新生,典型的中国农民家庭。
外国爸爸:我觉得女儿上大学可以,但是不一定要上哈佛。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爱心,助人为乐,嫁个好老公。
屠爸爸:我们要脱贫,要靠知识改变命运。从小我们就树立了进入中国最好大学的愿望。我们认为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涓涓细流。与父亲合作是刚柔并济,母亲在培养女儿温柔体贴的性格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妈妈作用不大,只做后勤,一般不参与孩子的教学。
外国爸爸: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我更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不管孩子的作业,期末只看成绩,奉行“对自己负责”的教育方式,不论大小。
涂爸爸:我陪着孩子在被窝里看书学习,甚至给孩子剪指甲理发。我发明的魔鬼训练法和速度训练法很简单,有些很极端。我用最自然的方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情况
与孩子平等交流,向王珂承认自己做错了,在平常的玩耍中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习惯。在拍桌子的情况下,让孩子挖坟克服恐惧,玩蛇培养勇气,爬山一天只喝两瓶水,锻炼孩子的毅力和吃苦精神。
从小培养王珂珍惜读书环境的意识,每隔两三年就带王珂回国体验中国农村的生活,用最朴素、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培养王静,告诉王静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把后院的荒地给他当遗产(意思是他一辈子只能在荒地上种地)。
鼓励王粲参加选美比赛,在研究机构实习,参加模拟美国总统选举,学习音乐,参加夏令营,培养孩子的各种才能,提倡玩耍,在玩耍中学习。因为王静有速度,什么都快,所以他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是在玩的过程中度过的。为了练速度,他可以不顾文字质量。
结合了中西的教育优势,王珂有着中西合璧的眼光,代表了中国80%的农村家庭教育方式,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是典型的中国“父亲愿意为儿子付出”。
类似
1,都是误打误撞的经历,没看过专业育儿书。
2.大家都强调个性化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从来没有迷信过学校教育。
3.大家都不相信智商理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普通,并不比别的孩子聪明。他们注重挖掘潜力,培养人才。最后两个孩子都考上了一流大学。
4.大家意识到父亲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颠覆了母亲承担孩子教育的传统观念。
5.我非常愿意花时间在孩子的成长上。我不会因为工作原因放弃和孩子相处的机会。我会找出孩子在相处中的优缺点和潜力,因势利导。
6.大家都很注重细节,相信榜样的力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强调平等交流,没有家长的压力。
7.注意在18岁之前建立孩子独立、坚强、向上的人格,认同人格决定命运的观点。
8.和孩子交朋友,像朋友一样一起成长。
9.所有的路都通向同一个目标。王珂考上了美国最好的学校哈佛,王静考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清华
无论“外地爸爸”还是“本地爸爸”,都要做一个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