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唐坤个人简介

臧唐坤教授是一位兼顾古今的“铁杆中医”,精通医道、德艺双馨——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

历任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中医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副理事长,全军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优秀教师,三次被中央军委授予干部保健特殊贡献奖,第一军医大学十佳医务人员。

臧教授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和认可。在消化、慢性咳喘、脑部疾病、肿瘤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在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等方面有多项创新,临床特色鲜明。

臧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他小时候跟家人学过,跟爷爷臧文慧学过中医。他继承了祖先帮助他人的训练。1953参加工作,济南军工一厂保健医生,1954进入济南医学继续教育学校学习西医。1956,转入上海中医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中医学生,他系统学习了六年中医,熟悉了黄绮、仲景、时珍和历代医学经典。毕业后留校任教,努力从事中医教学和医疗工作。1967响应党的号召,前往江西抚州山区9344兵工厂医院支援国防建设。1980年参加全国首批职称考试,被认定为副主任医师。1981年特招调入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担任中医方剂教研室主任,坚持在南方医院中医门诊做诊疗工作。将医、药、方有机结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为部队培养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各级中医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1996被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名老中医,并被批准为导师。此后,他将自己宝贵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弟子们。

一、践行“大医精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臧教授在近60年的临床生涯中,坚持弘扬“大医精诚”精神,始终认为高尚的医德不仅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石,也是医务人员必备的传统美德,指导着医疗实践的全过程,也是治疗的手段之一,是无与伦比的良药。臧教授崇尚“大医精诚”,他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大医精诚”,以“精”“诚”引领自己的医学之路。他认为医术要精勤,常以“大业为先学”。“任何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医生的人都必须熟悉苏文、A和B,以及《黄帝针经》。鼓励刻苦学习,熟悉经典医学著作,展览各种学说。多年来,教授一直诚心行医,坚持以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是珍贵的,他对待病人就像对待亲人一样,不管他们是否富有。诊治疾病,察其症状,助其疾病,解其危机,投身抢救。遇到恶臭和危险的病人,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去抢救,绝不能有任何退缩和畏难情绪。正如《大医精诚》所言:“凡大医,必静其神经,无欲无求,先显大悲,誓救精神之苦。“臧教授认为医生不应该‘依仗自己的长处,专心理财’,也就是不应该靠自己的技术从病人身上捞钱,这是最可耻的;”忠恕不是办法,因为他有钱所以很难找到贵重的药”,也就是医生在开药的时候要拿有效、方便、便宜的药,尽量不要增加患者的负担,即使患者很有钱也不要强加贵重的药,让他很难找到。臧教授认为医生不应“论是非,论人,卖弄语句,谤医自媚。“不小心治好了病,就自吹自擂,诽谤别人,自负。对于医生来说,你要虚怀若谷,学而不倦,勤而不惑,为医学事业奉献一生。

二、精通本草,深谙药理,懂得善用药物。

在中药方剂方面,臧教授学贯中西,博古融汇当下与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他勇于创新。他不仅精通本草,而且深谙药理,懂得如何善用药物。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一些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能够不受传统用药习惯的限制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仅要善用古方,更要善用新方。建立了治疗尿路感染的李氏通淋汤,治疗血热湿毒所致各种皮肤病的牛叫四妙汤,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乌龙丹,治疗胆道疾病的清胆排石汤,治疗肺系疾病咳喘的咳喘七子汤。臧教授精通中药炮制,认为其临床选用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特别是对张仲景《伤寒论》药材的加工和修复有独到的见解。比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很多方剂都用桂枝。他认为把所有的方子都用剥了皮的桂枝组合起来,有违仲景《药立方》的初衷,并赞同哲学家张的观点:“桂枝的功效在于皮。桂枝去皮后切开,符合古今对桂枝功效的论述,是仲景处方的本意。对于近代的一些医家来说,常见的有桂枝木、桂枝心,即桂枝去皮后的木材入药。虽然看似遵循仲景法则,但固守泥巴照搬也是不对的。他主张桂枝的应用,不用去皮,甚至主张底部更好,既不失传统用法,又保留了大部分有效成分。另外仲景用麻黄解表,都是用麻黄解表。但从适应症来看,仲景并没有以发汗解表为重点,所以不必解表。另外,麻黄的有效成分主要在茎中,节没有相反的药理作用,只是含量有差异,麻黄的根对茎有相反的作用,可以止汗降压。所以臧教授提倡应用麻黄,只需根据辨证权衡用量,减少炮制、去节等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对于处方药的名称,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目前使用的中草药有上千种,但由于南北地区和东西方的差异,往往存在名称和功能混杂的情况。为了防止出错,这类药物应该改名。比如白附子,市面上有鱼白伏和关白伏。虽然两者名字相近,但并不相同。如果开药者和分发者不分,如果把白附子和一般的药混在一起,会造成无穷的危害。俞白夫是何首乌的块茎。天南星科的。味甘温有毒,能祛湿化痰,祛风解痉,解毒散结。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乌头的块茎,味辛有毒,能驱寒除湿、祛风化痰、止痛。这两个科和属的形态效应是不同的。因此,认为玉柏赋应改名为何首乌,关柏赋应与乌头保持一致,以免混淆。再比如五加皮,市面上可以分为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但不是同一种东西生产的,而是不同种类的药材,功效不同。因此,临床上应将刺五加皮改名为杠柳根皮,而刺五加皮的常用配方应以细柄五加和无梗五加的根皮为基础,以刺五加根皮为主酿酒、制丸,以免混淆。临床时,体现其用药特点。如以蒲黄为主治,根据证的配伍定向作用,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性头痛、冠心病、心绞痛。以辨证为基础,病证结合,认为红藤具有消痈、祛湿热、活血、和营、行气、除痹、通便、杀虫等多种功效。通过配伍和协同作用,红藤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青黛配伍主要用于治疗面部痤疮、扁平苔藓、恶性血液病、腮腺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带状疱疹等杂病,均为臧教授中医特色应用。另一方面,臧教授注重药物配伍,常用以增加临床疗效。如果在临床上善于用黄芪治疗疾病,每次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黄芪和防己合用,两药合用能利水消肿,补中利湿,不伤正,寒性和温性都是治疗各种水肿和排尿困难的常用药对,另外两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效;黄芪与水蛭配伍,是补气、活血、通络的绝妙组合。两药合用,益气活血通络,研成粉末,按10: 1比例吞服,专治缺血性脑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黄芪、葛根合用,益气升阳,专治中阳郁证,对冠心病、颈椎病有较好疗效。黄芪和天花粉合用,益气生津,降血糖,故治疗糖尿病有效。将中药方剂精华融入临床诊疗,熟悉中药品种来源和中药饮片形态特征,是其特色之一。教授在长期的中医教学和研究工作中,通过深入学习,逐步掌握了中药药理,使其在临床诊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里的中药药理学不仅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剂量用法,还包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的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理。比如教授在临床上喜欢用黄芪,而且用的很广。这是因为他不仅精通黄芪的性味功效,而且熟悉其在调节免疫功能、泌尿系统、物质代谢、抗病原微生物、延缓衰老等方面的现代药理。臧教授喜欢批评药物治疗疾病,这是他对药理学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在他看来,为了适应更复杂的疾病,充分发挥其疗效,应应用中药组合,使其疗效优于单药,并可减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的配伍是基于“七情和合”的理论,是建立在互需、相吸、相畏相合的基础上的,有的还配伍了小方。例如,在治疗单纯性便秘时,使用黄芪和火麻仁。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益气壮阳,而火麻仁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补虚滋补,润肠通便。两药配伍,促进气机有序升降,相互配合,有很强的补虚润肠通便作用。例如,根据脾虚气滞、湿热内阻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将黄芪、党参、炒白术、郁金、制香附、元胡、黄连、黄芩、秦皮、肉豆蔻、补骨脂、鹿角霜、生地、元参、火麻仁、石榴皮、姜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组合成方使用。臧教授通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将中医方剂与临床有机结合,出版了《中医临床》、《中医临床方剂》、《古今中药应用指南》、《常用中药颜色图谱及调整》等专著,是对中医方剂研究的重要贡献。

三、博采众长,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

臧教授早年承袭家学,工作后勤中求古训,博采众长,严谨治学,将其精华用于临床,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认可。在消化、慢性咳喘、脑部疾病、肿瘤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在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等方面有多项创新,临床特色鲜明。

消化系统疾病

在消化系疾病方面,其临床特点集中表现在强调脾胃,师从东方,承前无泥;慢性胃肠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治疗肝硬化时,健脾益气,使湿浊之邪不能留存,协调肝脾功能,促进康复。在临床实践中,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最早提出“百病皆因脾胃”,认为“善治病者,只治脾”。在临床上,黄芪、党参、山药等。常用于健脾清阳,从而纠正病根。同时不拘泥于脾胃学说,同时根据现代医学消化系统各器官功能与中医脾胃相似的特点,在消化系统疾病及证候的治疗中,常将祛湿与调肝相结合,注重润胃养胃,调理肠胃。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润而不助湿,燥而不伤津液,升而降,行而观之,动而静之,以达到疏而不伤正,养而不邪的目的。此外,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常使用通络活血之品,以补充东原之不足,提高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往往结合辨病选药。在慢性胃痛的治疗中,应根据胃镜所见选择药物,如蒲公英、黄芩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用于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明显或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肥厚性胃炎患者。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黏膜苍白萎缩,黄芪、党参、白术、砂仁等。应加益气养胃,恢复胃黏膜功能。对于胃镜下胃粘膜点状出血的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加三七粉、白芨、茜草止血。对于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泛酸患者,加入乌贼骨、瓦楞子等抑制胃酸分泌。臧教授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患者的饮食和情志调节。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腻,不吃辛辣。同时,他应该保持乐观。

(2)脑部疾病

在脑病的辨证中,臧教授认为气虚是脑病的根本,血瘀是致病因素的核心。同时,他认为痰在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除益气活血、补肾外,化痰法在脑病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他认为这种脑病的痰多夹杂着风邪,而且这种风不是外感之风,而是厥阴肝经之风。脑病之痰遇风、血瘀、虚,脑病之痰多不可见,故临床结合化痰祛风、滋肾平肝、益气活血之法。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乌龙丹新制剂,对缺血性脑病、中风后遗症、脑外伤及术后康复均有较好的疗效。如对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认为该病为实质虚标实之证,为肝肾不足,气血不足,以痰瘀内阻为标志,用“乌龙丹”治疗。其弟子指导的“乌龙丹”临床和实验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和广东省产学研基金的资助,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部分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进一步开发成中药新药。臧教授认为病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心机不合用,虚为基础,标为实,临床治疗从虚、痰、瘀三方面入手。此外,他自拟的平潜汤具有滋阴清热、平肝潜阳、补肾明目的功效,无辛温伤阴、苦寒伤胃之弊。各种肝阳上亢引起的脑病杨灿应根据辨证进行加减。对于风阳化火、血虚生风或风痰瘀阻所致的癫痫、惊风、肢体震颤、顽固性头痛,建议用解痉散治疗。在脑病的治疗上,臧教授还喜欢使用药物,如磁石配合紫治疗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及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钩藤配合全蝎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3)肺部疾病

臧教授认为肺、脾、肾、大肠的功能失调是慢性咳喘的根本,而外邪之感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是本病的次要因素。治疗立法为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润肠通便,并创立咳喘七子汤治疗咳喘。

(4)肿瘤疾病

臧教授对肿瘤的辨证颇有独到之处,认为肿瘤的发生多由年老体弱、长期疲劳、精神抑郁、环境污染等引起。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脏腑阴阳气血失衡,外感邪气侵袭或痰湿气滞血瘀日积月累。临床治疗是扶正祛邪,辨证论治,局部与整体并用,食疗与心理治疗并存。此外,扶正艾毅汤用于治疗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不能进行放疗和化疗的癌症患者,或身体虚弱、有转移和疼痛的癌症患者。很多患者坚持长期服用中药来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甚至治愈。

(5)其他杂项疾病

臧教授在治疗其他内科疾病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经验。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治中,认为风、寒、湿、热为第一病因,而在其发病的病理演变中,人体的阴杨琪和血以气血为主,心、脾、肝、肾为最重要的脏器,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最为重要。至于药源性疾病,认为是在机体正气虚弱时发生,其病理以正虚为主,虚实夹杂,临床上应从主症论治,从虚入手。对于急慢性肾炎,常治脾胃,健脾胃,使水谷的精气得以转化,肾中的精气能得到水谷精气的持续滋养,对脾肾也是有益的。在这个前提下,就要根据证治,但能取得最好的疗效。对于儿童,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玉屏风散常用于治疗体虚、湿疹、荨麻疹、口疮、腹痛、腹泻等多种疾病。对于慢性骨髓炎,认为其病理为气血两虚,血瘀毒内恋,治疗以补益气血助毒,活血化瘀排脓消肿为主。在银屑病的治疗中,认为热腑养血、湿热缠绵是主要病机,临床治疗以凉血解毒、祛湿为主。

四、调治结合,保健第一,提倡预防为主。

臧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受患者的欢迎和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视。被任命为中央军委保健医生。2000年、2002年、2004年三次获得全军干部保健工作特别贡献奖,受到多位高级领导的表扬和赞誉。撰写抗衰老保健专著《传统长寿精要》,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他非常重视调养,强调病前预防,病后预防,扶正固本,调养为先,熟悉药物的性质,药食同源,将临床与养生结合起来。在总后勤部抗衰老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开发了三九郑源颗粒、益肾元口服液、福寿仙口服液、龙泰口服液等系列保健品,投入市场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臧教授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医术精湛,虚心好学,毕生致力于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令人钦佩和敬佩。但他自己说:“俞承袭祖业,在上海名师的指导和培养下,入室,在中医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努力。历时半个世纪,他毫无建树。”

(作者彭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