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实验中学历史

元代太定元年(1324),现实验中学为东大寺,原名米源寺,建于贞观初年,故不可考。元代至元年(1335),改为高等学府,名皖南书院。学院的负责人叫山长,教师分为讲师、助教、助教。清乾隆十六年(1751),诏书重修皖南书院,南阳知府庄心有重修重修皖南书院,四周有院落。这三门被命名为左舍门、右一门和中威门,直通万神殿。二是总讲堂,藏书楼是尊经阁。亭后堂分为四组:一组是教仁,一组是聚义,三组是复孔,四组是达智。每个小组都有讲堂和几十个书店,分布的井井有条,严谨有序。拍完亭子,建起茅草屋,水池、小桥、叠石如山,景色宜人。除了东北的文昌阁和东南的魁星阁外,西南还有一座土地公祠。院门东侧有一座雕花牌楼,牌楼上写着芝罘庄“易道傅园”字样。全院占地80亩,有300个房间,规模比不上庐山著名的嵩山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可容纳300多名学生,规模为河南书院最大。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为南洋中学;民国元年(1912),改为皖南一中;民国四年(1915),河南省划分为六个学区,南阳划分为第五学区,有省立中学,故改为河南省立第五中学,简称“南中”。当时6个班300人,学制6年,初中3年,高中3年。60年代改为河南省南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世纪70年代更名为南阳一中,2002年7月更名为南阳一中分校,2006年9月更名为南阳实验中学。

南阳市从宋代到清代共有八所书院。这八所书院分别是诸葛书院、虞山书院、知学书院、郑阳书院、南阳书院、子善书院、皖南书院、崇正书院,其中皖南书院规模最大,近700年来南阳许多名人都出自此。700年,很难知道有多少学生从这里走出。1993年,华南校友会在北京举行,123校友在北京注册,预计总人数超过300人。据史料记载,从光绪元年到光绪二十九年,南阳进士6人,其中34人,大部分是从皖南书院出去的。1955至1999入选院士中,河南省院士53人,南阳市院士13人,为全省之最。其余如开封、新乡、郑州、安阳等城市,1-3不等。在这13人中,来自南中的院士有:语言学家丁胜树、建筑师杨廷宝、选矿专家俞永福、水利发电工程专家张永川、地质学家张国威。一个学校出这么多院士,在全省所有名校中绝无仅有。

早期的南阳一中,有很多著名的儒生。1903第一任老师张家谋先生,民国初年是众议院议员。他是中州八大名人之一。他抛弃家业,耗尽祖业,办起了学校。1908年,掌管学校的杨鹤亭先生是辛亥革命后南阳第一任知府,同时兼任南中总督。他的儿子杨廷宝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曾获1924美国建筑设计一等奖。其作品在美国和英国被用作建筑教材,主持人民大会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两次当选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1912皖南中学教务长罗飞青女士是辛亥革命烈士。近代史上曾在这里任教的彭毓婷、董作斌、吴礼全、黄庭田、徐玉诺、胡、米芝庭、段亚庭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五四时期,这里是南洋进步思想的发源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进步青年,许多人英年早逝,成为革命烈士。

ascript" src="../css/tongji.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