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农村教育

当我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支教”时,除了机构和项目的宣传外,首页只有三条新闻,分别是“兄弟姐妹们,请不要再来支教了”、“大学生短期支教若隐若现的副作用”、“支教:危机的崇高”。具体内容没有详细解释,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后阅读。然而,随着教师数量的逐年增加。

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农村教育?

教学的定义会更宏观。

在大多数人的定义中,“教”是狭义的,即“大学生暑期短期野外教学”。事实上,这个定义已经被浓缩成一个具体的定义。真的就这些吗?

有这样一所农村中学,是幸运的,也是神奇的,因为自从三年前互联网教育还没有被如此重视以来,他们学生的课堂早已不局限于教室,而是通过互联网从五湖四海聚集起来的名师,让这些孩子相信“一群别人不知道的丑小鸭,也可以变成所有学校都知道的白天鹅”。这是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景家镇中心中学。

景家中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没有雄厚的师资和优秀的学生。但是,它是中国农村最早的BYOD学校。经过三年的坚持和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学校在线学习的新路子,引入了更多的优质资源,让乡村孩子焕发出阳光和自信。

这个毕业年级只有102名学生和5名在职教师,但他们的课程资源远不止这些。不同于很多学校早读课的背诵和记忆,景家中学的孩子们在阅读《彩虹之花》和《汇款》时,用诗歌唤醒清晨,用庆阳学院老师曹亚楠的吟诵温暖心灵。人文背景和传统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孩子们每天的心里;华丽的英语老师张松、锐博教育老师傅英东,用严谨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带领孩子们打开英语学习的新世界;每到节气,孩子们跟着“二十四节气自然学院”的高春香老师听节气,测日影,边听课边实践的节气课程,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他们的同桌早已跨越省市和年级,和盛桥中学、常州北滘小学的学生成了好伙伴,同一个班,同读一本书。他们跟随中国游学团景荣来到中国,跟随中央电视台记者文静看世界。他们的老师遍布全国。这也是农村教育的长期实践。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师资力量薄弱,生源流失,城乡差距扩大。景家中学并不是个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班班通、校到校、人到校也已经普及到大部分农村学校。互联网正在给农村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精品课程的需求,让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扶贫模式。农村学校的孩子能拥有和城市学校一样的优质课程资源吗?他们能有城市孩子一样的名师吗?答案是肯定的。互联网的本质是“心与心”的联网,而农村支教是一个换心的过程。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我们面前展开了。

这发人深省。农村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整个社会,受众应该是整个村庄,包括缺乏优质学习资源的农村孩子、缺乏家庭教育资源的家长和缺乏可持续成长资源的农村教师,这里的资源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教学的模式将更加多样化。

在农村教育底层的攻关实践中,这样一群年轻人的力量不容忽视,他们在农村教书。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鼓励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充分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在实践中促进青年成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缓解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低下的问题。2006年2月25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决定联合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单位从事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互联网+教学”将成为“三支一扶”的新路径之一。

再往前追溯十年甚至五年,互联网教育还是空中楼阁,或者说在很多人的主观感受中,是只有发达地区或者名校才能实践的“高端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下一代无论在哪里,都成为了不可否认的“互联网原住民”。与此同时,越来越同步的理念和越来越普及的硬件设备,降低了互联网教育的门槛,开辟了必要的条件。十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模式和路径。更可持续高效的“互联网教学”逐渐将广大高校青年和农村教育联系在一起。

“和光计划”教学队队长郭说:“我们的第一节课是英语。我们从简单的音标和26个英文字母开始,发现他们对学习完全感兴趣,因为他们以前从未上过这样的课程。”截至2007年9月,和光计划联系的农村学校已达9所,覆盖四川、贵州、河南、河北等省,惠及2000名学生。

现在,决定把这个教学生涯作为正式工作的郭是这样设想的:“我想把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作为模板复制下来,甚至影响到上海乃至全国教学的一些现状。你没有办法改变中国两万多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落后教育。反倒是国内那么多高校资源。能不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帮助一些当地的孩子?”(部分文字摘自杨《90后第二波|郭:线上教学》)

3月17,1,由沪江“互加计划”、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凌青公益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互联网加大学生支教”活动正式发布。“互联网加大学生支教”活动希望通过网络直播课堂将大学和农村学校联系起来,关爱留守儿童,陪伴农村孩子共同成长,丰富偏远地区学校的优质课程,帮助农村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中国信息社会教育分会副会长、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钟伟说,“在中国,越穷的地方,风景越好,特产越丰富。当地的孩子远比你想象的聪明。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平台和一个机会。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地方的价值,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你会得到更多的东西,教学对双方来说都会成为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教学的概念会更清晰。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学校撤并,农村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教师结构性短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助推扶贫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用上互联网,让山沟里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2016 10 6月3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文,加快实施网络扶贫行动和网络智力支持工程,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中小学对接,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所以我对“支教下乡”的理解是基于农村教育需求,借助互联网形成长期联系的教育补充形式。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名师面对面链接新途径:探索借助互联网链接乡村学校名师资源的可行性。低成本高效率聚集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多角度、多选项将优质教育资源与薄弱教育区域进行匹配,以显著的综合效益有效促进学校和区域教育的创新和质量提升。“名师”的价值不仅会丰富乡村孩子的学习空间,还会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让乡村教育变得更有可能。

二、跨地域群体交流新社群:创新教师培训培训方式,以跨时间平台、互动社群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和质量,同时大幅降低教师培训成本,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网络素养。说到“乡村教育”,两个词会同时频繁出现,一个是“底层出击”,一个是“抱团取暖”,两者都离不开乡村教师的不断成长。目前乡村教师普遍处于“无成长”状态,有热情却无路径。如果能为这类群体打造一个跨空间的成长共同体,将夯实乡村教育的基础。

三、资源可持续共享的新路径:继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偏远地区的学校开足课程,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网络课程共建共享,改善偏远地区教师和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在农村支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农村教育的虚拟隧道,从而获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双向通道,既是“获取”,也是“反馈”,为什么是“资源共享”?因为农村教育也是独特的,有很大的产值,它不是单向的传输通道,而是双向的共享隧道。

四、推广大学生教学新模式: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满足个性化教学和学习需求。创新发展互联网+大学生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育与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在假期线下教学的基础上,以日常线上教学为纽带,搭建大学生与农村持续对话的平台。

最后总结了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钟伟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分享。

互联网教育第一次给了每个人一个链接丰富教育资源的最起码的机会,“乡村教学”在这个时代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