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简历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的祖父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七七事变后,全家留在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到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至1945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王竹溪、郑华池等著名教授。1945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6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于1950年6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拿到学位后的第9天,他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入新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理论设计工作,后历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发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被誉为“两弹之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物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与指导了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和选定的技术途径。他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
邓稼先、周撰写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综述》是一部开创性的核武器理论设计基础著作,总结了数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项工作不仅对今后的理论设计有指导作用,也是培训研究人员的入门教材。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研究人员,他还写了许多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形同心爆轰波理论等方面的讲座。甚至在承担院长重任后,工作之余就开始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国防科研的发展,他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他经常在关键时刻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不顾个人安危,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鲜为人知。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他的事迹。
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58以来,组织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物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自主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主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起爆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选择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65438年至0979年,邓稼先任核武器研究所所长。1984年,在大漠深处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二代新型核武器试验。第二年,他的癌症扩散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的请求是参观天安门广场。7月6日,1986,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到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写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比较。《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顶尖人物。邓稼先是最不显眼的人物,老实忠厚,真诚坦率,从不骄傲。他是“中国农民气质最淳朴的人”。人们知道他大公无私,绝对信任他,这也是他能带领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比较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奉献精神最高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理想的党员."说明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产生邓稼先这样高尚的品格,只有邓稼先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才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性格、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的心声是一致的。在第四部分,作者写道,他得到消息说中国的原子弹项目是在没有任何外国人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制造出来的,因此他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时间热泪盈眶。这是作者对中华民族和他的朋友邓稼先50年的骄傲。
邓稼先,1924,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书香门第。第二年,他随母亲去了北京,在父亲身边长大,父亲是清华和北京大学的哲学教授。他5岁进入小学,在父亲的指导下打下了良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上了崇德中学,和比他大两个班、在清华做邻居的杨振宁成了最好的朋友。邓稼先深受校园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北平沦陷后,他秘密参加了抗日党。在父亲的安排下,他随姐姐去了大后方昆明,1941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1945抗战胜利期间,邓稼先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加入昆明* * *外围组织“人民青年”,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斗争。次年,他回到北平,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教职员工会主席。怀着学习更多技能建设新中国的志向,他于1947通过了美国的研究生考试,并于次年秋天进入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的研究生院。因为学习成绩突出,不到两年就读完了所有学分,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才26岁,被称为“娃娃医生”。
1950年8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邓稼先婉拒了导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随后的八年里,他研究了中国的核理论。1953年,他和许鹿希结婚了。许鹿希是“五四”重要的学生领袖、后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中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大鞭炮了”,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家后,他只告诉妻子“想调工作”。他无法再照顾家人和孩子,沟通也很困难。这位妻子从小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明白丈夫一定要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并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在出版物和对外交往中消失了,他的身影只出现在守卫森严的深院和戈壁滩上。
邓稼先出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首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的俄罗斯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原协议,中共中央下定决心,要自己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卫星。邓稼先担任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同时部署同事分头研究计算,他也带头攻关。当邓稼先面对苏联专家留下的一个大气压的数字时,他在周的帮助下,通过严密的计算推翻了原来的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到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问题。数学家华后来说,这是“世界数学问题集”的结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埋头苦干,还经常去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 10,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最终由他签字确定设计方案。他还带领研究人员在测试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取样,以确认效果。他和于敏等人一起研究氢弹。按照“邓禹计划”,氢弹终于造出来了,并在原子弹爆炸后两年零八个月试爆成功。相比法国的8年,美国的7年,苏联的4年,这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院长。1984年,在大漠深处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二代新型核武器试验。第二年,他的癌症扩散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的请求是参观天安门广场。1986 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他的遗言依然是关于如何在尖端武器上下功夫,并叮嘱:“不要让别人离我们太远……”
邓稼先虽然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者,但却是以对工作极度负责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比如核武器的生死,比如插雷管,铀球加工,都是在一发一中的危险时刻,既加强了管理,也给了操作者极大的鼓舞。
有一次,飞行试验时发生降落伞事故,原子弹掉在地上裂开了。邓稼先深知危险,却自己一把抓住,把破碎的原子弹碎片拿在手里仔细检查。作为医学教授,他的妻子知道他“持有”已破解的原子弹,并强迫邓稼先回京检查。发现他的尿液中有放射性物质,肝脏受损,骨髓中有放射性物质侵入。随后,邓稼先仍坚持返回核试验基地。挣扎的时候,他坚持自己装雷管,第一次以院长的权威对身边的人下了命令:“你们还小,不能走!”1985年,邓稼先终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还是想去参加会议。医生强制让他住院,并告知他得了癌症。他无力地瘫倒在病床上,面对妻子、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就知道这一天会到来,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中央尽了最大努力,也救不了他的命。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给他提供了一辆私家车。他只是在家人的帮助下坐了进去,稍微转了转,表示已经享受到了国家给予的待遇。他逝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金质奖章。参考资料:
/view/3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