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吴中”?

明代中期,苏州出现了以朱云明、文徵明、王充为代表的吴书派,被称为“吴三子”或“吴中三才”,同时形成了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书派。聚集在苏州的这一批书画家及其代表,为苏州赢得了“天下书法属我吴”的美誉。苏州书画家的出现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当时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必然产物,有着独特的明代背景。

从经济上看,唐太宗至玄宗七十年间,实行了农民还田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苏州开始从明初因无富田、逼富户进京而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弘治十年(1497),太仓府设立,沿海口岸建立,将海外贸易中心从扬州移至太仓、松江,为苏州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土地兼并使社会两极分化,商人和富人大量出现。苏州织造业“机器使用者出力,机器工人出力”(万历实录)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加速了苏州由农业城市向工商业城市的转变。唐伯虎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长门景象:“上下楼梯三千青袖,东西百万金。你在五更市买,远远的永远说不出话来。”这首诗被袁宏道视为客观的“事实记录”。秦望编撰的《古苏志》也对苏州的经济地位作了如下描述:“今大部分财富在东南,而苏圩是最好的。”其缴纳的税收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超过浙江一个省缴纳的税收总额(万历《童鸣志》)。经济繁荣使苏州成为“各省商贾云集之地”。顾在《天下郡国之病》一书中说,苏州“货满店多,金鸡满溢”,“不在乎土地亩数,而以货招商,望似绣锦,盛宴华美,争奢而高。”社会的繁荣刺激了对书法和绘画的需求。据记载,沈周画家被要求“填满室外空间”。在《石田墓志铭》中,秦望说:“从京师到闽、楚、川,无不买其迹,以为难得,风流飘逸,一时映也繁华。”求购文徵明字画的人更多,说“此起彼伏,家家户户总是爆满”,“山花烂漫,喧哗溢满内门”。这种求词求画的盛况,不仅造就了一批书画家,也吸引和聚集了周边的书画家。现在有30多位温的家人和学生记录了它。据徐勤《明代绘画志》记载,明代八百名画家中,苏州有一百五十多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文人画家的高密度集中,促进了他们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从而诞生了书画家的代表人物。

从人文环境来看,明中叶苏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和文化的发展。结果,苏州名扬天下。王若在《园林杂记与苏雪的繁荣》中指出:“我苏雪宫制宏大坚固,居天下之首。有很多有才华的人,他们在岁的时候获得了一等奖。最近他们特别擅长古文,这是其他县望尘莫及的。”据史守谦统计,1448-1505年间,苏州共有272位进士,一处出现如此密集的人才库,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同样,明代苏州有十三位状元和会元,其中八位集中在1464-1505这四十年。这样的人文环境促进了当时苏州的文化产业,如刻书、古玩、戏曲、装裱等。艺术氛围浓厚,私人收藏成为常态,文人交往频繁,书画活跃,各艺术门类呈现出繁荣景象。总之,经济的发展使新的文化氛围开始萌芽,丰富多彩的新的社会趋势出现。

明中叶,社会风尚和文人普遍心态转向个性解放,追求个性自由,重建人生态度和理想价值。顾曾在《日之录》中描述当时士人的心态:“在盖弘治和升官之际,世人厌倦了总是喜新厌旧,风气大变。”这种思潮体现在艺术上就是求新求异,注重自我表现,注重表现精神,体现真实人格。《明史》说:“吴中紫芝山人,自由自在,这是天下之旨。”一批不受阁体束缚、不受复古派影响的吴文人,出类拔萃,自由独特,对模拟书风持批判态度。在《田夫纪·李》后记中,说他的书法老老师李应珍看到他模仿苏东坡的笔法,大为惊讶地指出:“你不努力,就不能步别人的后尘,所以你就成了王羲之,只是别人的耳朵。”李映真的求变意识是明代郑德时期思想解放浪潮的产物,是推动艺术繁荣和代表人物出现的关键因素。王充是在吴门书法家以古代泥的人文环境的历史积淀和求变新风尚中崛起的,并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明代书法

中国明代书法继宋、元铁学之后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明初书法只是沿袭了元代的传统,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当时,有三个著名的书法家,即宋克,宋琮和宋广,以及詹西元和杜欢在朝廷任职。

宋克的书法成就在明初达到最高。擅长草书、写字、写字、草书。曹彰的笔画瘦高,擅长健美;行草也吸收了曹彰的浪势。他的书法古朴苍劲,技术娴熟。严松研究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他的书法和绘画很有魅力。宋广是善良的草书家,他的文字成熟而迷人。詹西元的名单是唐代楷书。当时宫殿、城门的匾额都是他写的。严松、杜桓曾任中书舍人,詹西元曾任朱茵副使,都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御用书法家。三宋之际和詹熙元书法的耿直和娴熟,为泰格体开辟了道路。

宋克:《张怀瓘用笔十法全书》

永乐年间,明太祖朱迪下令招募天下优秀书法家,并授予中国书法家的官职。分别值五营和文华堂,撰写诏令、典书和内阁拟定的文件。其书法有统一的要求和形体,称为泰格体。泰格体的代表书法家是二申。也就是和沈这对兄弟的魅力。此外,还有滕永恒和陈登。

擅长写隶书、师法于市南的沈度,则更为成熟迷人。后来姜立刚把两个沈体改成方形整体,结法醇厚有力,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重要的。

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杭州、扬州等江南城市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成为文人聚集的文化中心。文学界出现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作品,文人书法也死灰复燃。书法家们把兴趣转向了古代书法,他们试图从中汲取营养。如李东阳学颜真卿和李,吴宽学苏轼,沈黄庭坚,张弼和张,张旭和怀素。经过多方探索,又都有较深的文学修养,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感,最终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朱云明、文徵明和王充。

神韵:梁武帝草书

朱允明肖凯师钟繇和王羲之,野草师怀素和黄庭坚。他潜心研究古代法律,变进变出,形成自己的面貌。文徵明楷书大师钟繇,以《圣教序》为基础写草书,又吸取了唐、宋、元三代的长处。他专攻大字本《黄庭坚》和小楷本《王羲之黄庭经》、《乐以论》,成就最高。他的书以技取胜,风格优美典雅;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和学生。王充擅长写小楷,也擅长草书。他师从王献之、余士南,文风朴实无华。这一时期的书法,以小楷最为著名。泰格书法家也擅长小楷,因为他们有书经的工作。吴三家在小楷方面的成就也最为突出。但为了纠正风格统一、缺乏艺术意蕴的缺点,他们采用了魏晋的方法,强调书法的自然美。刻意把点画的长短做直,每一笔都有字态,繁笔大,简笔小,斜疏密正,方圆纤细,自然。草书是三大传世作品之一。文徵明谨守法度,王充慷慨美色。都很少出现三五个字连起来的现象。偶尔两个字连起来,也是笔画轻轻牵着。就连《朱允明》中充满诡异跌宕的野草也是如此。他们继承了以真为草的古老传统,点彩清晰而不落俗套,同时保留了野草千变万化的艺术特色。祝、文、王。

他们的书法风格各不相同:朱运明才华横溢,书法涉猎广泛,生活不拘一格。他的书法也是不拘一格,纵横错落,有时还带病。但只要是他细心的作品,它的辉煌往往是别人望尘莫及的。另一方面,文徵明则完全不同:他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我一生文风严谨,老而博学。他的书也是法度满满,苍劲飘逸。王充少才多艺,相貌堂堂。随意写诗写书,不为名利,这是晋人的遗风。他的书来自王献之,传播小三,在简单中透露出清爽的魅力。此外,在朱、文、王周围,还有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鹏、文佳、周、王□邓等。,都是武派的书法家。所以当时就有“天下书法皆属吴门”的说法。

隆庆、万历以后,书法界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许巍、邢东、、董其昌、米、黄道洲、倪、王铎、傅山等。

米万中:草书诗

徐渭用草书表达了胸中的愤怒。其次是邢东、、董其昌和米。邢东广泛学习晋、唐、宋名家的书法,留下了许多临摹古帖的作品。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沉稳圆润,得益于钟繇和王羲之。张睿的书风格独特,他在晋唐书法之外另辟蹊径,一笔多用,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米是宋代米芾的后代,专研米粒字,笔法沉稳苍劲。他在北方以书法闻名40年。此外,还有创作草篆的赵焕光和专攻隶书的宋珏。但在明末,董其昌是影响最大的一位,开创了一代书风。

董其昌还著有楷书、楷书、草书。他从17岁开始学习颜真卿的《多宝塔》,后师从晋唐宋名家。终其一生,他取王羲之的娇姿,颜真卿的粗拙,宋人的书法自然,形成清丽飘逸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是古代的,认为书法必须成熟才能诞生,即以拙来掩盖技巧的娴熟,以显示书法的“士气”。他非常重视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读书,亲近古人原著,强调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提高艺术悟性。这些都与他在《画论》中提出的南北宗论有联系。董其昌创造了一种看似不着边际的唯美优雅风格。由于当时社会矛盾激化,他的书法并没有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清初社会稳定后,迅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此外,晚明还有黄道周的倔强一面,倪的新变态,王铎和傅山的。

冷静而深刻,都反映了明朝覆灭前10 ~ 20年间书坛的巨变,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