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的成长故事
中外名人的成长故事1:丹妮的成长故事
2003年,大学刚毕业的她进入一家电视台实习,做代课老师。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她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工作,累得直不起腰。
没有工资,没有人养她,也没有承诺。我不知道就业的那张纸在哪里,也不知道梦想的金字塔离我有多远。她有点困惑。
经济窘迫的她,为了省钱,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整天没有阳光。每天晚上下班后,她都要气喘吁吁地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回到住处。因为天黑,因为害怕,她经常一口气做两步,走着跑着。
她租住在六楼,楼梯年久失修,没有落地灯。每天晚上,她都屏住呼吸,沿着漆黑的楼梯,给自己打气,一步一步往上爬。虽然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但她还是坚持每天睡前读一个小时的书。她记得大学时心理学教授讲过一个故事: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玻璃隔开。起初,鳄鱼毫不犹豫地攻击小鱼。一次、两次、三次、四次攻击后,它停止了攻击。这时,拿掉挡板,鳄鱼还是没有攻击。它只是无助地看着小鱼在它鼻子底下游来游去。它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后饿死了。“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在最绝望的地方保留希望,我的人生终将辉煌!”她握紧拳头给自己加油,然后笑着枕着枕头睡着了。
也有她感到极度挫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比如工作第二年,她的节目被领导投诉批评。她在洗手间哭了很久。回到住处,她又默默地看了一遍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喜剧之王》。看到尹天仇,他还在心底流着泪挣扎,在海边哭着喊着“努力吧!奋斗!”当时,她放声大哭。然后,她擦干眼泪,再次打开电脑,再次微笑。她哼着喜欢的歌,看着过去节目的视频,希望能发现一些不足。
一年365天,她没有请过一天假,哪怕是生病,她一脸绝望。她积累了很多钱,努力工作得到了回报。她慢慢在台湾脱颖而出,获得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从新闻节目《晚间新闻》到脱口秀《太可乐》再到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她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作为一个标准的80后,她只用了五年时间就成为了国内一线主持人,而同为综艺节目一线主持人的汪涵、何炅、娜娜却用了近十年。此外,她还发行了新歌《你是我的巧克力》,主演了电视剧《爱上女主播》,主持了七夕综艺。她的日程越来越满,音乐、影视剧、主持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近日,在百度与其旗下高清视频网站齐一联合发起的“全民都爱女主播”投票活动中,她的票数与央视董卿并驾齐驱,入选“全能女主播”。对此,她谦虚地回应道:“我和董老师还有一段距离。”伴随着名气的增加,还有她的收入。几年前,她的单期主持费只有3000元,现在已经是1.5万,达到了业内无数前辈望尘莫及的高度。
她就是丹妮,一个28岁的“80后”,一个能放大笑容,懂得感染和感动他人的当红美女主播。她被称为浙江“最贵”的女主。“我不是超人。我只是努力坚持自己内心的东西,学会在最低谷的地方创造奇迹,想办法不给自己输的机会。”丹妮的成功秘诀只有这句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中外名人的成长故事2:揭秘林书豪的成长故事
中国选手林书豪火了!
也许就在一周前,还没有多少人关注林书豪这个名字,尽管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籍华人已经在NBA待了近两个赛季。现在,当林书豪这个名字再次被提起时,不了解NBA的人也在谈论纽约尼克斯队的五连胜和林书豪从板凳球员突然成为耀眼明星的传奇故事。
美籍华人林书豪出生于浙江平湖市,祖籍台湾彰化。的父亲林和他的母亲在20世纪70年代从台湾省移民到美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林书豪也遇到了教育压力和个人兴趣选择的问题。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开明而功利的父亲,支持他坚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林书豪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5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我接触到了篮球。
林书豪的家族有篮球基因。林,一个计算机工程师的父亲,是一个NBA球迷。在20世纪70年代移民美国之前,他对NBA非常着迷。他从不放过台湾电视画面中任何关于NBA比赛的画面。
从台湾省移民美国后,开始研究大鸟拉里。伯德和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贾巴尔。80年代,湖人和凯尔特人长达一个世纪的对决让他着迷。“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会对篮球着迷,但我就是爱它。”林对说道。
五岁时,林书豪开始接触篮球。他被带到基督教青年会参加儿童篮球联赛。然而,他并没有对篮球一见钟情。"那个赛季,他有一半的比赛时间都站在球场中央吮吸拇指。"乔希,比他大四岁的哥哥?林这样回忆道。
后来我妈就不看他玩了。林书豪恳求他的母亲回到边线。她答应只要儿子改变态度就会帮忙。“他马上说?我会尽力得分?。"乔希透露,母亲真的去了,弟弟也拿到了孩子比赛规则下能拿到的最高分。“从此,他正式在篮球道路上起飞,再也没有回头。”乔希说。
亚洲家庭过于重视学业。
整个童年,林书豪都和父亲一起在基督教青年会的篮球场上做作业。他们会一起训练,打一对一的比赛。“许多亚洲家庭把学业看得太重。但是我认为和孩子们一起玩也很棒。我真的很享受这种天伦之乐。”林对说道。
他的父母也逼着他学钢琴,规划他的未来。
故事从一开始就随时可能被打断。第一个障碍是林书豪的母亲,她在20世纪70年代移民美国,一直坚持传统的台湾教育理念,督促林书豪多练琴,将来当医生。幸运的是,林的父亲坚持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林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我根本不想把他培养成职业球员。如果他当时说不喜欢这项运动,那我也不会逼他做这些事情。”
虽然只有1。身高67米,但林对篮球很着迷。几年后,他的第一个孩子约书亚五岁了,林开始教他从录像中学到的技能。然后是杰里米,最后是小儿子约瑟夫。林用各种方法培养孩子对篮球的兴趣,并制定了严格的家庭训练制度:每周训练三次,每次90分钟,风雨无阻。这个家庭因为这个制度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每天放学后,孩子们会很快完成作业,然后晚上八点半和爸爸一起开始训练。项目包括基础技术训练和2对2比赛。林杰坚信成功来自坚实的基础。从这个年龄开始,这些技能将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肌肉中。
像我们的许多父母一样,林书豪的家庭在他们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向他们灌输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时这只是他们自己的梦想。幸运的是,林书豪的父亲疯狂热爱篮球,尊重孩子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兴趣后,他风雨无阻的坚持了下来。
面对不公平的机会,教会孩子内心强大。
美国媒体曾经这样描述亚裔球员:“在美国篮球中,作为一个亚裔球员,你的头顶上总有一个密不透风的玻璃天花板,透明却坚硬。”纯亚洲血统是林书豪篮球道路上的无形障碍。虽然有姚明、易建联这样的中国NBA球员,但在大多数美国人眼里,他们都是靠巨大的身高。
在他高中的第一年,林书豪被选入校队。一年后,他被选为区最佳大二学生,随后他两次被授予最有价值球员。然而,尽管拥有美国公民身份,歧视和嘲笑一直伴随着林书豪在学校。每当他走进篮球场,总会有人不屑地说:“中国人,你快回去,这是篮球场,关你屁事!”还有人说:“看他细长的亚洲眼,能看到篮板吗?”林书豪当时只有1。60米,在一群高大的美国学生中,犹如“弹丸之地”,更增加了他的自卑感。
面对委屈的儿子,他的父亲林告诉他:“即使有人批评你,你也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生气。只要你赢了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林书豪做到了。高中最后一个赛季,他交出了场均15分7助攻6篮板5抢断的华丽数据,带领球队取得了32胜1负的惊人战绩,最终获得了加州乙组的冠军。这时,林书豪的身高也跳到了1。88米,甚至超过了那些以前取笑他的同学。
孩子遇到挫折,自卑油然而生,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也是成长的拐点。面对和克服挫折的过程,也是孩子人格和个性建立的过程。林对儿子说的话颇有深意。首先,他要保持冷静,不要让别人的话激怒他。其次,反击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他们自己的表现。有些父母总是为孩子提供各种物质保障。当孩子受到侮辱时,想“脱颖而出”,却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以退为进”,教会孩子适应环境。
林书豪渴望证明自己。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篮球上。但在第一个赛季,林书豪场均只有18分钟,场均4。8分,表现一般。
林教育儿子:“不要急于求成。你首先是哈佛的学生,完成学业是你的首要责任。”“欲速则不达”,这时,林书豪才意识到这句中国成语的深刻意义。他开始合理分配学习和训练时间。当他在学习的时候,他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累了就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让学习和打球相得益彰。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哈佛大学报纸的编辑。
与同学和老师关系融洽的林书豪,在第二季飙升至31分钟,场均得分12。六分。到了第四个赛季,林书豪已经成为绝对主力,得分、助攻、抢断都是排球队第一。
2009年,林书豪在对阵康涅狄格大学的比赛中得到30分。三天后,他拿下25分,连续第二年击败波士顿学院。7胜2负创下了哈佛男篮25年来的最佳战绩。一个身高只有1。91米中国后卫成为比赛的主导者。这种事情似乎从未在NCAA发生过。
林书豪征服了美国篮球。那些曾经对他嗤之以鼻的人也成了他的粉丝,他终于用成绩赢回了尊严。2010年7月22日,林书豪正式签约金州勇士队,踏入了他和父亲梦寐以求的NBA赛场。虽然他在这个篮球馆里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父亲教给他的人生信条一直支撑着他。终于,这一季,林书豪迎来了化茧为蝶的最后蜕变。
刚进大学的林书豪就面临“亚洲人打不好篮球”的歧视。更重要的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很多陌生人。父亲要求儿子先完成学业。乍一看,他似乎在回避这个问题,但这是有意义的。这样一来,林书豪一方面让自己的学业和篮球相辅相成,相互启发,同时也融入了环境,这恰好印证了中国“以退为进”的哲学。遇到瓶颈的时候,退一步或者跳出去,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中外名人成长故事3:奥巴马的成长故事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也是第一位非洲裔总统,他的母亲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奥巴马的母亲突破种族偏见,嫁给黑人,是因为奥巴马的父亲离婚后依然心胸宽广,给父亲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让奥巴马从小就接受了精英化、多元化的教育。这些非常罕见。我记得在翻译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的过程中,有一些难忘的细节。比如奥巴马六岁时随母亲去印尼后,因为母亲没钱送他去国际学校,只好送他去印尼当地一所普通学校,学校用当地语言授课。尽管如此,奥巴马的母亲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加倍努力亲自指导奥巴马的教育。每周一到周五,她都会在凌晨四点叫醒奥巴马,然后教他三个小时的英语,然后奥巴马会去学校接受当地的教育,他的妈妈会去上班。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教育儿子三个小时,一周五天。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努力?而他的母亲对他寄予厚望,从小就教导奥巴马要真诚、坦率、有主见。奥巴马的自信、勇气和拉近不同人群的能力,以及面对强势女性时镇定自若的特点,都体现了他母亲的影响。他们母子虽然分开了很久,但一直很亲近。
后来,在给两个女儿的信中,奥巴马提到了他母亲的教育:“这正是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时,我祖母想教给我的。她给我读了《独立宣言》的前几行,告诉我一些男人和女人站出来抗议平等,因为他们认为两个世纪前白纸黑字写下的这些句子不应该只是空话。她让我知道,美国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不断地让它变得更好,而让它变得更好的未竟任务就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奥巴马的母亲给奥巴马读《独立宣言》,从小对他进行自由、民主和美国精神的教育,从小给他灌输“领导国家”的思想。她对奥巴马说:“你不能像那些只在乎享乐的人一样,总是等机会来找你。”正是因为他知道如何抓住机遇,奥巴马才能总是走在他们的前面。这种高层次理想的培养就更难见到了,当然也造就了一个非凡的未来总统。
这种严格的教育方法也被奥巴马运用到了对两个女儿的教育中。奥巴马在给10岁的玛利亚和7岁的萨莎的信中,敦促女儿们看到错误的东西要站出来改正,努力让别人得到“你所拥有的机会”。他希望她们能成为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女性,帮助建立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世界。
奥巴马给他们定了以下规则:1。不允许以下行为:抱怨、哭闹、争吵、纠缠、恶意嘲讽。2。做自己的事,比如做麦片或者倒牛奶,叠被子,定闹钟等等。3。做家务的话,每周可以从父亲那里拿到$ 1的零花钱。4。要求两个孩子安排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玛丽亚跳舞、排练、弹钢琴、打网球、打橄榄球;萨沙练习体操、钢琴、网球和踢踏舞。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可以宠,但不能宠。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要求一致,持之以恒。奥巴马要求孩子们自己铺床,自己定闹钟,起床,穿衣服,做家务等。,可以锻炼和培养孩子独立、自控、坚韧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孩子也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逐渐形成劳动的习惯。
除了一个好的导师,书籍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很大。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这两所大学都是美国顶尖的大学。学校图书馆是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学习时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他经常呆上一整天。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书籍是奥巴马最好的伴侣和朋友。现在网上最流行的一张奥巴马的照片是他在哈佛读书,手里拿着一本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博览群书的性格帮助造就了奥巴马的成长和成功。
在战后所有美国总统中,奥巴马大概是爱读书的,他也确实读了很多。从他自传的广博知识和优雅流畅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猜测他的阅读是非常丰富的。美国媒体也认为他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罕见的“有文化的总统”。他在自传中提到,每次遇到问题都会找相关书籍阅读,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奥巴马认为,塑造他一生的最感人的书是《圣经》。还有莎士比亚的悲剧,无论哈姆雷特还是李尔王,每一个悲剧都是那么的丰富。你可以一年看一次,每年看,每年都有新的想法,每年都有你没注意到的东西。这本书洞察了人性的困境,非常有力量。
看过中外名人成长故事的人还读到:
1.中外名人励志故事全集
2.中外名人的自学故事
3.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4.中外名人故事200字
5.中外名人故事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