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的中文科技论文

1.、杜、、庞振山、、,安徽贵池铜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地质评论,2011,57 (1):正在印刷中。

2.,杜,,庞振山,,贾鹏飞,安徽铜山矽卡岩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及成因,矿床地质,2010,29 (6): 999-1016。

3.、杜、、庞振山,安徽铜山矽卡岩铜矿床控矿构造及其对成矿的影响,地质与勘探,2010,46(6):1051-1060。

4.侯彤,,杜,宁武南段中固矿田深部浆体-热液系统,地球科学前沿,2010,17(1):186-194。

5.杜,秦新龙,,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裹体中硫化物-氧化物熔融包裹体研究,矿石地质,2010,29 (1): 71-24。

6.屠伟,杜,李顺亭,,宁武盆地姜庙橄榄辉长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岩石,2010,30 (1): 47-52。(EI检索)

7.杜,为人师表的楷模——记王德子院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 9-10。8.向文帅,杜,.庐枞地区A型花岗岩和橄榄岩系列.矿物岩石,2009,29 (3): 36-42 .(EI检索)

9.庞振山,杜,王功文,,,李青,云南普朗杂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009,25(1):159-165 .(SCI搜索)

10.庞振山,杜,王功文,.云南普朗复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通报,2009,28 (4): 531-537 .

11.,杜,庞振山,李顺亭,李青.云南普朗斑岩铜矿蚀变带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现代地质,2009,23 (3): 465-471 .

12.、杜、蔡春林、秦新龙、李顺亭、向文帅.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及其捕虏体:对碰撞后至造山后构造环境转换和岩浆演化的意义.中国高校地质,2008,14 (4): 565-576 .

13.杜,,袁万明,楼亚尔,李顺亭,.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至后造山期的岩浆活动与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裹体的证据.岩石学报,2007,23 (6): 71-77 .(SCI搜索)

14.杜,李顺亭,,秦新龙,楼亚尔,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与分离结晶,现代地质,2007,21 (1): 71-77。

15.蔡金红,杜.阿尔泰山南缘中泥盆统苦橄岩中单斜辉石的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矿物学,2007,26(2):141-146 .

16.王功文,郭,杜,范玉华,,庞振山,.基于GIS的云南普朗斑岩铜矿三维成矿预测.矿床地质,2007,26 (6): 651-658 .

17.楼亚尔,杜,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特征及锆石SHRIMP定年,地球化学,2006,35 (4): 359-366 .

18.楼亚尔,杜,安徽繁昌-铜陵中生代侵入岩黑云母特征及成因探讨,矿物学报,2006,26 (2): 175-180 .

19.杜,李选举.铜陵岩浆岩中辉长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中国高校地质学报,2004,10 (3): 332-342 .

20.杜,秦新龙,李选举.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来自矿物巨晶和岩石包裹体的证据.岩石矿物学,2004,23(2):109-116 .

21.杜,秦新龙,田,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热液作用:来自捕虏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岩石学报,2004,20 (2): 339-350 .(SCI搜索)

22.杜,车,秦新龙,楼亚尔.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裹体研究的新进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 (4): 334-339 .

23.杜,刘金辉,秦新龙,楼亚尔,窦金龙.岩浆侵入作用的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3,13 (3): 237-242 .

24.秦新龙,杜,李宣举,尹,郭喜峰,安徽铜陵地区角闪石晶体包裹体中溶解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发现,科学通报,2003,48(18):1982-1989。

25.楼亚尔,杜,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评述,地球科学前沿,2003,10 (3): 269-275。

26.杜,窦金龙,秦新龙,金施密特2002年年会报告,地质科技信息,2002,21(4):48 ~ 59页。

27.秦新龙,杜,田,李宣举,金,尹,安徽铜陵曹珊辉石闪长岩中首次发现含磁黄铁矿-黄铜矿的角闪石巨晶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2,12 (8): 834-838 .

28.田,杜,秦新龙,李宣举,金,尹,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裹体矿物包裹体研究。地球科学前沿,2001,8 (4): 422-428。

29.杜、田、。安徽铜陵天马山和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地球科学,2000,25(4): 433-437。(EI检索)

30.王功文与杜。玉龙铜矿带成矿多元信息综合分析及找矿靶区优选。现代地质学,2000,14(2):158-164。

31.王功文,杜。用切比雪夫曲线拟合预测玉龙斑岩铜矿体的深度。地球科学前沿,2000,7 (2): 526。

32.杜宋洋。壳幔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矿床地质学,1999,18 (4): 341-346。

33.杜·宋洋,肯·d·科勒森和赵建新。两广交界地区S型花岗岩中麻粒岩包裹体的特征、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学报,1999,15 (2): 309-314。(SCI搜索)

34.杜、姜云华、叶桂顺。浙西金鸡岩金矿床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地球科学,1998,23 (3): 262-266。(EI检索)

35.杜、姜云华、叶桂顺。浙江金鸡岩金矿银金矿和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现代地质学,1998,12(2):214-221。

36.杜宋洋。对“大陆地质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的商榷。中国高校地质学报,1998,4(1):118-120。

37.、杜、杜洵。成矿流体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与计算。地球科学前沿,1998,5 (2): 333-334。

38.、杜、胡和方。安徽铜陵大团山矽卡岩铜矿床的热液成矿作用。地球杂志,1998,19(增刊):30-38。

39.杜和。安徽铜陵典型矿区岩石包裹体研究及岩浆成矿作用探讨。中国高校地质学报,1997,3 (2): 171-182。

40.杜宋洋。酸性和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裹体研究的新进展。现代地质学,1996,10(2):169-174。

41.杜宋洋。火成岩下地壳中捕虏体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地质科技信息,1994,13 (3): 33-39。

42.杜宋洋。酸性和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裹体的分类和命名。现代地质学,1994,8 (2): 127-132。

43.杜宋洋。花岗岩中岩石包裹体的研究与隐伏矿床(体)的寻找——以安徽铜陵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4,6 (3): 351-355。

44.杜宋洋。包裹体岩石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地球科学,1994,19 (6): 726。

45.杜宋洋。酸性和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裹体的成因类型和基本特征。在他、杜和(编。),中国地质大学四十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108-115。46.杜宋洋。安徽铜陵地区岩浆岩及相关矿床的成岩成矿机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2): 38-40。

47.沈维洲、陈、刘昌石、杜。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1,(2): 186-194。

48.杜、王德子、陈克荣。浙江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特征、成因及分布。地质学报,1990,(3): 215-225。

49.杜宋洋。浙东南沿海酸性和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应时正长岩及其捕虏体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在黄惠泽和曲征(编。),中国首届博士后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1: 234-243。

50.杜宋洋。论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熔结的成因。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9 (2): 124-130。

51.杜宋洋。广义火山碎屑岩的结构类型和分类命名探讨。地质科技信息,1990,9 (1): 16-18。

52.王德子与杜。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构造背景。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0,(3): 186-188。

53.陈克荣、杜、。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积的特征及成因模式--以浙江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岩石学学报,1990,(1): 66-74。

54.杜宋洋。火山碎屑波堆积的特征、识别标志及其地质意义。中科(B辑),1989,(12):1294-1301。

55.杜宋洋。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时空分布及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4): 65-76。

56.杜与周勋若。浙江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条件的实验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25 (1): 83-91。

57.陈克荣和杜。银山铜铅锌矿与德兴铜矿的关系及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1988,24 (1): 9-13。

58.杜和陈克荣。德兴银山铜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火山作用的关系。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7 (4): 287-294。

59.陈克荣和杜。赣东北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及其演化。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3 (1): 54-63。

60.王德子、陈克荣、杜、曾家湖。江西德兴银山火山机构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增刊。1984, (4):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