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公正地看待李鸿章?
“杨三死了,李二先生是汉奸。”这副对联是清末传唱了一段时间的著名对联。杨三,也就是杨乾三,原名杨明宇,是昆市丑八怪名人;李二,即李鸿章,时任清政府内阁秀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这个著名的协会中,纳夫勋爵被公众指为“叛徒”。李鸿章真的是汉奸吗?事实上,很难用“是”或“不是”这样简单的回答来说李鸿章是不是汉奸,这就像小孩子读童话一样:小孩子阅历不多,头脑里只能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好人”“坏人”这样简单的印象。但现实生活远比童话故事复杂,现实生活中的人很难包含在这两个简单的概念中,比如李鸿章是不是汉奸。李鸿章被誉为“晚清第一大臣”。晚清四十年的大事几乎都与李鸿章有关。可以说,没有李鸿章,晚清的历史是不可能写出来的。说李鸿章是“汉奸”,似乎也有几分道理。的确,李鸿章参与了晚清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尤其是最恶毒的《马关条约》。李鸿章与日本人缔结的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省、辽东、澎湖列岛的主权(辽东半岛并不是因为“三重干涉”而输给日本人,而是中国向日本支付了3000万两赔款);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作为战败国,中国又向日本支付了2亿两白银。由于李鸿章的上述行为,人们称他为“汉奸”并不为过。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到他作为战败国的谈判代表与战胜国签订了多项屈辱条约,还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看他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还是阻碍社会进步。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李鸿章,那么就会得出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的结论。历史上,汉族长期遭受外来侵略,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目的是掠夺子孙的玉器或土地。元清时期,外来侵略者征服汉族,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而晚清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与传统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完全不同:他们不是为了掠夺儿女之玉,也不是为了吞并中国,使中国成为他们的一个州。他们从茫茫大洋的远方来到远东,根本目的是为迅速发展的资本寻找市场和原料,实现商品的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商品的输出也将转化为资本的输出),而不是像北方游牧民族(日本、俄罗斯除外)那样掠夺子女的玉石或土地。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与危机并存的,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明末,中国出现了商品经济的萌芽。如果没有外敌入侵,中国会慢慢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这一进程,使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但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抓住这个机遇,中国将大大超越历史发展的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19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俄国加紧东扩,日本也是他们侵略的对象。1853年7月,美国政府派出4艘帕克利率的军舰,强行进入蒲河港。次年2月,贝里再次率领战船进入浦和港,在神川(今横滨)炫耀武力,要求开埠。3月,幕府被迫接受开港要求,与美国缔结日美亲美条约。不久,英国、俄国、荷兰等国与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856年(此时中英、南京条约已签订十余年),美国再次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开放长崎、函馆、神奈川、新潟、兵库五个港口;美国还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建立租界的特权。8月至6月,荷兰、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也逼迫日本签署类似条约。所以,和中国一样,日本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面对危机,日本不像中国那样顽固地拒绝任何改变。与对方的巨大差距让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才能有出路!于是日本人大声喊出了“脱亚入欧”的口号。当然,“脱亚入欧”并不是把日本列岛从远东搬到西方,而是抛弃旧传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大规模引进西方文明,用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改造日本。于是西南的诸侯打着“尊王拒洋”的口号发动了明治维新运动。明治维新不是像中国的戊戌变法那样自上而下的改良,而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战争的最终胜利彻底为日本的改革扫清了道路,日本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明治天皇在反幕派的支持下,颁布了1868年3月至4月的五大誓约和政权诏书。这两个文件对日本进行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改造,将日本带入了现代社会。虽然日本的改革仍然保留了天皇,带着浓厚的封建残余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终于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迅速发展,走向强大。清朝正好相反。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清朝顽固地拒绝改变任何事情。最顽固的保守主义者不仅拒绝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而且拒绝一切现代西方科学技术(所谓“奇巧”)。对他们来说,任何微小的改革都会猛烈地触动他们最痛苦的神经。这就不难理解,清朝为了维护皇权,顽固地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皇权的威胁不仅仅是“巧招”,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在西方,英国早在1642年就爆发了反对皇权的革命。1649 65438+10月30日,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并斩首。1879年7月,法国爆发革命。革命推翻了庞波王朝,用共和制取代了君主制。随后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当时的欧洲真的是“火山爆发,一个皇冠掉下来”。推动欧洲革命的意识形态理论受到了一大批思想家的启蒙,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他们传播的思想激发了人民的变革意识,点燃了革命之火。可想而知,让这样的“祸害”进入中国,对于清朝的皇权来说是多么可怕。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朝顽固抵制西方的一切了。即使是戊戌变法中实行的最温和的改革也不能被保守派接受,即使是这种挽救王朝的改良措施也不能被保守派容忍,以至于让戊戌六君子在温德尔·迪金森吃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1,反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当然是爱国行为;2.以反对西方列强入侵为借口,排斥西方一切进步的东西(包括政治制度、思想体系、科学技术),并不值得称道;3.打着反对外国列强入侵的幌子,其实质是顽固地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皇权,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会生活在宇宙秩序的永恒中心,在国家处于极其危急的时刻处于“万国来朝”的地位,从而阻挠中国的任何进步。这根本不是爱国,而是对国家的错误和伤害。然而遗憾的是,多年来,反对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维护中国的封建法律,人们往往称之为“爱国”;我讨厌一切接受和引进西方文明的措施;义和团,一味排外,阻碍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被舆论所称道。明白了上面的道理,现在就可以言归正传,说说李鸿章了。先说李鸿章的简历:姓名:李鸿章,字:号渐,谥号:李,人,性别:男身高:1.83m,职务:直隶总督、北洋贸工部尚书,出生日期: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公元1823年2月15)住所:安徽省庐州合阜县东乡磨店,清代家庭背景:富农如果是,他的优点是什么?在我看来,李红是有贡献的,但他最大的成就是为中国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如果说林则徐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那么是李鸿章为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清朝的极端保守主义者对排外主义视而不见,对一切外来事物都深恶痛绝。他们极力主张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完整,认为向西方学习就是(包括西方人的“巧招”)或“变洋为夏”。相反,李鸿章大力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他客观分析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危机,主张以实力为基础处理中外关系,注重经济发展,抵御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提出了务实的教育改革措施。他的思想成为早期现代化意识萌芽的媒介。我们来看看李鸿章的功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中国第一家翻译学院(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中国第一个官方派出的留学生(1872)、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1873)、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报局(中国电报总局1880成立于天津)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军械学校成立于1885),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北洋水师成立于1888),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军军事制度(北洋水师章程制定于1888)。他建立了第一个海军基地(1890年建成的旅顺海军基地)。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出现了第一座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煤矿、第一座纺织厂、第一艘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批赴西留学生等等。特别是他送了第一批中国的学生去美国留学。这些留学生不仅在美国学到了现代科学知识,也见证了现代美国社会和政治。这种与中国以读经为中心的科举制度完全不同的现代教育,为中国培育了现代化的第一颗种子。这也是清朝急着把这些还没完成学业就被“洗脑”的危险孩子招回国的原因。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是为了改变大清国的贫穷落后,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国。他不希望现代共和国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然而,对外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不仅是外国的“妙招”,还有现代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共和、平等的新观念。虽然引来这些“灾难”并不是李鸿章的本意,但一旦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不仅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也汹涌而来。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在中国的传播是不可阻挡的,因为魔鬼已经从瓶子里放了出来,不可能再放回去。它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这是李鸿章的第一个贡献。李鸿章的第二个贡献是,他建立了中国的现代外交。在中国外交史上,各国都是来中国朝贡的。在当时的守旧派看来,来中国的外国人,比如英国人,都是不文明的“生粉丝”,需要被教育成一点礼仪知识的“熟粉丝”。真正实现与世界各国平等的现代外交,应该从李鸿章开始。这里以驻华使节递交的国书为例。西方国家的代表坚持认为,他们作为驻外使节,来华后必须向驻在国国家元首递交国书,并得到驻在国国家元首的接受,才能获得合法外交代表的身份。但在呈递国书时,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清朝坚持要外国使节跪三叩九向皇帝进贡,但外国使节拒绝接受清朝的这一要求,他们提出了最多只能单膝跪拜的礼仪。双方一直来来往往,一直无法达成一致。在清朝看来,对外交往可以赔偿,可以割让土地,但外国使节绝对不可能不三跪九叩,因为这涉及到“国之根本”。因此,外国使节是否愿意见中国皇帝的问题使中外关系长期陷入僵局。最终按照现代外交规则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李鸿章。他还在外交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现代中国外交。人们认为李鸿章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当“汉奸”的原因。我认为这不公平。为什么中国必须签署这些条约?根本原因是中国在战争中战败。作为战败国的谈判代表,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在“弱国外交”的有限范围内,把战败的损失降到最低,李做到了。这里有几个例子。首先是《烟台条约》的签订。李鸿章签订的《烟台条约》是晚清弱国外交的代表作。1874 2月21日,“马父事件”发生了。英国驻沪领事馆翻译马佳丽进入云南后被当地民众杀害,英国公使韦德大闹一场。当时英国军舰进入烟台,日军立即趁火打劫,开始挑衅朝鲜武装。春亲王主张脱离英国,走向战争,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走通常的外交老路:即有事就随意开战。如果你打架,你会输的。如果你输了,你会谈判和平。如果你讲和,你就要割地赔款。朝廷把这个难题交给了李鸿章去处理。李鸿章邀请各国大使及其夫人到山东烟台避暑,并请韦德前往烟台谈判。每天晚上,他都在中国设宴招待部长夫妇吃饭跳舞,让他们非常满意。白天,李鸿章一边与韦德谈判,一边通知所有驻华大使。慢慢的,大臣和夫人们都觉得韦德没有绅士风度,说他要无理取闹。女士们觉得可怜,做了韦德的工作,迫使他让步。《烟台条约》签订于1876年9月。很明显,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英方人员后来说,“这个文件既不明智也不实际,毫无意义。这只是一堆空话。”李鸿章花了一些交际费,却设法让对手吃了黄连,“美而无用”。第二,在马关条约谈判中,李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的损失降到了最低。1895三月二十四日下午四时,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李鸿章步出春帆楼,坐轿子回到驿馆。就在李的轿子快到驿馆的时候,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突然从人群中跳出来,一枪打在李鸿章的脸上。李鸿章左脸颊中弹,沾着黄夹克,倒在血泊中。情急之下,李还不忘吩咐随从把换下来的黄夹克和血衣收好,嘱咐不要把血洗掉,然后感叹道:“这血可以报国!”“希尔丰田章男用的是土枪,威力不大。这一枪在李鸿章左眼下方一寸处击中了李。子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没有伤到眼睛。李鸿章不让医生取出子弹,俄国医生也不让。有了这一颗子弹,李鸿章进行了一场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最后他用这颗子弹换了一万两银子,日本人要价从三万两降到了两万两。这个镜头甚至引来了俄、法、德对日本掠夺辽东半岛的干涉,最终发生了“三重干涉”事件。第三是《辛丑条约》的谈判。在谈判中,李鸿章极力避免列强扎堆。他巧妙地运用了“分而治之”的原则,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从而减少了中国的损失。最后,我觉得还要说一下甲午战争,因为它和李鸿章有很大的关系。北洋水师为什么战败?原因有很多。但人们常说,真正战争的胜败,总是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其实中国的战败是注定的。原因之一是体制的腐败。”老佛爷“是一个情绪决定一切的人。宰相兼海军大臣奕劻亲王是光绪的生父。多年来,他最关心的不是海军,而是他儿子的安全。千方百计讨好慈禧太后,甚至想尽一切办法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让慈禧早日住进去了,早日把实际权力转移给儿子。导致中国海军得不到应有的军费,维修和轰炸经费严重不足。二是相互欺诈。一些满清贵族担心李鸿章的士兵权益强大,御敌不足,分量有余,所以更加小心翼翼。财政部高级大臣翁同龢以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限制李鸿章为借口,连续两年停发海军装备购置费。李鸿章势单力薄,不得不巴结醇亲王。没有人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海军建设中。第三个原因是纪律的败坏。欺上瞒下,贪污公款,参与走私,排挤军官。郎伟力原本是英国海军军官。1882被聘为北洋水师,负责舰队训练。他“闲暇时从不休息,但仍住在厕所里,用旗子发命令。”“他非常勤奋,受到海军军官和助手的崇敬,国内外都这样称呼他。“由于军队管理严谨,北水师有句话叫‘不怕丁俊门,就怕郎’。在郎伟立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下,北洋水师的军容得到整肃,一时令各国刮目相看。郎伟力被授予海军提督称号。1980秋,因“撤旗事件”,郎伟力愤然辞职。”我们去练习吧。“说到韦氏,我有些跑题了。魏实是个外人,可练兵的时候却这么认真;与其中的大清朝海关负责人赫德相映成趣。英国人赫德被清朝聘为海关税务总局局长。在清朝官员眼里,关外是个肥差,不知道有多少人盼着这个位置。然而赫德主政清朝48年,却成为清朝少有的(可能是唯一的)不腐败的官员。每年冬天,北方海面结冰的时候,是官兵们最开心的时候。由于南部地区军港搬迁,去上海、香港这些卖淫业发达的城市很方便,有时甚至会有人去船上、空中出去玩。那时候军舰的动力都是煤和优质煤,不像现在柴油或者核能。但当时北洋水师极其腐败,煤的量一次都不够。从当地物流进口了五吨煤,只称了三吨。军舰应该用优质煤,但是有人用一些碎煤来凑数,导致军舰进退缓慢。平时训练,练诈骗。各级骗术,邀功。每次学射击,我总是提前量好数量,设置好浮标,按标准行驶,码数已知,每一枪都能打中。每艘船的管带为了扣“承包费”,敷衍船的保养和维修。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曼特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中国矿船都是靠海布置的,没人管。外面铁锈堆积,里面污秽不堪;不再可能使用警报或海浪。“另一方面,日方在战前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破译了中国的电报密码,所以对中国的一切军事都了如指掌,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战争还没有开始,但实际上它的胜负已经分的很清楚了。当然,李鸿章的改革从来不涉及政治领域,他并没有改变清朝的封建制度,这根本不能拯救中国免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李鸿章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社会思想和制度变革。“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说明他不想碰封建制度一根毫毛,这就决定了李鸿章的悲惨下场。但我们不能为此苛求前人。总的来说,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促进了(尽管不是他的本意)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李鸿章做的比做的多,应该肯定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