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关于这次四川和那次唐山地震的书?

“1976年7月28日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在震前就被准确预测到了。”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唐山作家张庆洲近日向世人披露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2005年5月,《报告文学》杂志推出张庆洲的长篇调查《唐山警示录》,揭开了一幕又一幕鲜为人知的场景...

"地震前,地震监测网覆盖了整个唐山地区."张庆洲引用《地震日报》1986年统计数据称,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区群测点共有85个关键点。

“各种异常已经很明显了。仅仅是用来监测地震的微型安培计,我就不知道烧掉了多少块。”张庆洲说,根据他的调查,绝大多数监测点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临震异常,至少有十几个点向上级单位发出了短临地震预报。

张庆洲把几十盘磁带摊在桌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几十个当事人的采访录音,讲的是20多年前的一个秘密。”

被冷落的预兆。

在唐山地震监测台网的工作人员中,张庆洲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的马希荣。这位曾担任河北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的70岁老人,曾两次发布临震预报。

从5月28日,1976,马希荣发现一直稳定的地电阻率值迅速下降。他一边加紧观察计算,一边注意地下水和动物的变化。为了慎重起见,马希荣还与其他地震台站进行了沟通,最终确认监测结果是正确的。7月6日,马希荣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和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正式发布了短期强震紧急预报。

7月14日,国家地震局派出两名负责地电的专家在分析预测室。他们检查了设备和线路,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后来他们指出,地面电阻率的降低是干扰造成的。

《唐山史静记录》记录了马希荣当天与国家地震局专家的谈话。

专家:如果听你的建议,唐山不就毁在地震中了吗?

马希荣:我想是的。

专家:如果真的是大地震,在发生之前还会有很多小地震。

马希荣:如果先有一个大地震,然后是一个小震群会怎么样?

专家: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地震。

马希荣:昌黎厚土桥是专业地震台。为什么这两个月曲线形态和我们站这么一致?

专家:后土桥地震台内外线很乱,现在不承认有异常。

马希荣:我们的地震站怎么办?

专家:很好。以后给你发一些资料,你要好好学习。

7月26日和27日,大地电阻率再次大幅下降。经过深思熟虑,27日18,马希荣拿起电话,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发出了强震预报:“地面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的变化,从微破裂到大破裂,随时会发生海城7.3级以上的地震。”此时距离唐山大地震只有9个小时。

地震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和马希荣一样焦虑。

耿庆国当晚在三里屯婆婆家。家人说屋外挂的衣服上爬满了蚂蚁。耿庆国低头一看,地上有潮水。跑了多天预测这次地震的耿庆国,马上做出了判断,这是一次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地震!他马上跑到三里屯派出所,用那里的电话和地震队进行了最后一次沟通。

耿庆国回忆起29年前到中国《新闻周刊》的经历,仍然非常激动。

7月份以来,北京地震队监测到的异常非常明显。7月14日,北京地震队紧急致电国家地震局,提出震情紧急,要求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办公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汇报。国家地震局说,先去天津、唐山等地了解情况,再听21的汇报。

“可是到了21,国家局没来。这事不能再拖延了。北京队业务组副组长直接打电话给主管华北震情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梅,要求立即听取汇报,但梅将汇报时间推迟到26日。”耿庆国说。

“26日,国家局来了15人,但梅荣石没到。听了一整天的汇报,国家局的同志传达了梅的意见。”耿庆国回忆说,当时梅荣石的意见是“川北防震已经失控,但京津唐地区怎么又乱了?”北京是首都,预报要谨慎!"

“国家地震分析预测办公室是决策部门,大地震迫在眉睫,但我们过不去。”耿庆国说,“按照当时的地震级别,虽然不允许7月28日,但是7月底到8月初这个时间段是可以报的;7.8级虽然不允许报,但是5级以上可以报;虽然不能报唐山的确切位置,但是京津唐地区可以报。事实上,唐山地震前6小时就有地声和地光。如果你向人民问好,就有可能减少伤亡。”

听取了北京地震队汇报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测办公室京津组组长王承旻也十分关注华北地震形势的发展。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王承旻说,以他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的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和滦县会发生大地震,但他们的意见从来没有被重视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承旻做出了“离经叛道”的行为,也正是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将距离唐山市仅115公里的河北青龙县从这场灾难性的坍塌中拯救了出来。

7月14日,全国地震监测与防御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王承旻要求在会上就地震形势发表讲话。当时主持会议的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不同意,让他在晚上的讨论会上发言,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就这样,王承旻利用17、18晚的讨论时间,报告了“7月22日至8月5日,唐山、滦县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我当时就想制造舆论,把地震砸了。”王承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晴隆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在听取了的地震情况汇报后,立即赶回县城。县领导冉光启做了决定。7月25日,晴隆县向800多名县处级干部作了震情汇报,要求在26日前向大家通报震情。当晚,近百名干部赶往各自公社。

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4月1996,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国河北省青龙县距离唐山市仅115公里,但在1976唐山大地震中,该县无人死亡。近日,青龙县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科研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出成果”的典型。

“寻求真理是人类的本能”

张庆洲展开这项艰巨调查的直接动力,来自一个神秘的电话。

65438-0996年,张庆洲描写唐山大地震的小说《真诚》出版。此后不久,他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用沙哑的男低音告诉他,唐山地震事先已经预测到了。这个神秘的来电者没有留下姓名,但却给了张庆洲一个进一步调查此事的线索——你可以去找唐山市地震办公室的杨。

“寻求真理是人类的本能。”此后,张庆洲开始拜访杨,一步步逼近事件的核心。

杨告诉张庆洲,1968年,唐山抗震工作开展时,他是一个人。上任后,他着手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几年之内,他在唐山市建立了40多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每天都向他汇报数据。虽然当时没有任命,但他是唐山市地震办公室的实际负责人。

这些监测点绝不是一个总和。厂矿监测站的负责人多是地质院校的本科生。学校监测站的负责人多是教物理化学的老师和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仅知道自己的业务,而且极其负责。除了之外,还有一批监测员,如山海关一中的陆兴亚老师、乐亭城关中学(文革中称为乐亭宏伟中学)的侯老师,都曾发出过相当准确的临震预报。

张庆洲告诉记者,杨从1968开始抓地震预报,在唐山布下了一张巨大的地震监测网,从来不敢眨眼。经过一千天的训练和战斗,地震即将来临,但由于某种原因,杨突然被组织通知去学校工作。在地震即将爆发的时刻,杨被迫离开了地震预报这个至关重要的岗位,只留下两个不熟悉业务的人值班。

张庆洲指出,杨是这个监控网络中的关键人物。他采访的很多当事人都说,杨不仅极其负责,而且敢说敢做。如果杨当时在汤山,面对这么多迫在眉睫的地震预报,他一定会去找市长和书记,地震预报一定是他喊出来的。唐山地震监测站几乎所有人提起这件事都是一声叹息。

对地震预报的忽视,让唐山人付出了血的代价,给张庆洲一家造成了灾难和痛苦。1976年7月28日,张庆洲的姐姐在地震中遇难。当时大姐的一只脚被地板卡住了,余震不断。为了获得一线生机,大姐夫差点被大姐逼疯,从废墟中拔出锯子,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锯断了自己的双脚。后来大姐失血过多去世了。当年唐山人第一句话就问对方:“你家死了几个人?”

正是这种永远无法弥合的撕心裂肺的痛,让张庆洲在调查遇到阻力的时候坚持了下来。

“如果说杨的临时调动对唐山的群防群治和监测工作造成了致命的打击,那么中央地震专业部门的地震定位‘东西之争’就成了遗漏地震的更重要因素。”张庆洲说。

据王承旻回忆,在5438+0975年6月和1976年10月国家地震局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地震趋势会议上,专家们对中国东部地震形势的分析分歧严重。分析预测室权威人士认为,中国东部1969渤海地震以来,地震活动减弱,问题不严重。未来一两年,主要危险在西部,战略上转向四川、云南,赶8级地震。以王承旻为代表的一些年轻专家反对忽视东方的观点。1976年5月,云南发生7.4级地震,使官方更加坚信原来“主要危险区在西部”的估计是正确的。此后,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西方。

“深入唐山大地震,就像进入了一个磁场。在复杂的脉络中,每走一步都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隐痛。”张庆洲说。

为什么用了29年才揭开真相?

“其实这个调查报告是2000年写的。”张庆洲拿着20多万字的《唐山警示录》说,“压了5年了!”

张庆洲告诉记者,2000年,北京有一家大出版社想出版这本书。刚进入印刷环节,责任编辑打来电话说不能出版,因为有人提出要把书送到国家地震局审核,审核结果没有通过。

“唐山大地震快30年了,是时候让人民知道真相了。”张庆洲停顿了半分钟,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现实的方式给后人留下真实的记录,让唐山大灾难不再重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庆洲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些领导的理解和支持。2004年,时任国家地震局局长的宋瑞祥看到《唐山陆京士》手稿,欣然作序。唐山地震漏报的真相终于公之于众。

张庆洲的调查从1998开始,历时两年。调查的难度是张庆洲始料未及的。“无论是当年成功预测地震的人,还是因为某种原因错过地震的人,都不愿意说话。这也是20多年来真相未被揭露的一个原因。”

张庆洲说,为了说服梅接受采访,他打了无数次长途电话。每次打完电话,他都会在烟灰缸里发现几个烟头。就连当年创造无人死亡奇迹的晴隆县令冉光启,也是三访才被访。

”这时候,冉光启问,你有介绍信吗?有公章吗?我还是一个组织人。”张庆洲不解。组织里的人怎么了?“地委有话要说,不让。唐山砸了个烂酸梨,青龙没人死。国家地震局解释不了,这件事就被压了。”冉光启后来多次向张庆洲解释拒绝采访的原因。

王承旻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1976年8月20日,河北省科委发布了一份《地震群测群防简要报告》,披露了青龙首次成功预防唐山地震的事实。但没过多久,简报就被回收了。

王承旻还说,青龙的经历第一次为公众所知,要感谢联合国的科尔博士。这位联合国女官员是在1995年10月参加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时得知青龙县奇迹的。经中国市政府批准,次年,她亲自带队赴青龙考察。此后,青龙奇迹不胫而走,被各国媒体广泛报道。

“揭开真相需要一个过程。”张庆洲透露,到目前为止,很多唐山人都不知道真相。有人通过小道消息打听他的调查结果,甚至有人托人买了出版《唐山陆京士》的那期《报告文学》。

在采访张庆洲期间,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参观了汤山地震纪念馆。将近30年过去了,是时候看看灾难的全过程了。没想到,9个展厅中有8个展示的是“新唐山建设成就”。只有1展厅与地震主题相关。至于地震预报,角落里只有四张小图。上面画着小鸡不去窝,黄鼠狼动等图案。“参观这个纪念馆的人可以从这四张描绘动物异常的图片看出,唐山曾经有一个庞大的地震监测网络?”张庆洲反问道。

就在张庆洲的《唐山预警录》问世的同时,钱刚1986出版的《唐山大地震》再版。

这本著名的书的新版本包括了钱刚在2003年的一次演讲。他说很多人问他为什么唐山大地震后10年才写这本书。钱刚直言,在1976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出版这本书。唐山地震时,地震的消息和伤亡人数都是保密的。在地震现场,如果有人带相机,会被警察立刻逮捕,相机会被没收。

1986出版的《唐山大地震》主要是讲地震后发生的事情,2005年出版的《唐山预警录》是考察地震前的预测问题。29年过去了,唐山大地震终于在公众面前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正在写回忆录的王承旻感慨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唐山预警记录公布后不久,2005年9月12日,国家保密局新闻发言人沈勇摄宣布,今年8月以来,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及相关数据解密。

唐山地震预报时间表

1967 10月(距唐山大地震9年)

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在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研究地下水观测的会议上指出,“滦县和迁安地区(属唐山地区)要做一些工作。如果这些地区活跃,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早期1976(距离唐山大地震不到半年)

唐山市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杨根据唐山40多个地震台站的观测,在唐山市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短期预测:唐山50公里范围内,下半年7、8月份1976或其他月份将发生5至7级强烈地震。

1976年7月6日(距离唐山大地震22天)

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荣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和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作出强震短期预测。

1976年7月7日(距离唐山大地震21天)

山海关一中地震课题组向河北、天津、唐山地震部门发出书面预报: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海陆地将发生6级左右地震。

1976 7月14日(距离唐山大地震14天)

北京地震队打电报给国家地震局,有7处重大异常,要求立即安排时间听取汇报。京津唐张家口渤海沿岸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等近百名中国地震官员和专家到唐山二中参观地震课题组工作。唐山二中田金武老师郑重发布地震预警:7月底8月初,1976,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可能达到8级。赵各庄矿地震台蒋义仓在唐山市地震办商会上正式提出,唐山即将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1976 7月16日(距离唐山地震12天)

乐亭宏伟中学向唐山市地震办公室和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监测中心出具了书面地震预测意见:7月23日前后,我区附近西南将发生一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1976年7月22日(距离唐山地震6天)

山海关一中地震研究小组再次向河北、天津、唐山地震部门发出书面预测意见:7月下旬,渤海及其沿海陆地将发生6级左右地震。

1976年7月26日(距离唐山地震2天)

国家地震局王承旻等15人赴北京地震队听取汇报。北京团队提出,此次临震发现了七大异常。

1976 7月27日10(距离唐山地震17小时)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等听取了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办公室京津组组长王承旻的汇报。之后,查志远决定下周一开会研究,让王承旻等人去廊坊实施水氡异常。

1976 7月27日16(唐山地震11小时)

陆家坨矿地震办公室赵生、王守信通过电话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紧急报告:第二个高峰一直在上升,上升,上升...

1976 7月27日18(距唐山地震9小时)

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的马希荣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作出临震预测:“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的变化,从微破裂到大破裂,随时会发生海城7.3级以上的地震。”

1976 7月28日3时42分53.8秒

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超过24万人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