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口理论与人口抑制理论的关系

这可能是因为他预言,持久的繁荣必然导致人口不断增长,最终导致人口相对于资源过剩。只有通过饥荒、瘟疫、战争,才能解决人口过剩带来的压力。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然而,现代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据表明,除了极端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的增加往往会降低出生率。

陶然:我感觉普通人尤其是中国人对马尔萨斯理论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上述逻辑的后半部分,即人口增长会带来边际收益递减、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从而人口威胁论大行其道。但马尔萨斯的结论,无论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还是对工业革命前的情况是否适用,都令人怀疑。

董先安: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马尔萨斯当时的分析主要是对他之前的历史现象的规律性总结,因为当时非农产业的相对比重比较小,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多数人在有限且基本固定的土地上寻找食物,因此人口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边际收益递减和人均收入下降。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丹·亚瑟(Dan Ush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中国王朝更迭的根本机制在于周期性人口过剩、盈余减少和财政状况不可持续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必须通过战争和人口下降来释放。这种观点在许多中国历史学家中也非常流行,并构成了许多人论证中国人口过剩会带来问题的基础。费正清等美国著名中国历史学家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口在18世纪翻了一番,这是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增长。到19世纪,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和人口的平衡被打破。

陶然:实际上,马尔萨斯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工业革命之前的历史时代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例如,研究经济发展与技术变革关系的著名经济学家Bosup发现,即使在没有工业革命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也促进了人们进行更密集的劳动和可以获得更高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技术创新,如增加复种、使用畜力、化肥和采用一些新的耕作技术,从而导致了所谓的“需求驱动型”技术进步。也就是说,即使在工业革命之前,人口的增加也不一定会降低人均产出和盈余。

董先安:如你所说,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正如林毅夫所说,明清以前中国在技术上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人口总量比较大。人口越多,有发明天赋的人就越多,技术创新也就越多。这个结论至少适用于工业革命前的科技发展,科技发展主要来源于人才的分散和孤立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