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简介鲁迅故居在绍兴哪里?
导语: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绍兴东长房口新台门。祖屋约建于1810 ~ 1813,原为鲁迅家族早期住所。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成立并翻修,建立鲁迅纪念馆。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直到1899年外出求学。从1910到1912,鲁迅回到家乡教书。从1912到1919,鲁迅也曾数次回到家乡在此居住。以下是我精心搜集的绍兴鲁迅故居简介。
故居简介
鲁迅故居公布于浙江绍兴市东长房口19号(现鲁迅路2号)周嘉新台门,6月1988+10月13。
鲁迅故居所在的全新站台门建于19世纪初。故居原来是两个入口,但是前面的入口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周家的三间平房已经拆了。后面,是五栋两层小楼。东边楼下的小厅前,是吃饭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后半部分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边楼下的前半部分是鲁迅奶奶的卧室。西祠是鲁迅出生的房间。楼后有个天井,是厨房和三间平房,堆放杂物。鲁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直到1899年外出求学。从1910到1912,鲁迅回到家乡教书。从1912到1919,鲁迅也曾数次回到家乡在此居住。
鲁迅故居的后花园是百草园,原是周家与附近民居合住的菜园,面积近2000平方米。鲁迅童年时经常在这里打鸟。绍兴东厂坊口11号(现鲁迅路198号)是三潭映月私塾,12年至17年鲁迅读书的地方。鲁迅故居经过几次修缮后已经修复。
主要景点
老台门
新建的鲁迅纪念馆展厅东端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东长房口,后接仙环河,西接戴家台门,隔江面对三潭映月。老台门,占地3087平方米,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青瓦白墙,砖木结构。其主体建筑分为四个入口,第一入口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一面蓝底金字的“翰林”牌匾。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任命为翰林,这是周家的莫大荣耀。于是,周家三桌的仪门上挂着翰林匾,仿佛是三张巨大的名片,显示着主人的身份。牌匾两侧,有一行泥字:“浙江等地巡抚兼军务、水陆镇管,杨昌俊兼浙江盐务”、“庶吉士国子监周福清任”。
第二个入口是厅堂,俗称“堂前”,是周氏族人庆典、祈福、宴请宾客的公共活动场所。大殿正上方悬挂着“德寿堂”的大匾,两侧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对联:
节操详明,德行坚定;
要理智平和。
第三个入口是香堂前面,这里祭祀祖先,办理丧事。儒家思想是以孝道为基础的。逢年过节,堂内悬挂祖先、先人的祖先神像,摆放牌位,置办五物(蜡烛、香炉之类),供奉祭品。周家,老老少少,五代之内都会磕头上香,送大礼,尽孝心。
第四个入口是建筑,也叫楼房,用来居住。第一个入口到第四个入口,有对称的侧房和楼房,房间之间有走廊,可以遮阳避雨。两侧天井以假山、石池等多处小景点缀,典雅而不俗。整个周嘉老站台门的布局细致严谨,极具绍兴地方特色。从远处看,白墙白瓦,黑白分明,韵味十足。
清乾隆十九年,周家第七世祖周买下绍兴半盆桥赵宅。经过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它变成了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也就是周嘉老台门。从此,板盆桥周氏在老台门群居繁衍。
默默无闻的《鲁迅家世》中记载:“板盆桥府最富时,三排门有田三千余亩,卒数人。”其实老梯田门和房子的田地都不止这个数字,而且尽管受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房子还是很有钱的。但到了第10代,没有儿子,于是按照“小而长”的家规,向芝芳要了一个,继承了下来。这是鲁迅曾祖父的弟弟,后来被统称为“十五爷”。在板盆桥的周氏家族中,方是唯一一个单枪匹马通过的,所以他的资产比较集中,是最富有的。因为何方过去经营生意,所以那个房间被特别称为“和记黄埔”。鲁迅家虽然和老台门家相距甚远,但在血统上却很接近。鲁迅的祖父周出狱后,经常去老台门和亲戚们聊天。
长期以来,周家老月台门为周氏所居,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老站台门被国家收购,并出资修缮。曾被绍兴图书馆、民俗博物馆、文物管理所使用。老台门现在恢复了旧貌。里面的陈列以周家老台门的建筑格局为基础,以周家全盛时期的面貌为背景,融合其他大家族的代表性生活场景进行实景布置,向游客充分展示了清代绍兴大家族的生活场景。
三维兀术
寿家台门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寿吴京先生的住宅。寿(1849-1930)字怀鉴,字,博学之士。他人品好,性格诚实坦率。他一生痛恨名声。他考中秀才后就不考了,职业就是一辈子坐图书馆教学生。鲁迅称赞他是“这个城市里的一个方正、淳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是寿的祖父冯兰公于嘉庆年间所购,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它正面对着一条小河,由一座石桥相连,西面有一座竹园。整个建筑与周家台门隔河相望,举世闻名的三潭映月就在寿家台门的东翼。
在第一个入口,即台湾门的入口,一个“文魁”的牌匾挂在隐藏的门上方。此匾为光绪二年(1876)秀才,鲁迅老师寿之弟寿子所挂。此匾是用来亮门楣的,表明寿家是举人,是书香门第。
第一道入户门西侧,天井对面,有一个小竹园,竹园北翼装饰为“三余书屋”,是三潭印月的原名,三余书屋的布局仿照“三潭印月”。参观者可以坐在这个模拟书店里,体验私立学校的生活或拍照。
第二个入口叫大堂前的聚集地,每一个祖先去世,婚丧嫁娶,贵宾来此。额头上挂着“四仁堂”的牌匾。在大厅的柱子上,有一副用淡绿色的木头雕刻的对联,上面写着:“庆祝泰山和乔岳,走你的心流动”。后面的金柱上,有一副对鲁迅的学弟寿的德行和言论的褒奖:“德见德,谚贤桑。”
穿过天井,即第三进楼,这里是原来陈列的前厅、书房和寿先生的卧室。
小厅的前面是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闭关屏额上挂着“重游盘水”的匾额。这块匾是寿的侄子寿为祝贺他六十大寿,也就是1928年他去世的前一年送的。鲁迅先生对寿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和敬意,离开绍兴后一直给寿先生写信。1906年,鲁迅回到绍兴,去见老师,告诉他在外面的所见所闻。当时,寿吴京先生在这里接待了他。
寿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教师之家的书房布局,配有二十四史研究专用书柜、普通书柜和文具。“三玉斋”的牌匾挂在房间的额头上,“三玉斋”的含义取自《三国志》中裴松之注,即董郁说“读书时要用三玉斋,冬去夜来,雨去天晴。”这意味着人们应该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努力学习。
在寿先生的卧室里,有搁板床、衣柜、箱子、木制躺椅、衣架、脸盆架等物品。因为寿吴京老师教学非常严格,每年只收八个学生,认为不能教太多,所以教学收入非常有限。因此,我们看到的卧室装饰超出了寿吴京先生当时的实际生活条件,但他实际上过着更加节俭和简朴的生活。
从第三入口往东,是寿家台门东翼,分为南、北两部分。南翼现陈列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历史,分为“岳钟府郡学堂、岳重书院、岳重学堂”三部分。北面的厢房是三潭映月,是鲁迅先生的阅览室。
鲁迅在他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中写道:“我丈夫的家就在从门口往东半里多一点的地方,隔着一座石桥。穿过一扇黑竹门进去,第三个房间就是书房。中间挂着一条平路:三潭映月;..... "三潭印月是当时绍兴颇有声望的私塾。鲁迅先生12岁开始在此求学,历时约五年。
三潭印月面积约35平方米,正上方悬挂着清代著名书法家梁题写的“三潭印月”匾额。“三味”即:读经典味如饭,读历史味如菜,百家争鸣味如酢糖。牌匾下挂着一张鹿歌的照片。在开始阅读之前,学生们应该向牌匾和鹿鸣的照片致敬。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对拥抱:“我默默孝敬弟弟,太汤是诗书。”图书馆中央的木质方桌和高背椅,是老师的讲台。两边的椅子是供游客休息的,旁边的座位是给学生坐的。
鲁迅的座位原来在图书馆的南墙下。因为别人经常在后院进进出出,走来走去,影响了他的学习,他请求老师换个位置,把座位挪到东北角。鲁迅用的是硬木书桌,有两个抽屉。书桌右侧有一寸见方的“造”字,是鲁迅当年刻的。有一次,鲁迅因为某些原因迟到,被老师严厉批评,于是刻了个“早”字鼓励自己。
鲁迅有强烈的求知欲。除了研读四书、五经、唐诗、汉魏六朝词等古典文学作品外,他还找来许多课外书阅读,如《尔雅音图》、《龟兹稿》、《诗画院》、《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三潭印月的求学生涯让鲁迅受益匪浅。鲁迅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潭映月后面有个小花园,南北只有两尺,东西一尺多宽。后墙上有亲笔签名的“子怡”匾,亭外粉墙上有寿之父寿运超亲笔题写的四字诗:“种花一年,看十天。珍珠春意盎然,怎能不失落?彼得是老师,现场感太强。我愿上青章,林中筛。”公园里有桂花树和腊梅树。鲁迅在三潭印月读书时,经常来小花园和同学们玩耍。他们在这片哮天的田野里抓蟋蟀,找蝉,看蚂蚁捉苍蝇。
鲁迅先生曾说:“我读孔孟之书最早,最熟,但似乎与我无关。”然而,尽管如此,鲁迅还是对三潭印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并在《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一文中对其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
三潭印月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保存完好。房屋、桌椅、匾额、对联等。大多是当年的原创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潭印月主人的后人孙寿吉明将其赠予国家。三潭印月作为国家重点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成为鲁迅纪念馆的重要对外开放场所。
新台门
由于板盆桥周氏家族的不断繁衍,牙齿数量急剧增加,老台门房已经不够用了。
清朝嘉庆年间,周家在旧月台门的南面和西面各买了一所房子,称为桥月台门和新月台门。
新站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为大型站台门建筑,规模和结构与旧站台门基本相同。它分为六个部分,青瓦白墙,砖木结构,大小房屋80多间,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包括后面的白草花园。当时住在新台门半盆桥的有周家六口,而鲁迅故居就在新台门西边。鲁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周嘉新台门度过的,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痕迹。
鲁迅故居临街的两个黑石店面,原是周嘉新台门的侧门,鲁迅一家进出于此。从黑色的站台门进入,穿过小天井,是一个泥泞的站台门房,这里曾经是鲁迅家摆放车辆的地方,这里陈列着轿子和船桨,其中轿子杠是鲁迅家最初的物件。从台门兜侧门进去,有一口井,也是当年的遗迹。穿过这条走廊,你就到了桂花唐明。唐明,俗称天井,原植两株茂盛的金桂植物,故名桂花唐明。鲁迅小时候,常常在夏天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听他的继祖母江给他猜谜、讲故事。
过了桂花厅,我来到了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归来,先后在杭州和浙江师范学校任教。辛亥革命时期,他回到家乡,先后在绍兴附中、山会初级师范学校任教。这是他在邵教书时的卧室和书房。鲁迅经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乡愁》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卧室里陈列的一张铁梨木床,是当年鲁迅睡过的真迹。
穿过天井,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有两层和两层。东头前半部分是客厅,俗称“小厅前”,是鲁迅家吃饭、接待客人的地方。鲁迅在邵任教期间,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除了桌椅,小厅前室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那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生病时用来休息的原物。周伯宜(1861—1896),本名冯翊,秀才出身,因屡次落榜,一直住在家中。他思想开放,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科举考试中舞弊后,周伯宜被剥夺了秀才身份,非常难过。他曾经借酒消愁,后来被病魔缠身,被庸医误认。他36岁就去世了。
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由小厅前后的木板隔开。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 1943),绍兴桥头人。她善良、坚毅,以前不识字,但“她自学学会了阅读。”卧室的南面有一张大床,这是鲁瑞原来睡过的东西。靠近北窗的桌子上陈列着鲁瑞的寿牌、剪刀、尺子、粉袋、熨斗、线板和其他刺绣用的东西。其中一只袜子是她亲手缝制给工友王的。
西半部是鲁迅的继女蒋的卧室。继祖母姜(1842—1910)之后,她出生在绍兴芦溪。江很幽默,侄孙喜欢去找她聊天。江经常给年轻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主人”、“水溢出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说,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鲁迅在《狗、猫、老鼠》和《论雷峰塔的倒塌》等文章中都有生动的回忆。
蒋的卧室后面是一条过道,有楼梯可以上去。
楼上第一间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绍兴丁氏朱安(1878—1947)。她是个守旧的女人,缠足,思想封建,与鲁迅的思想、趣味、文化爱好相去甚远。1906年夏,留学日本的鲁迅奉母命回邵结婚。鲁迅对朱安没有爱情。他说:“这是妈妈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赡养她。爱情是我不知道的东西。”婚后几天,他回到了日本东京。从此,鲁迅和朱安一辈子成了名义上的夫妻,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朱安自从嫁给周嘉后,就一直和鲁迅的母亲住在一起,伺候婆婆一辈子。
穿过故居西边的长巷子,来到了厨房。厨房里有一个大家庭用的大三眼灶,方桌等炊具也陈列着。墙上挂着一个很大的竹制菜盖,是当年的“农忙月”张付青为周家做的。张付青,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不仅是农民,还是竹编工匠。他经常来周家忙活几个月,比如种田、晒粮、修竹家具等等。他曾经给年轻的鲁迅做过一些竹制玩具,鲁迅非常喜欢。工作太忙时,就带着儿子张来帮忙。张和鲁迅的年龄差不多。他有一张紫色的圆脸,一顶小毡帽,脖子上有一个亮银色的项圈。就是在这个厨房里,鲁迅第一次遇见了他,并成了好朋友。挑水教了鲁迅如何捕鸟,讲了照顾西瓜,用叉子在海边的沙地上刺西瓜的故事。是挑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撰写著名小说《故乡》时,以水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生动的“润土”艺术形象。
厨房北端有三个小房间,是在1981纪念鲁迅百年诞辰时,经过仔细考证复原的。当年,张付青在这里工作生活,东厅就是他的住处。西边一间是储藏室,里面存放着大米、拖拉机、风车、竹竿、锄头等农具。中间的房间是一条过道,有一扇门通向草药园。
1918年底决定把整个新站台门连同后面的花园一起卖给东边的邻居朱。在购买了新的站台门后,朱花了很大力气把新的站台门和他原来的住所一起建造起来,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把它拆掉,重新建造。所以新台门的房子大部分都面目全非。幸运的是,位于原台门以西的鲁迅故居主体建筑并未重建,而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2003年6月5438日至10月,修复并展示了新站台门的重建部分,周嘉新站台门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展现在人们面前。
修复后的周嘉新站台门分为三个入口,分别由站台门斗、大厅、香厅、侧厢、杂屋组成。一面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额,直接挂在站台门暗门上方。“德寿堂”的第二个入口是三间房的大厅,是新台门全宗亲举行庆典、祈福、宴宾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就在大厅的上方,一块“德寿堂”的大匾挂得和周家的大门一样高。牌匾下,挂着一幅《松鹤图》的大堂图,一副对联:“品节详,德行坚,理和平。”两边的柱子上,有两副对联:“虚能引静能生悟,仰视过去,俯视现在。”“持志而不暴,敏而慎之。”东西两侧有红木镶嵌大理石“挂屏”。“香堂”第三入口是辅助展示,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周氏家族的兴衰”。展览通过大量实物和照片,展示了绍兴周氏家族(鲁迅)的家族历史,揭示了绍兴周氏家族的发展、成长、演变和衰落,重点展示了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祖母江、父亲、母亲和妻子朱安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对鲁迅一生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鲁迅与周作人》和第三部分《鲁迅与周》也以图片为主要展示方式,辅以实物,展示了鲁迅与周作人、周的关系。周作人部分突出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的关系,以及他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成就。周部分集中论述了鲁迅的关怀和培养,以及他成为一个民主革命家的过程。
白草花园
鲁迅先生曾回忆说:“我家后面有一个大花园,相传叫百草园。.....似乎只有一些杂草;但那时候是我的天堂。”
虽然园的名字很优雅,但它实际上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由新台门周氏宗亲共享,占地近2000平方米。平时种点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时,鲁迅经常和朋友们来到百草园玩耍,捉蟋蟀,玩斑蝥,采桑葚、覆盆子,摘何首乌。夏天乘凉,冬天雪中捉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一文中,对百草园的细节作了生动的描述:“不用说,有碧绿的菜地,光滑的石井篱笆,高大的洋槐,紫色的桑葚;不用说,知了在树叶中歌唱,胖黄蜂蹲在菜花上,对天子(百灵鸟)的迅捷呼唤,突然从草丛中冲向天空。就在短短的泥墙周围,有着无限的趣味。油蝇在这里歌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鲁迅12岁时,家人送他到三潭映月读书。他非常依恋自己的这个天堂。他说:“我也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送我去书店,它被称为全市最严厉的书店。”也许是因为何首乌。已经毁坏了的泥墙,也许是因为砖头被扔到了梁家的隔墙上,也许是因为他在石井的围墙上跳了下来,而...没办法知道。总而言之:我不会经常去百草园了。艾德,我的蟋蟀!艾德,我的覆盆子和木莲!……"
资料流量资讯
鲁迅故里景区,位于绍兴市中心(鲁迅路与延安路交叉口),是全市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景区。鲁迅故里作为绍兴对外文化宣传的主要窗口,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基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到鲁迅故里景区的交通很方便。每天都有几趟从全国各地到绍兴的大巴。杭州、宁波、上海方向的特快客车分别运行20分钟、40分钟、50分钟;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是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此外,在景区内,还可以乘坐绍兴特有的吴鹏船游览各种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