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的历史
古代文化名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遍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是自己的心愿。长江三峡,地球上一个奇妙的景观长廊,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他们从世界各地赶来一睹三峡的神奇风采。于是,在这惊涛骇浪的沙滩上,有了壮丽的歌声;这座峡谷旁的荒凉古寺,有意味深长的碑文;在这云雨中,有从容不迫的“支竹词”踩在地上;在这个深洞中,有唐宋作家的诗词歌赋...三峡给了历代诗人和词人文学的滋养和创作的激情,他们用郑雯、墨宝和名人效应回报了三峡。
-
屈原
屈原的辞赋挂在日月,三峡的浪漫从古代流传到现代。
在修远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上下起伏。
说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都知道他是楚国人,可是他的家乡在哪里呢?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他的老家在鄂西秭归,其实只是根据民间传说所附。近年来,有关专家根据屈原作品的自述、屈原祖先的封地与繁衍的关系、楚国都城的变迁等,断定屈原是楚人,籍贯在荆州市荆州区纪南乡白松村。他的《楚辞》代表了南方文化的崛起,开创了中国先秦文学继《诗经》之后的第二个高峰。他倡导的爱国主义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传统。他以“世界文化名人”的荣誉和影响力传遍世界。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他叫平,字原,又名正则。三十年正月初七,生于(今江陵南)屈世家。他的父亲屈伯文化修养很高,所以屈原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知识渊博,意志坚强,知道如何控制混乱,善于辞令."18岁左右被楚怀王召入宫中,政治和文学生涯主要在江陵度过。
当初屈原是楚宫的文臣,整天和王怀一起打猎,或者在宫廷宴会上作诗写歌,在政治上很难有所作为。他以江汉地区普遍存在的柑橘为题,写出了著名的《橘颂》,赞美其“奉命不动”的品质,以表达爱国之志。22岁时被提升为左弟子,参与全面管理楚国的国事。他认为楚国幅员辽阔,特产丰富,人才济济,决心帮助楚、淮实现统一大业。在外交上,他提出了联合齐国以拒秦的政策,与另一强国秦国一争高下,并向齐国派遣使节,促成六国在楚国都城会师,结成“合纵”联盟,被推举为“合纵之长”。这一行动遏制了秦的东进攻势,因此屈原得到了的信任。接着,他进行内政改革,奉命制定“宪令”修改成文法;它还提出了削弱贵族特权和精英制度的观点。屈原的改革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遭到诽谤。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被贬为三闾大夫。“宗和”联盟解体了。在秦国日益严重的威胁下,十八年(公元前365,438+065,438+0),楚怀王再次起用屈原,派他到齐国修复两国关系。秦昭王即位后,极力拉拢楚国,缔结所谓“黄刺联盟”,麻痹楚王。而亲齐亲秦的屈原更是遭到了排斥和打击。怀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4年),被赶出杜英,流放北汉。此时他写了一首抒情长诗《离骚》,用浪漫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国政治”的向往,对“恶”的痛恨,对祖国未来的焦虑。这是中国第一首爱国主义政治抒情诗,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高大的丰碑。
王怀三十年(公元前299年),屈原结束流放回到杜英。入城后,恰巧秦把骗到咸阳开会。屈原阻止了他们的抗议,但不听,最后被秦囚禁。楚襄王继位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遗体运回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了惊心动魄的《招魂》。同年,清襄王听信晋商等贵族的谗言,再次流放屈原。在离开之前,屈原参观了济南市的先王祠堂和公职人员祠堂,回顾了历史,审视了现实。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口气写了一首气势磅礴、构思奇特的长诗《田文》。出发的时候,我久久凝视着杜英的东门,一步一步回首,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我流放江南期间,秦国进一步攻打楚国,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春,屈原回到济南城,希望能帮忙救楚,但被襄王拒绝,不得不再次前往江南。不久,他听到家乡郢都失陷的消息,伤心欲绝,以强烈的感情写下了一首深沉悲怆的《悼》。四月,顺沅水而下,入洞庭、响水。初夏,这位爱国诗人给世人留下了他最后的作品《怀沙》。不久,他抱着楚国的泥土,溺死在古洛河里。传说那一天是夏历五月初五。
屈原在吸收当地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它的出现与江汉盆地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在哲学思想、民俗风情、文学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首先,它受楚风、楚声的影响,它的称谓如佘江、采菱等都可以在楚辞中见到,它的声调和句式对楚辞的面貌起到了重要的继承作用。《楚辞》结构复杂,篇幅宏大,高低不平的句式丰富多样,感情丰富生动,文采绚烂,想象奇幻。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屈有25件,早已失传。有《离骚》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还有《招魂》、《九问》。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对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53,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过去,县城的沙头江宫据说是屈原的故居。
-
王昭君
王昭君是秭归湘西村人。在汉元时期,他因美貌和杰出的才能而被选入宫中。他人品清廉,没有向宫廷画师行贿,于是毛勾结黄门给世贤写信,把昭君画像改丑。昭君被贬寒宫三年。有一次,元帝遇到了赵君,看到他才华横溢,相貌英俊,琴棋书画都不同凡响。由此,元帝爱他,早上斟酒,晚上下棋,月下花前,形影不离。这时,匈奴单于胡提出要向君主表示敬意,并亲吻他,但拒绝了,匈奴入侵中原,硝烟四起。昭君得知后,力劝元帝以家国为重,出寨亲亲,以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她抛弃了奢华的宫廷生活,手捧琵琶放声大哭。从那以后,我一直生活在异国他乡,黄沙大漠,白云冰雪,笛声铿锵,超乎我的想象。鱼雨在另一个国家去世后。
-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名子瞻。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诗词书画,文学成就更高。一条“不归之河”千古皆知。苏东坡与三峡的缘分只是一次慢悠悠的远航,但所到之处都有诗,峡江的波涛吟诵着他的歌。公元1059年冬,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离开家乡四川眉山,顺流而下,沿途欣赏三峡壮丽的景色。三峡激发了他天马行空的诗歌灵感,写出了《入峡》、《出峡》等一批歌颂三峡的优秀诗篇。尤其是游览三游洞时,父亲和哥哥在石壁上写下绝句,成为继白居易等人之后“后三游”的千古佳话。苏轼的三峡之行,提高了三峡风光的知名度,丰富了三峡的文化内涵,是三峡文化史上值得专书的一页。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江西吉州庐陵人。他是北宋的散文家、诗人,甚至还有官员涉政(副总理)。他的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夷陵为官一年半,在三峡期间写了140多首诗,占《欧阳修全集》收录作品的五分之一。所以阿清王朝袁枚说“庐陵之业,始于夷陵”,或者说欧文如澜,欧阳修得益于三峡之浪,而三峡的景观也因欧阳修“西陵山天下第一”的赞美诗而增强。欧阳修在夷陵的遗迹有“刘一书院”和“习之亭”。
-
陆游
陆游(1125-1210)出生于。进士出身,历任兴隆、夔州通判。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写了近万首诗,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陆游于6月6日1170抵达周霞(宜昌),随后继续乘船入峡。他把入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见所闻写成了旅游史上第一部三峡游记――入蜀记。陆游在夔州为官一年多和两次游三峡期间,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入蜀书和诗歌是他留给三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是汉中王刘胜的后裔。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御史。王失败,被贬为琅琊司马。后任连州、夔州、贺州刺史,官至巡检司大臣,也是太子座上宾。还有刘斌科收藏,又称刘忠善收藏和柳梦德收藏。
刘禹锡注重书本上的古代经典,同时对口头文学的民歌有新鲜感。他不仅学会了唱民歌,而且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好诗,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
李珀
李白(701-762)太白,人称紫居士。人们称他为谪仙、诗仙和酒仙。李白雄浑豪放的诗风是自屈原以来活跃的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李白在三峡写的诗虽然不多,但第一首全是上乘之作,句句皆知,有的甚至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送别白帝,千里之外江陵,两岸猿猴泣不成声,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帝城早送》这首诗,在景物书写和情感融化、浪漫夸张、典雅豪放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至今无人超越。这是李白为三峡竖起的一座诗碑,也是李白留给三峡最珍贵的遗产。
-
寇准
寇准(961—1023),化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人,祖籍钟平。北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年(公元980年)考中进士甲科,年仅19岁。当年秋,被任命为巴东县令。
年轻官员寇准,节衣缩食,勤于政事。来到巴东这个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与百姓同甘共苦,尽力为百姓分忧。他爬山涉水,体察民情。当他看到人民没有衣服遮体,没有足够的粮食吃,生活如此艰难,他就上奏朝廷,要求减免农民的赋税。一方面,我们建议农民种庄稼,耕种土地。精心将中原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传授给巴东人民,使巴东人民改变了落后的生活状况,过上了不愁温饱的舒适生活。人们感激涕零,称寇准为“寇巴东”。在寇准那里,野三关为他建了一座亭子,命名为“劝农亭”,以纪念寇准。
寇准博览群书,精通笔墨。我喜欢和学者、诗人交朋友,在聚会上一起唱歌。他在当时枣江北的旧县萍萍背后的山上,建有“秋风”和“白云”两个亭子,经常和一些文人骚客到亭子里赋诗,抒发豪情。他写了许多诗来表达他对三峡人民和三峡风景的感情。这些诗后来被编成《巴东集》,在民间流传。很多人都看过,但现在不知道这本书是给谁看的。
寇准被任命为巴东县令。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成绩卓著。后来,他加入朝廷,担任中央财政和军事事务的首席。365,438+0岁被任命为副丞相,36岁被贬知邓州(今河南省邓县东)州。宋真宗即位时(1004),北宋遭到辽、西夏等几个少数民族的入侵,由大臣毕保荐,寇准连任丞相。寇准上台后,逼迫以王钦若为首的逃亡势力陈述其迁都的严重程度,最终导致真宗皇帝的远征。真宗一过黄河,就出现在了命名国的城楼上。宋军顿时士气大增,大吼一声海啸,杀得辽军溃不成军。血流成河。迫使辽军由攻转守,签订停战协定。史称“元朝联盟”。从此,朝中奸臣贼子纷纷执政,性情直爽的寇准相继被排挤。在郴州一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寇准,被王钦若的谗言陷害,一夜之间成了罪人。景德镇三年(公元1006年)二月,寇准被贬到陕西省(今河南省陕县)做知府。天玺二年(公元1018)六月,寇准再次出任丞相。干兴六年(公元1022年),被奸妇丁伟宋朝陷害,贬谪到当时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雷州(今海南海康县),参军当管事,职位相当于当地户籍官。此时寇准已经六十二岁,积劳成疾。第二年(公元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后来,宋仁宗同意了妻子的请求,允许寇准的灵柩运往洛阳安葬。随即,宋仁宗为寇准平反,恢复了他的官衔,如“开封府、伊通三司”、“太子太傅”、“上朱国”、“赖国公”等,并赐他官至刺史,谥号为“忠”。
-
杜甫
杜甫,字美,712年生于珙县(今巩义市)。二十岁的时候,我漫游了吴越和赵奇。746年,他去北京参加考试,之后在长安住了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到凤翔,到苏宗白接左。故世人称杜氏。后来因为得罪苏宗,被贬到化州。759年,他弃官西征。他取道天水进入蜀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小屋。他前后生活了四年,写了240多首诗,包括《书香》、《秋风破草堂》等名篇。有一段时间,他是工业部的外交部长,所以他被称为杜工部。765年,他带着家人由水路出蜀,在夔州又住了两年。离开三峡后,漂泊至荆、湘,以船为家。他于770年死于湘江的一条船上,享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局势将他卷入流民之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了解了当时的各种社会景象。忧国忧民时,他写诗,直抒胸臆。流传至今的1450多首诗歌,思想艺术上造诣很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诗史”。他是中国诗坛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人圣人”。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名乐天,名香山居士。他的著名长诗《长恨歌》、《萨帕星》成为千古佳作。白居易与三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西陵峡口的山洞里留下了千古绝唱。为古今津津乐道的是,819年春,白居易在夷陵遇到了离开通州去峡的元稹。白居易、弟弟白行健、元稹游览峡口南津关半岩中的一个山洞,每人在洞中写诗一首,由白居易题写在石壁上作序,故名“三游洞”。由于白居易等三人的存在和诗词的影响,一个不知名的山洞久负盛名,一直有文化名人前往。宋代,苏洵带领苏轼、苏辙父子游览此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