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黑土艺术是如何健康发展的。
纵观黑龙江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和服务于黑龙江艺术创作。引导艺术创作形成黑龙江地域特色,打响“北大荒画派”艺术品牌,总结推广北大荒版画基本经验,引进我省艺术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纵观黑龙江的艺术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北大荒版画研究、冰雪景观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民族艺术研究等方面。
抒情的黑土——北大荒版画
北大荒版画是黑龙江省知名文化品牌。其主要成功经验之一是突出群体作用,培养了几代知名版画家。
北大荒版画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全国艺术界的关注。我国艺术界著名画家、理论家,我省画家、理论家,垦区领导,北大荒版画家纷纷撰文,高度评价北大荒版画的艺术成就和成功经验。
同时,北大荒版画的早期画家也对理论进行了思考。版画家赵梅、、杜宏年、张、张璐、郝博一等。理论家王冠全、陶同、张华、俞美成、俞显达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黑龙江版画艺术及其画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8年初,介绍黑龙江北大荒等版画群体版画创作的文章有242篇。这些文章发表在《艺术》、《艺术史》、《文学评论》、《黑龙江艺术通讯》、《黑龙江日报》等报刊上。其中161篇文章由黑龙江作者撰写。(1)迄今为止,中国艺术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画派写过这么多文章来肯定其艺术成就,总结其基本经验,分析其艺术道路和审美风格。这对北大荒版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确立北大荒版画在中国新版画运动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大荒的版画家也写了一些关于版画基本方法和技法的文章。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超美的几种有特效的拓片方法,胶合板怎么用,调色木刻,色彩漫谈,构图练习笔记,刀法表现知识简介,杜洪年木刻讲座,郝博一调色木刻中白色的运用。
晁美作为北大荒版画的领军人物和黑龙江美术的领军人物,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引导着北大荒版画乃至整个黑龙江美术的成长和发展。在朝美的理论成果中,有一些对北大荒版画群体和画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回顾和评论的文章。朝美对版画家及其作品的评论涵盖了北大荒三代版画家。虽然这些评论文章是应画家和出版物的邀请随时撰写的,但它们反映了版画家们力求避免夸张、力求准确的客观态度和学术水准。从作品的寓意到形式语言,再到色彩和刀法,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准确无误,足以说明潮妹对讨论对象的熟悉程度。
随着一个个作品的诞生,潮美一直在思考。“潮妹的理论是基于感觉的理性思考,既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也不是没有文字的空洞说教。他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广博的知识修养、朴素的辩证思维和高度的文化视角,使他的理论文章通俗流畅,集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使读者在获取知识和思想启迪中获得满足感和精神愉悦。”
每一个画家都需要考虑一系列具体而微妙的问题,比如作品的立意和创作过程中的技法和技巧,如何创新和突出艺术个性。而潮妹则想的更深,更个性化。朝美把这些思想记录下来,形成各种文字,得到了《画内审美轨迹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和《画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这既是他勤奋的见证,也是他大半辈子艺术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他数百件艺术作品诞生过程的记录,是作者对自己作品最直接、最可靠的注解。读他的版画,就要读他的文字,正如英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只有理论才能激发和发扬发明创造的精神。”
1988是北大荒版画诞生三十周年。为了记录和总结其三十年来的成就和经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北大荒版画三十年(资料汇编)》和《北大荒版画三十年论文选?扔进了荒野。每个时期的具体事件,通过北大荒版画家和一些评论家的回忆录、创作谈、作品评论来说明。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北大荒版画三十年来的具体情况,也反映了全国美术理论界对北大荒版画的关注和探讨。
1995年,由于梅成主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朝美论》问世。国内外著名艺术家、艺术家撰写的评论文章集,其中我省作者7篇。这些文字从不同角度全面论述了超美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生涯,是研究超美的版画艺术和以他为代表的北大荒版画流派乃至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发展的宝贵文献。
2009年是朝美艺术活动60周年。潮美艺术回顾展暨潮美艺术六卷本首发仪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朝美艺术论》是《朝美艺术》中的一卷,是一部关于朝美艺术的评论文集,该文集的手稿是在1995出版的《朝美论》的基础上,从十几年来在报纸等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中精选,重新编辑而成。其中收录了易、、赵、晁岳等龙江人的文章。《论朝美艺术》回顾了朝美艺术生涯的经历,使我们对朝美60年来的理想信念、敬业自强、艺术风格、坚忍不拔、艺术成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让我们对北大荒版画和北大荒文化的精神实质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冰魂和雪魂讴歌自然-雪景
“冰雪景观”于1980年在于志学出现后,黑龙江的艺术理论家们热情地将其作为最能体现北方黑土文化特色的艺术加以介绍。这些文章对“冰雪景观”的继承与创新、形神关系、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绘画技法等进行了研究和评述,为“冰雪景观”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中,主要文章有张秋英、艺苑新花——冰雪山水画、北疆之歌、《于志学山水的形与神——形与神的体系加个性点评、笔墨适应时代、丹青桂抒写今日情怀、冰雪世界的精彩书写、开创新时代、冰雪山水画的开拓者等。为打造“冰雪景观”艺术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华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主编的《冰雪山水画论》,里面有介绍国内外冰雪山水画的文章,注重多角度解读。其中有8篇国外文章发表在各国报刊上,其中有些文章虽短,但代表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国内有8篇,大部分是首次发表。书后附有《于志学冰雪山水画技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供了冰雪山水画的基本框架。
胡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的《论中国画的黑白体系》一书认为,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绘画都是中国画的黑体系风格,白体系风格是冰雪山水画出现后的第一例。
杨志敬、张主编的《冰雪艺术美学》一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共分六章,总结了冰雪雕塑、冰雪山水画等寒地发展的史料。运用文艺社会学、艺术文化学、文艺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方法,从美学的角度,对冰雪艺术的产生、发展规律、审美特征、创作技巧和技法、创新价值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并预测冰雪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000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六套艺术家散文集。其中,于志学的《雪原随笔》是创作话语与生活体验的结合。书中的文章系统论述了“墨韵”和“白光”,把“墨”和“光”作为“中国画黑白的审美内涵”,作为中国画中两个最基本的表现因素。“这本集子里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不长。他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个人见解,没有陈词滥调,语言直白,清新流畅。读者似乎觉得画家是在坦诚地和我们对话,那么直白,那么坦率。字里行间,有一种激情,那就是画家本人对生活和艺术事业的热爱,以及乐观自信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2)
265438+20世纪后,鲁平作为冰雪山水画研究会秘书长,写了《冰雪画派二十年》、《于志学访谈录》、《中国著名画家全集》等大量文章?当代卷?于志学宣传和介绍于志学的绘画和冰雪景观理论。
广泛收集、吸收和创新新的基础理论
黑龙江省的艺术基础理论研究是在1978之后开始的。随着党的文艺政策的变化,以及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知识的愿望,许多文艺工作者投身于艺术理论的研究。
日本艺术史学家向良德等人的《西洋画史》由彭正庆翻译,周政校对,附图片80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在没有任何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知识的情况下,欣赏欧洲的绘画和雕塑会很混乱。王冠权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写出了欧洲美术中的神话传说。本书写作于1955,在美术杂志连载至1960,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出版于1984。阅读的过程是对人进行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启蒙的过程,精美的插图是对西方艺术史的绝佳回顾,读者可以徜徉在西方油画和雕塑的长廊中,仿佛在跟随一本详细的导游手册。2002年,这本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由原来的黑白粗糙纸印刷改为彩色铜版纸印刷。作者在第一版170张照片的基础上,增加了50多张到本世纪中叶的印象派作品,从历史的角度使其更加完善。王冠权在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工作期间,撰写了《鲁迅与美术》90000字,插图58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17万字的《鲁迅美术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为研究鲁迅对新美术的贡献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有关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类型分类的文章包括如何实现自由-兼论艺术的本质,情感-中国画讨论之一,漫画书的特点-漫画书的创作,不真实和传真,以及从陶同的画马角度看中国画和现实主义传统。
为了回顾和研究黑龙江的艺术创作,我省的理论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贡献不亚于艺术家。这些理论家包括王冠全、周政、孟烈、陶同、杨士良、杨志敬、张华、张秋莹、余美成、胡东方等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美术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基础理论的研究者多为高校教师,他们已成为黑龙江省美术理论队伍中的一支决定性力量。他们一边教学,一边深入思考,注重理论研究,编写了许多教材,在全国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其中吴世元主编的《谈构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色彩构成》(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现代形式构成原理——形式美基础》(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建筑造型与装饰》。喻美成、田卫平、张大燮壁画及壁画创作(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吴世元;林建群主编的九五重点教材《基础建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王《视觉形式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王维方《水彩画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章华》,历年来收集了十几万字;下半部分为与数十位艺术前辈和道友的通信。“理论研究是中国水彩画界的一个薄弱环节”,“水彩画技法方面的书籍有很多。然而,关于它的作品却很少。这本书是中国水彩理论著作中不可多得的好书,里面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史料。(3)
于美成等人的《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及其空间环境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九五年度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上海书店,2005)填补了中国壁画和现代装饰艺术理论专著的空白,影响广泛。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和公正务实的理论态度,梳理了新时期我国城市雕塑和建筑壁画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是全面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雕塑和建筑壁画成就的杰作。作者“以客观的眼光,从全国数万件城市雕塑和壁画中,选取了新时期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而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是大量具有兼容各种艺术流派和风格的专业水准的收藏工作和筛选工作,因此足以在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和建筑壁画领域树立权威。" (4)
艺术设计的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形式。从人类早期生活中的日用品和劳动工具的出现,到各种生产、生活和战争的器具的不断演变,都与设计思想、制作和使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艺术设计的发展和现状,研究设计活动的存在和起源,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省设计人员不仅重视图片的整理和出版,还将注意力转向理论体系的研究。在设计理论方面,先后出版了田卫平主编的《现代装饰艺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高驰主编的《CI-企业形象塑造》(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等书籍。
《论美术史》,田卫平《中国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林建群《中国艺术史——古典艺术思想与优秀作品赏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成大师:从达?芬奇到杜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王、张主编《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刘悦在2007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芥菜子园图鉴》。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2009年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批准的研究项目“黑龙江艺术史研究”。
这些作品很多都被高校用作教材。艺术家直接参与理论研究,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己的创作水平上了一层楼。随着理论家视野的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也在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
立足本土探索——民族艺术
历史文化资源是民族文明的血脉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和凝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独特文化形态的支撑和载体。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继承和发展民族和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和走向。
黑龙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构成了黑龙江地域艺术的丰富性。黑龙江美术的研究离不开它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2006年以来,黑龙江美术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王以章的《赫哲族民间绘画》、聂的《金元瓦当艺术》、的《金代铜镜装饰》等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丛书。该系列丛书展示了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生活状况,以及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姬敏的《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服饰艺术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年)是2003年文化部“十五”重点项目,由国家优秀少数民族图书出版基金资助。通过对三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分类性、性别和职业特征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在传承北方民族艺术文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承担了“黑龙江盆地美学价值与内涵研究”、“黑龙江盆地艺术发展史研究”、“黑龙江盆地少数民族艺术史研究”等4个课题。目前已出版《黑龙江盆地艺术发展简史》、《黑龙江盆地少数民族艺术史》(高慧敏主编)等8部专著,相关论文获16奖励。
通过这几行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的律动和时代的脉搏。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黑龙江的艺术家们在相互对话和理解中,从艺术语境、艺术审美、艺术形式等角度积极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文化精神,使我省的艺术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有些理论家已经不在黑龙江工作了,但是他们在全国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黑龙江的深厚感情和密切的文化联系,也是黑龙江艺术理论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资本。
创作需要理论的批判和指导,理论也需要创作来验证和丰富。只有建立起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共同进步,我们的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