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府|辽塔|契丹|王本辉
去年夏天,我受一个朋友的邀请去农安参加他的高中同学聚会。我很高兴,去看辽塔的机会来了。
车行驶在辽阔的平原上,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郁郁寡欢。农安只是一个县城,是东北平原上一个很普通的县城,但它也有一个很出名的名字,叫黄龙府,它的历史远比60公里外的省会长春要悠久。
农安古城建于古扶余国,汉代为扶余国都城,隋代为裕固族扶余城,唐代为渤海扶余府。辽灭渤海后,改称黄龙府,建立黄龙郡。
古人为什么要在农安建城?东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黑土地,肥得油油的。水量充沛的伊通河和汤量巨大的松花江缓缓流过这里。平原上,草木丰茂,庄稼茁壮,优越的自然条件让黄龙府应运而生。
公元926年(辽天仙元年),辽太祖卢野阿保机率兵攻打渤海国,先占扶余城。正月,渤海王被呼罕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市)攻下,渤海王投降。二月,渤海改为东单,国号改为天仙,呼汗城改为天府城。
鼎盛时期的渤海,辖五都、十五郡、六十二州,疆域辽阔,包括今天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它两次与唐朝作战,两次都赢了。如此强大的政权被契丹轻而易举地摧毁了。
此后,辽太祖回虞城为师,《辽史·纪二》:秋、七月,第二任扶余府未去于。晚上了,一颗大星星落在它面前。辛四平丹,见黄龙绕城,可长一里,眼花缭乱,入宫。有紫黑色的气体遮天蔽日,但过了白天就散了。就是它倒塌的那一天,它55岁了——这就是史书记载的黄龙府的由来。
公元975年(廖保宁七年),黄龙府守将严造反,杀了巡抚张聪。廖派军队去镇压叛乱。战争对古城造成重创,后辽弃黄龙府,南迁四平市一城。45年后的1020年,辽圣宗为了加强在东北的防御力量,将黄龙府迁回古城(农安),为了避免重名,将单面城由黄龙府改为通州。古城(农安)现在还叫黄龙府。领导五州三县:益州(小城子)、安远、蔚州、青州、永州、黄龙、钱敏、永平。
1037年(廖崇禧六年),辽在黑龙江下游设使,辖女真五部,隶属黄龙府。此时正是辽的全盛时期。当时黄龙府是各族人民杂居的地方,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据史书记载:“凡不同国家的人不能互相交流的地方,可以用汉语加以区别。”自黄龙府迁址后,廖重点建设黄龙府,使黄龙府成为“五都两院”七大重镇之一。黄龙府呈方形坐落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城墙周长3840米。除了四面的大门,南、西、东三面还有小门,每个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角楼。
契丹人信奉佛教,在辽圣宗统治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顶峰。随着佛教的盛行,在修建城堡的同时,辽代也修建了寺庙和宝塔,于是农安塔诞生了。
关于建塔有一个生动的传说:当年,辽秦在夜间观天象,一颗巨星降落在黄龙府附近。抢打圣教:黄龙府地区如果生了土龙,要建塔镇压。圣父吓了一跳,马上让玩。一位钦差大臣日夜带领他的军队来到黄龙府的边界。当船航行到香洲(今万金塔镇)时,他发现龙图的头领在这里,于是决定在香洲建塔。谁知道城楼刚刚修好,发现秦这只土龙掉头就往黄龙府跑去!于是工地搬家,连夜赶到黄龙府修塔。招募了大量民工,夜以继日,终于建好了塔,杀死了土龙。
据多位考古专家考证,农安辽塔的确切建造日期应为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十年,建成于公元1030年,历时八年。
吓了一跳,谁知1114年,完颜阿骨打信誓旦旦要与辽作战,率军攻打黄龙府。金建都于黄龙府。1125年3月26日,辽朝皇帝左在颍州被俘,辽朝灭亡。随后金继续出兵打击北宋政权,并于1126年(金天会四年)入侵开封,带走惠帝和秦帝。
一个小时后,我们到了农安县城,我朋友的同学已经在辽塔下等着了。辽塔是一座砖塔,八角形13层,高44米。它是中国东北最早建造的佛塔,也是中国最北的辽塔。古朴壮观,是黄龙府的象征。看到了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的古塔,看到了辽代能工巧匠非凡的技艺和创造力。
同学们热情地给我介绍黄龙府和辽塔的历史和传说,还带我参观了孔戈吉。酒桌上,大家都在谈论农安的名人:万福林、、朱鸿勋、李、等等。男生豪爽,女生热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真正体现了契丹人。
望着这巍然屹立千年的雄伟辽塔,感慨无限。这座塔与杭州西湖附近的雷峰塔几乎同龄,但雷峰塔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倒了,而农安的辽塔依然挺拔,光芒四射。似乎在诉说:契丹,一个伟大的民族!
《辽代史地》去北京:(永州)有木叶山,山上建契丹祠堂,南寺奇可汗,北寺克顿,绘二圣八子像。相传,一位神人骑着白马从茧的浮土河向东,一位女神驾着青牛车从平坦的松林下到了泛黄河。到木叶山,两水相遇,相遇为配偶,育有八子。后来氏族逐渐兴盛,分为八部。每到三月和春秋,一定要用白马和青牛来表示不会忘记这片云。
契丹的本义是“熟铁”,可作剑用,极其锋利坚韧。这个凶悍好战的马背民族,有着钢铁般的意志。部落首领卢野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于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并于947年改名为辽。它曾经称霸半个中国北方,疆域北至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东至库页岛,西至阿尔泰山,南至河北南部的白沟河和山西北部,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契丹王朝在中国延续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几乎灭掉了宋朝,统一了全国。著名的《杨家将》讲述了杨家将率领的宋军与强大的契丹军激战的故事。男人战死,女人前赴后继,显示了辽国战斗力的强大。这期间丝绸之路被封锁,以至于很多西方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当凯尔·波洛在他的旅行中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他以契丹的名字命名了中国。即使在今天,在斯拉夫国家,中国仍然被称为契丹。
辽经历了九帝。辽圣宗以后,几代皇帝日益腐败。他们崇奉佛教,大兴土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寺庙。结果,国家形势一天不如一天,人民生活贫困。与此同时,统治集团也因争权夺利而相互残杀,部落间相互冲突,极大地削弱了辽国的军事实力。1124年,辽在北京与金决战失利,1125年,辽灭亡。
契丹民族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叶鲁士。他是辽代第八位皇帝卢野·阿保机的孙子,1115年中期的一个秀才。他是辽史中唯一记载的辽代契丹学者。他曾在泰国和湖南任过刺史,在辽兴军任过我们的公使。熟悉契丹和汉字,擅长骑射,可谓文武双全。当时的辽朝第九代君主天佐帝,糊涂无能,刚愎自用,糊涂透顶。辽朝灭亡前一年(1124),耶律大石进谏失败。眼看辽国就要灭亡,他带领残余势力逃到今天蒙古的克顿城,在那里称王。金在位期间,金兵大军穷追不舍,耶律诗感到蒙古高原防不胜防,果断率军西进。公元1132年,耶乐士在叶迷(今新疆额敏县东南)称帝,国号“居尔汗”,汉称“天佑帝”,建立建元延庆、西辽朝。后来,耶鲁扩张到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建都于胡斯乌鲁多(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面积351,000平方公里。1141卡特万之战,打败了塞尔柱帝国的十万联军,称霸中亚,名声远播欧洲。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华拉墨子在兴盛时期先后向西辽投降。耶律诗死后,西辽国力在耶律支鲁谷衰落,最终在1218年被崛起的蒙古帝国所灭,历时88年。
耶律诗是辽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影响中亚局势近百年。他在军事生涯中,总结了辽朝衰亡的教训,吸收了土著统治的经验,创造和制定了一套制度和政策,对中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穆斯林历史学家称赞他是“一个公正的君主,因其公正和才华而受人尊敬”。
1222年,去世四年的西辽将军巴拉黑·哈知布率领部分西辽臣民逃往伊朗齐尔曼地区,建立了完全伊斯兰化的库图鲁汗政权——齐尔曼王朝。在中国史书上称为后西辽或西契丹。这是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历经八帝二帝,满清存在了86年,最终于1306年被蒙古伊尔汉所灭。
中国人喜欢站在汉本位的立场上谈历史,所以有了轻蔑的称谓:东夷、南蛮、西戎、北帝,以为都是未开化的民族。我对南北宋了解很多,对契丹了解很少。
契丹是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民族。契丹人在与汉人的交往中接受了中国文化及其儒家核心思想。当卢野·阿保机建立辽国时,契丹人在思想和文化上与汉族人几乎没有区别。为了延缓和防止契丹人被汉人同化,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语,并刻意制造契丹人与汉人在各方面的差异。但由于契丹人在契丹是少数民族,而中国文化又是如此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虽然政府刻意以各种方式宣扬人为的契丹文化,限制了中国文化的深入,但契丹人还是被中国文化诱惑、吸引、征服了。
公元1068年,北宋大臣苏颂作为朝和辽皇太后的生辰特使,出使一个陌生的辽国。苏颂拜访了廖道宗的耶律弘基,发现对方并不是他想象中的蛮族酋长。他不戴毡帽,也不用头套喝血。契丹最高领袖居然穿着汉族的黄纱袍系玉带。要不是皇后穿着胡服,身边站着的契丹宫女,简直就是一个中原的君主。他丢掉了最初的恐惧和怀疑,改变了很多固有的观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苏颂的辽代诗。
辽国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把社会底层受过教育、有才能的人拉出来。
辽历比北宋历有所进步。契丹在唐太宗辽朝时开始使用晋末马仲基所著的《袁迢历》,辽朝太宗十二年使用《大明历》。这部《大明历》是参照南北朝祖冲之编的《大明历》修订的,比北宋的历法更为精确。
辽朝的医学久负盛名。契丹人作为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北方大漠,冬季漫长,极寒,冻伤成为常见病。契丹人在实践中发展出一种治疗冻疮的特效药——“极寒时涂一点”,治疗冻疮,预防冻疮。针灸,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在辽代也是相当擅长的。
辽代的建筑没有很好的记载,但是有一些实物——寺庙和辽塔。其中,辽宁义县丰果寺的正殿、河北吉县独乐寺的观音阁等建筑都经历了千年风雨。其中纯木结构的山西应县木塔,被著名建筑师梁思成誉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是中国古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堪称水桶博物馆。
辽代的人可以提炼低碳钢制造武器,冶炼技术非常成熟。金属加工业也很发达,马具做工精细,装饰精美,契丹马鞍被宋人评为“天下第一”。聪明的辽人还发明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船和车,水陆两用。此外,在发掘的辽代墓葬中还发现了一把牙刷,形状与现代牙刷非常相似,堪称世界上第一把牙刷。
总的来说,辽朝拥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在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消失了,真可惜。
记得很多年前,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和他聊了聊,知道他是农安人,在一所大学工作。问他姓什么,他说他姓Lǜ,我觉得这很少见。我又问,哪个Lǜ?他说纪律的法则。我问,你是少数民族吗?他笑着说汉族。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他看出了我的尴尬,于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本来是契丹人,姓卢野,但是在人口普查的时候,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人。我问了工作人员,他告诉我没有契丹人,但是你可以自由选择其他民族。我想选择哪个国籍?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最接近汉族的,于是就成了汉族。但是,如果我用卢野这个复姓,那在汉族中就不伦不类了。工作人员告诉我,你也有选择姓氏的自由,那就选一个吧。我不认为王璋李昭和我们有任何关系。把他原来的姓扔掉太残忍了,所以我说是“法”。我和契丹有些联系,所以走了法律。说完,他的表情有点失落。
是的,一个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的铁打民族,还不如人数不能超过一万的赫哲族和鄂伦春族。想想也就释然了,民族融合是规律,是趋势,不存在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在文化先进的汉族之前不被同化的可能性。现在有多少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的名字有什么意义?
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一个好的地名,涵盖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黄龙府是辽金时期著名的军事重镇,辽国两次修建黄龙府。金军俘虏了宋朝皇帝秦晖,曾被囚禁在这里。岳飞那句千古传诵的著名誓言“直入黄龙府,与诸君共饮”——言犹在耳,这句铮铮誓言让黄龙府名扬千年。李大钊的诗《何时饮黄龙府,筑中国风雨楼》,让黄龙府更有名气。黄龙府是妇孺皆知的。农安这个名字只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使用,一直沿用至今,有131年的历史。“农安”二字只是对农业的祝愿,并没有什么历史文化含金量。带有“安”字的地名比比皆是,很难产生影响。
辽代黄龙府迁址至今已有1000年。建议有关方面隆重纪念,恢复黄龙府原名,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