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教材
语文六年级第八册第一课
中国青年综合资料
一,教科书的解读
1.简短文本。
热爱祖国是世界上最纯粹最宽广的情感。这首诗的作者以新时代中国少年的视角,激情讴歌了祖国,表达了作为中国少年的由衷自豪,也表达了中国少年建设中国的坚强决心。
全诗由八节组成。第1节以壮丽辽阔的中华大地为背景,画出了中国少年的英雄气概,是全诗的总和。从结构上讲,先分,后合。“雪莲”寓意纯洁,“海燕”寓意勇敢乐观,“雏鹰”寓意雄心壮志,“山丹丹”寓意热情坚韧。最后一句总结中国少年是“中国大地成长的希望”。第二、三、四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二节讲述了哺育了中国少年的祖国美丽山河;第三节写了祖国悠久的文化滋养了中国青少年;第四节是写祖国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滋养了中国青少年。这三个板块先进行结构划分,再进行总结。第五节回顾了中国母亲的艰难历程,说明中国青少年应该继承祖先的遗愿。第6、7节写的是中国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他们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情怀。第八节是对全诗的总结。
纵观全诗,结构清晰,过渡自然,全诗浑然一体。在情感节奏上,全诗均匀,节奏分明,句尾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八小节押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悠远、激昂。在方法上,这首诗把直接抒情和借物(景物、风景)抒情结合起来,反复使用排比和对仗句,突出了诗的直接抒情的特点,如各节景物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事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景物的再现(如《战船扬帆破浪》)
另外,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意象的选择非常巧妙。中国少年的英姿,祖国山河的壮美,东方文化的美,民族历史的苦难,中国少年的铿锵宣示,都被作者潜移默化地物化为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独特的感情得以凝聚,情感得以具体化。
布置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吟诗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学习这首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读,也可以角色朗读,也可以表演朗读。在反复的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文字分析。
(1)句子的理解。
东方的美丽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的文化根植于我们心中。
这是本节的总结,也是2、3、4节的总结。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她养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阅读应该充满感激和自豪。
我们铭记这位中国母亲的功过,也不忘她所受的磨难。/黄河追踪者像问号一样拉不直,/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枪的弹片。
这两句话做了一个巧妙的过渡。“我们记住这位中国母亲的功过”这句话是对第2、3、4节的总结,“不要忘记她所忍受的苦难”是开头,引导着这一节的内容。后面选的两个典型,描述了祖国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看完三条线要低慢。
(3)做破风破浪的旗舰,/做推进宇宙飞船的火箭,/像利剑一样斩断贫穷,/用爱连接世界。
这是中国少年的庄严宣誓,表达了建设中国的坚强决心。这四句骈文与前面的四句“不”形成鲜明对比,加上“安”的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中国少年的爱国主义和自豪感展露无遗。
(2)对单词的理解。
辽阔:形容原野辽阔无边。
挺立:又名“挺立”,诗改韵。形容形象高大、雄伟、英勇。
初学走路时,你摇摆不稳。
坚韧:坚强勇敢。
阳关路:原指古代通过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指出入方便的道路。比喻前途光明。
晴天:指明媚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带着感情背诵这首诗,可以读出你内心的骄傲,读出你对祖国的深情。
2.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和表演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1.这首诗是朗诵诗,适合不同角色表演朗诵。
2.这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题目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到背诵也可以在实践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教学中应安排多种形式的背诵。
(1)免费阅读。这是不同角色阅读的基础。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大声地朗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2)角色背诵。按照A、B、C、d的分布读诗,可以四人一组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背诵。
(3)进行背诵。为了便于情感的表达,可以采用服装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诵,将A、B、C、D四个角色分别装扮成藏、高、蒙、汉少年,配合优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3.读后感组织学生交流读后感。可以交流一下自己对诗的含义的理解,对诗的表现特征的感受,内心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重读全诗,自然会达到“情动于中,形于外”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