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川端康成的简历?

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

叶瞿伟

(1)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川端康成一两岁时,父母双亡。他十几岁的时候,奶奶和姐姐相继去世。从此,他和双目失明、耳背的爷爷相依为命,让这个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伤中,在他稚气的心灵中投下了孤独的阴影。十六岁那年,川端康成预感到爷爷即将离世,决定记录下爷爷临终时的情景。所以他写了《十六岁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现实的速写,又是冰冷现实中渗透的诗意,也在这里透露出康成创作才华的端倪。

年轻的川端康成才华横溢。他早年闯入林,广泛猎取古今世界名著和日本名著,尤其是《源氏物语》。他虽然不懂这本名著的含义,只看了读音,欣赏了文章优美的抒情语气,但还是被它的风格和节奏深深吸引。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当他写作时,他青年时代的歌曲般的旋律仍在他心中回荡。他开始渴望文学。他在中学三年级的时候,把过去写的诗和手稿装订成册。由此可见,十几岁的康成开始有了文人意识,他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他做出了无数的贡献,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天赋,认真考虑自己的天赋能否成为作家。1916年,作为一名四年级的中学生,他在团乱杂志上发表了练习小说《抬老师的棺材》,他也经常为文章世界写散文和小说。《文章世界》举行了一次投票选举“十二位学者”,川端康成名列第11位。对于立志成为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大学前时期的同学中有很多有抱负的作家。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讨论文坛现状,讨论当时在日本非常流行的俄罗斯文学,让来自农村的他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在此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习题《千代》。他用淡淡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和三个同名千代少女的爱情故事。

在大学里,川端康成和他热爱文学的同学们挑战现有的文学世界。改革更新文艺,重新发行第六期《新思潮》,在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第一部小说《魂节一幕》,成功地描写了马戏女演员的悲惨生活,受到文艺元老们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文艺青年正式进入文坛。

川端康成发表《招魂节的一幕》后,未婚妻伊藤早代因恋爱受挫而解除婚约。他对幸福感到幻灭,经常带着忧郁的心情去伊豆唐岛,写下未完成的《唐岛回忆》。此后,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的抑郁,他用自己的笔为杂志写了短篇小说《林金华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同时,在爱与恨的交织下,他写了《非常》、《南方的火》、《第一部作品》等一系列小说。,有些是直接根据他的恋爱事件写的,有些是虚构的。综上所述,川端康成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他对故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悲痛,描写他自己的爱情波折,描写他失意的烦恼和忧伤。这些小说构成了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些作品多愁善感的伤感基调,以及难以排解的孤独忧郁情绪,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作品的主基调。川端康成自己也说:“这个孤儿的悲哀已经成为我处女作小说的暗流”,“也许是我所有作品和整个事业的暗流。”

(2)

1924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活。他和衡广利等人一起积极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阐述了新作家的新倾向,创作了《情感装饰》、《春色》、《浅草红束》等少数具有新感觉派某些特征的作品。,并没有做出多大的成绩。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中的异端”。后来,他公开表明不想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代表作《伊豆的舞者》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孤儿的气质扭曲了川端康成的气质,他的内心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忧郁。在一次去伊豆的旅行中,他遇到了一个巡回艺人一行,遇到了一个年轻的舞者,第一次被舞者平等对待。他说他是个好人,他突然和她产生了纯洁的友谊。同样,被歧视和羞辱的舞者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平等相待,自然激起情感波澜。他们彼此之间建立了真诚坦诚的友谊,他们也对彼此表现出了一丝爱意。川端康成把这段经历变成了艺术,就是呈现给读者的小说《伊豆的舞者》。

《雪国》描述了主人公驹子作为一名艺妓,在屈辱的环境中长大,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刻苦学习,苦练技艺,追求“严肃的生活”,渴望普通女性应得的真爱。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她追求的其实是一种理想的,极端的,悲伤的,虚幻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爱情。而男主角岛村却把她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情感情,视为“一种白活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是对当时日本社会相当准确的艺术概括。

《伊豆与雪国的舞者》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艺术上开创了新的道路,川端康成曾经盲目模仿西方现代派文学,完全继承传统,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新的艺术追求,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的《伊豆的舞者》在吸收西方文学优点的基础上,为保持日本文学的传统色彩进行了新的尝试。《雪国》将两者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赋予了作品更浓的日本色彩。其次,从《雪国》开始,川端康成的创作就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即以抒情的笔墨描绘下层阶级少女的性格和命运,抒情的画面贯穿着对纯爱的热烈赞美,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朦胧向往,对人生的无常和徒劳的毫不掩饰的渲染。人物的心理描写更加细腻丰富,显示了作家充满激情的创作个性。

川端康成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作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小说、散文和评论。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了500多部小说(其中掌纹小说140多部),在37卷的《川端康成全集》中占了25卷。这些小说,除了《东京男人》和《生为女人》,一般都在8万到12.3万字以内。川端的小说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川端康成的小说在创作初期就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点,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整个创作实践过程中,虽然他的风格有所发展,作品的基调有所变化,或强或弱,但没有断层,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他在创作前中期奠定和完成的基本特征是:孤独的主观情感色彩,忧郁感伤的抒情情调,人情与人道主义精神,虚无与颓废的思想。但后期的作品往往更加复杂多样,贯穿着双重或多重意识。如名人、古都、舞女为代表,主要表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传统的坚持。作家们在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千鹤》、《山声》、《睡美人》、《一只胳膊》为代表,一方面深入探讨人类正常与非正常的情感及其适应人性进化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对感官享受的追求,对病态性的渲染,或多或少都沾染了颓废的色彩。因此,它们不仅表现了人类生活的主旋律,也表现了生命的变异。在小说形式上,以纯文学为主,作为其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中级小说、少男少女小说,以及自传体小说、报告文学小说等其他小说形式。中篇小说是介于纯文学和通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式,代表作品有:《东京人》、《少女的眼睛睁开了》、《河边小镇的故事》、《风中之路》、《生为女人》、《虹几次》、《青春的回忆》、《玉指环》等。这些中级小说既注重纯文学的艺术性,又注重通俗小说的通俗性。少男少女小说主要面向大中学生。他们的代表作品有《一个女孩的港湾》、《花的日记》、《校花》、《美丽的旅程》、《父母的心》、《肩上一个老师的棺材》等,以爱情为主旋律,描写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兄弟姐妹的感情、师生的感情、学习友谊等。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些男女主人公即使偶然相遇也以爱相待,表达的是纯洁的友谊。在年轻读者面前,一系列面向少男少女的作品,为少男少女绘就了一幅人间情怀与精神之美的画卷,奏响了一曲青春之歌。也不局限于艺术方面,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可以说,他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日本,川端康成的名字已经被记录在菊池奖中(1944)。艺术学院奖(1952)、荒野文学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1953于1961当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荣誉机构艺术院院士,以表彰其成功领导日本国际笔会,以及在《神兽》、《雪国》、《名人》、《千鹤》、《山声》等创作上的成就。,日本政府以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感情描绘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创造。1957年被西德政府授予“歌德金质奖章”。1960被法国政府授予艺术文化勋章。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英国皇家瑞典学院文学奖执行董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Anders Austrin)发表获奖感言,强调:

“川端康成先生明显受到欧洲现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川端康成先生也明显表现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古典文学,保持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在川端康成先生的叙事技巧中,可以找到一种细长韵味的诗。”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川端康成先生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道德伦理的文化自觉;二是为搭建东西方精神桥梁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Anders Austrin)最后宣读了证书的题词:“这份证书旨在表彰你杰出的敏感性和你新颖的技巧,这些展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康成在瑞典学院大礼堂发表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演讲。他传承了禅宗的经典传统,有玄道元、明任、西、和一休宗淳、芥川、的小说,还有《古今和合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东方》。后来,该物种两次赴美,在夏威夷大学及其分校发表题为“美的存在与发现”的演讲,并在旧金山举行的日本周期间发表题为“日本文学之美”的演讲。这三篇演讲也是三篇美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成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和日本艺术理论,构成了他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康成文学中大放异彩。面对这些成就、荣誉和地位,川端康成在《夕阳下的原野》一文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荣誉和地位都是障碍。太多的天赋会让艺人意志薄弱,脆弱得受不了苦,甚至天赋都发挥不出来。另一方面,声誉可以成为影响人才的根源...如果一辈子都是‘荣誉市民’,心情会更沉重。我希望摆脱一切名声,让我自由。”

川端康成获奖的背后,有着不可言说的内容...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后,1972,16年4月,川端康成突然以用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也没有留下遗书。但早在1962,他就说:“自杀最好不要留遗书。无声的死亡是无限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