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简历张学良简历
听到张学良不被释放的原因,他的妻子宋美龄不禁流下两行热泪:她还是没能改变丈夫的遗嘱,没能兑现她对韩庆的承诺(张学良的原话)。
那么蒋介石说了什么让宋美龄泪流满面呢?宋美龄在囚禁张学良时向他许下了什么承诺?
1928年,张病逝,张学良接替父亲的总司令职位,掌管东北。父亲的突然去世,让东北局势一片混乱。
面对东北的未来发展,摆在张学良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关起门来,继续独占东北;二、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和谈”,改旗易帜;第三,投靠日本人。
俗话说“杀父仇人,不共戴天”。向日本人屈服,不仅对不起他尸骨未寒的父亲,更对不起骨子里的民族大义。张学良绝不会允许自己向侵略者妥协。
但是,日本想得到东北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虽然碍于时局不敢贸然出兵,但未来真的很难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最后,张学良决定投靠南京国民政府,这个决定离不开蒋介石的帮助。
早在张学良当少帅的时候,就有人说他远离父亲,甚至嘲讽他是“虎父之子”。因此,当张左林突然去世时,虽然张学良是名义上的总司令,但军中的人并不服从他。
张学良在军中的威望甚至不如跟随父亲多年的部下杨雨婷。当他的政权岌岌可危时,张学良杀死了杨雨婷,军队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当时蒋介石的军队攻占了济南,反蒋联盟呈衰落之势。
蒋介石统一中国的信心急剧上升,但之前爆发的“济南惨案”历历在目。考虑到继续使用武力会引起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干涉,蒋介石倾向于用政治手段解决。
于是他找到张学良,经过深思熟虑和讨论,他们终于达成了协议。
1928,1928年2月29日,张学良作为东北军阀首领通电全国。据说东北改旗易帜,接受国民政府总司令,震惊全国。
东北改旗一方面平静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的意图,另一方面也支持了国民政府,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提高了在全国的威望。
东北易帜是张与江相交后共同推动的第一件大事。后来蒋介石势力逐渐庞大,从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中脱颖而出,引起其他人的恐惧和不满。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时,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的部队在中原混战,互不相让。这个时候,一直处于“中立”态度的张学良军队的地位就很重要了。
全副武装统领东北的张学良,一时间成为各路势力的拉拢对象。张学良对各方强加的高官厚禄的诱惑始终不为所动,实际上却偏向蒋介石。
因为早在第一次合作时,张学良就看到了蒋介石的才华,他认为只有依靠蒋介石才能保住东北。最终张学良出兵助蒋,助其顺利赢得中原大战。
两次合作的两个人关系更进一步。在张学良的帮助下,蒋介石打败了冯玉祥和李宗仁,夺得中原。冯、李元气大伤,完全丧失了继续与姜抗衡的能力。
张学良当时发起的“和平呼吁”,有效地平息了战争,加速了中原局势的稳定。其实冯玉祥和李宗仁在当时都是有实力的。即使蒋介石很强大,他们也有些捉襟见肘。
张学良及时出兵,无异于及时救了蒋介石一命,为蒋介石后来的政治生涯埋下了伏笔。
所以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对张学良很好,张学良在南京军政府的地位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学良也由衷地敬佩蒋介石,愿意追随他。
两人自然而然成了兄弟,甚至模仿《三国演义》中的场景,做了一场“桃花源记”。
“但真正的兄弟不仅限于外部关系,还包括心灵和思想的和谐。”他们关系的破裂后来证实了这句话的准确性。
张学良的思想中有很强的“忠君”、“报国”思想,深谙民族大义,这一点早在张学良为了顾全大局而选择投靠南京政府时就有所体现。而蒋介石则更渴望权力和胜利,甚至“不择手段”。
1931九一八事变后,包括张学良在内的全国爱国人士都对日军的所作所为表示愤慨。
但蒋介石多次向张学良下达“等待处置”、“避免与日军发生武装冲突”的指示。告诉张学良,为了继续抗日,打败* * *是当务之急。
当时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还很“铁”,蒋介石是他的“领导”。在骨子里忠君思想的驱使下,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于是不到三个月,东北军就落入日军手中。
东北沦陷后,全国掀起了一股反蒋反张的浪潮。这一次,蒋介石去指示张学良滚蛋,让他“牺牲”作为自己的替罪羊。
失去了东北的张学良名誉扫地,落得个“缩头乌龟”的下场。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蒋介石却冷眼旁观张学良的处境,不愿站出来认错,充分说明蒋介石根本没有心思用行动回报张学良的恩情。
也许在蒋介石心中,所谓的兄弟不过是他走向统一大业路上的一块“铺路石”。
国内的抗日呼声越来越强烈,侵华日军的战士越来越嚣张地踏上了更多的土地。英勇作战的人们非但没有无所作为,反而一方面发动群众抵抗日军,一方面敦促蒋介石联合抗日。
但蒋介石一直顽固地把* * *作为敌人的头号对抗目标,坚持“内战”。
在多次劝说未果后,红军转而寻求张学良的合作,因为张学良曾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拒绝反驳。
他们知道张学良是爱国的。他虽然是蒋介石的忠实支持者,但并不缺乏对国情的热爱。
在国内抗日情绪日益高涨的情况下,* * *人士一再呼吁抗日,但蒋介石却加大了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军事压力,要求他们“消灭共军”。
渐渐地,张学良明白,蒋介石对胜利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已经丧失了对战局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张学良和同样全副武装的杨虎城商量,最后他们决定发动兵变。只有采取强制行动,蒋介石才能“觉醒”。
敲定具体方案后,张学良沉默了很久,仿佛下定了决心。
他深深吸了一口手里的烟,叹了口气说:“中正哥,对不起。为了民族危亡,我必须再做一次小人。我不求你理解我,只希望你到时候能少怪我。”然后他又吸了一口烟,随意把烟掐灭在烟灰缸里。
在迷蒙的烟雾中,张学良的脸模糊不清,远远看去似乎充满了无奈和悲伤。就像告别了过去的兄弟情的画面。
他心里有一种预感,这次行动之后,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亲密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预感是正确的。
1936 12月12、张学良决定发动“兵谏”。按照前面商量的方案,张学良、杨虎城调集军队包围蒋介石居住的华清池,强行扣押蒋介石。
在威逼之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外战保国”政策,停止内战。国民政府被迫开始抗日战争,以* *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日,来之不易。蒋介石的妥协,可以说是张学良用余生的自由换来的。
后来,在多方力量的调解下,Xi安事件得以和平解决。达到目的后,张学良和宋美龄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以维护蒋介石的权威。
早在被关押的那一刻,蒋介石就在心里种下了怨恨的种子。在南京,蒋介石重新掌权,这颗种子也趁机破土生根。
他立即囚禁了张学良。在张学良的期待中,和蒋介石做了那么久的兄弟,他非常了解蒋介石“睚眦必报”的性格。
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关就是半个多世纪,连蒋介石到死都不想放他走。
1936 65438+2月31,张学良正式开始了他的囚禁生涯。或许蒋介石过去对张学良还有一点好感,又或许有人在劝诫他。
关押期间,蒋介石允许张学良的妻子过去陪读,生活水平还不错。全民族的抗战在不断推进,张学良被囚禁的地方也在不断变化。
从南京到湖南再到河北、贵州、安徽,张学良去过的地方人迹罕至,与世隔绝,为的是不让张学良与外界接触,从而“东山再起”。
1946年,张学良被派往台湾省。当他到达台湾省时,他对自由的渴望是前所未有的。他觉得自己被关了很久,于是多次向蒋介石暗示:时候到了,我对你们不再是威胁。但蒋介石一直装聋作哑,不理会他的要求。
很快就是1975。这一年,蒋介石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大部分时间都在病榻上苟延残喘。许早已知道自己油尽灯枯,清明节的蒋介石一扫旧病,精神格外充沛。
他给大儿子蒋经国打了电话,父子俩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他给儿子讲了许多政治上需要注意的事项。当蒋经国想到他父亲已委托他转身离开时,蒋介石又叫住了他。
蒋介石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放了张学良。虽然他被我囚禁了很多年,但是他的影响力一直都在。记住!记住!不能‘放虎归山’!”伴随着宋美龄的倾听,眼神渐渐变了,她的眼里渐渐噙满了泪水。
这一刻,她意识到自己多年的劝说根本没有用。她的丈夫始终没有原谅张学良,他一直担心Xi事件。
“Xi事件”的发生曾震惊全中国。谁也没想到,一直是兄弟的姜和张竟然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作为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立即从上海飞往Xi安营救蒋介石。在宋庆龄等人的奔走和谈判下,Xi事件终于得到和平解决。
张学良入狱时,宋美龄曾向他承诺:“韩庆,等等。我会好好说服蒋介石,我一定会保证你的安全,让你再次回到Xi安!"
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宋美龄和张学良二十几岁时在上海相识。两人年龄相仿,天赋异禀,很快就志同道合了。他们经常一起出没于上海的各种社交场所。当时人们曾称赞他们“长相完美”。
后来蒋介石和张学良结为兄弟,使这段感情锦上添花。
甚至因为张学良,宋美龄特别了解张学良夫人于凤至的喜好,成为形影不离的姐妹。
按照蒋介石的个性,经过Xi事变和张学良的囚禁,蒋介石当然不会只是囚禁他。在张学良被囚禁多年的背后,他依然安然无恙,宋美龄的“保驾护航”功不可没。
蒋介石曾经在国民党退守台湾省的时候杀了张学良和杨虎城。
正是宋美龄为张学良辩护,并一再向她的丈夫保证韩庆永远不会造反。张学良才得以逃脱,得以平静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多年来,宋美龄从未放弃拯救张学良。她多次向蒋介石说明张学良的处境,向他证明张学良不可能东山再起,甚至试图打“感情牌”,提及张学良过去对他如何好。
按理说,在这样的劝说下,是顽石,应该被感化。但是蒋介石没有。他总是固执地扣留张学良。
另一方面,宋美龄也在给张学良写信,安慰张学良的心,保证张学良被囚禁时的生活质量。
宋美龄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丈夫会慢慢放下他的怨恨和怀疑,并决定与他以前的兄弟捐弃前嫌,所以她在等待。但是我不想一直走到我丈夫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没有放下怨恨。
在听到蒋介石最后一句话的一瞬间,宋美龄先是惊呆了,然后心虚了。我这些年的付出看在我倔强的老公眼里,但我已经多次答应张学良,我会让他自由。
两种情绪交织在她的心里,蠢蠢欲动,宋美龄忍不住放声大哭,心里久久不能释怀。
蒋介石去世后,在蒋经国的特别许可下,张学良夫妇前去瞻仰了遗体。
看着蒋介石死后平静的脸,张学良心里一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因此,两人之间的宿怨随着蒋介石的去世而一笔勾销,成为过去。
最后,张学良写下“关怀殷,感骨肉;政治纷争就像讨厌女人一样。”挽联,为两人半条命的恩怨。
1990年,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那时他已年近九十,他已不想再参与世界纷争。第二年,他带着妻子去美国度过了自由的余生。
从被囚禁到被正式释放,张学良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张学良一生饱受诟病,年轻时被嘲讽为“子不如父”。后来,他的名誉和自由都丧失了。
Xi事件是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和张学良一生的转折点。
张学良一直心怀民族大义,甚至委身终生。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张学良为民族危亡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