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数据
分析:
人口是2134013。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态是大分散小聚居。使用的是瑶语,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系的瑶语支。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缅语、布努语和拉贾语。不同地方的瑶族人语言差异很大,彼此之间往往无法对话。瑶族通常可以使用壮语和汉语。没有国语,一般用汉语。瑶族的宗教信仰很复杂。有人信仰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有人信仰道教。
瑶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满静”、“长沙武陵人”、“摩密”、“满密”等都有关系。瑶族人自称“绵”、“金门”、“布努”、“拉甲”、“冰多尤”。
由于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的不同,有几十种不同的称谓,如潘瑶、山子瑶、屋顶瑶、花篮瑶、郭珊瑶、白裤瑶、姚宏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等。所有称谓都有“瑶”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不同,瑶族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从事森林副业,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民间舞蹈,因舞长鼓而得名。鼓分两种,大长鼓俗称“黄泥鼓”,瑶语为“泥王永”。最初是在祭祀盘王时跳的。王磐是瑶族崇拜的祖先神。传说有一天,盘王带着儿子上山打猎。当他遇到一只大山羊时,他抓住了它,但不幸的是,他被羊踢倒,死在梓树下。公主非常痛苦,命令她的儿子们搜索四座山,杀死山羊。他还用一段楸树和山羊皮做了一面鼓,用黄泥糊上。丧王时,儿子怒打长鼓,女儿挥巾舞泪以示报复。此后一直传承至今。传说反映了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和神灵崇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长鼓增加了新的表演内容,不局限于祭祀场合的表演,鼓的制作也逐渐完善。?
大鼓和小鼓的两端呈喇叭状。小鼓腰短,长约82.5厘米,鼓头直径约13.2厘米。羊皮面具用竹圈系牢,大鼓腰身约110 cm,鼓头直径24 cm。鼓面用绑有铁钩的棕绳拉紧,绳间插有竹片,调节鼓面松紧。鼓上都画着飞龙飞凤,用丝带系着。?
“长鼓舞”的风格可分为文学和武术。小长鼓(又名文昌鼓、古画鼓)柔软灵巧;大鼓(又名吴昌谷)粗犷有力。两者都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与之匹配,有统一的鼓点节奏。一般来说,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内容多表现建房、打鼓、开山、挖地、捣米等劳动生活。舞蹈的基本动作也是从这些工作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长鼓舞”在瑶族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通常在瑶族传统习俗“祭潘王”期间表演,在节日期间访问村庄和制造噪音,在新房竣工和其他节日期间跳舞,以示祈祷和庆祝。?
关于小长鼓怎么打,各地说法不一。广西金秀有两种。一个是“36套,72层”,还有一个鼓公式。36套,也就是36个动作,72层,也就是每个动作在不同方向做两次。而一个动作有“高桩、中桩、短桩”三种姿势,即“高桩”的鼓在头上方旋转,双腿微蹲;“中桩”鼓腹旋转,双腿半蹲;“低桩”鼓在膝盖内旋转,双腿下蹲。长鼓队十人,四人打长鼓(两女两男),四人打锣鼓,一人吹笛,一人扛旗(白底绿边,写着“山榜”)。长鼓队从中门(正门)进入。首先是祭拜祖先的香火,然后是鼓手互相拜,举起鼓说一些吉祥的话,然后就开始打了。他们边跳边唱《盘王之歌》,两人一组轮流跳舞。围观的人多的时候,他们会在方桌前表演,让大家看。二是“十二套玩法”,即用鼓模拟找地、丈量土地、平整土地、整地、运木、锯木、凿木、摇木、装门、装瓦、植柱、庆功等动作。?
小长鼓的演奏方式是左手横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动舞动,然后右手拍打鼓面。主要动作有:①“击花”,分为“小花”和“大花”,将“小花”鼓在胸前绕腕敲打,右手拍鼓面两下,左右脚踩,跪下。打“大华”鼓,在头顶旋转。先做“小华”动作,转身侧身,双膝下蹲,再做“大华”动作。(2)“半蹲打鼓”,双脚呈八字半蹲,身体呈“D”字形倾斜,转身时拍打背部。3“圈鼓”,双脚先走一圈,靠台阶处微微下蹲,然后退后一步,踢腿,转身。4“半蹲磨鼓”以膝盖为轴,带动上半身研磨,自下而上,同时换手在胸前击鼓。?
鼓有两种:公鼓和母鼓。因为鼓面要涂湿黄泥来校准鼓声,所以又叫黄泥鼓。男鼓的音色嘹亮而振奋,女鼓的音色丰富而响亮,合在一起敲击有和谐的效果。黄泥鼓舞是以母鼓为中心,四个公鼓围成一个舞团。母鼓斜靠胸前,双手拍打;男鼓竖起,左手持鼓,右手拍击。跳舞时,以女鼓手为轴,男鼓手为外圈顺时针跳。女歌手组成内圈,逆时针跳。这个循环。其中,母鼓的鼓点最为重要,是群舞节奏的枢纽。公鼓很难和母鼓的鼓点一起打。?
在广西其他瑶族地区,长鼓的动作和风格是不同的。若龙胜长鼓,四女跳,均左手持鼓腰,手腕随鼓的运动灵活转动。右手动作有:横拍鼓、竖拍鼓、斜拍鼓、背拍鼓、摇拍鼓等等。有:前后推拉步、原地晃动、蹲扭、转圈、斜着走、单脚踢鼓等。身体前倾或微微后倾,还有扭动上半身的动作。头的方向一般随鼓而变,与舞蹈相协调。整个舞蹈的特点是柔韧性,其中膝盖的自然屈伸增添了魅力。再比如富川,那里有一面20多尺长的大鼓,需要用绳子吊起来,两个人轮流敲,为其伴奏,很有气势。和县还有一种长鼓舞,制作鼓时在镂空的鼓肚中放入少量小圆石。击鼓时肚子沙沙作响,既有鼓音又有沙锤效果,别具风格。?
长鼓舞在湖南瑶族地区也很流行。由于当地民间乐器发达,种类繁多,所以经常出现舞蹈与音乐合奏的情况。如长鼓锣、笙舞,其演奏风格略似龙鼓舞。只加锣、笙等乐器配合演奏,不加舞蹈。冬天至日犒赏上帝的时候,多聚在神庙里。跳舞时,七个人面对着圣坛站成一横排,彼此交错。第一个人打锣,第二个打长鼓,第三个打鼓,第四个吹笙,第五个打长鼓,第六个吹笙,第七个吹牛。开始播放“迎圣”的歌曲,做“迎圣”的动作;然后吹“拜”歌,做四个方向的“拜”动作;然后在吹牛皮者的带领下弹奏“走步”曲,绕八仙桌逆时针方向做“走步”动作。转了一圈后,放“梅花”歌,围着八仙桌穿梅花,做出“大小梅花”的动作。此时,舞者们情绪热烈,吹着口哨,打着“哦嗬”,跳起“欢乐鼓”,场面十分热闹(以上动作名称不同,均为长鼓敲打动作,一般不展示具体内容)。?
这种舞蹈有时跟随“走香”队伍(抬神),人们在途中祭神时停止表演。?
长鼓舞在广东,甚至在南方也很流行。“长鼓”在瑶语中称为“王杜”(即“横鼓”或“花鼓”)。不仅仅是在当地的歌剧院表演。“瓜格堂”是排瑶最繁华的节日,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持续三至九天,比农历十月十六还多。相传盘古公主出生在日本。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巴赞,杀鸡鸭,杀猪公牛,不分男女老幼,人与人之间外出,远近的亲朋好友也来观光。在宽阔平坦的松塘坪,人们不仅祭祖、赏歌,还观看长鼓舞表演。年轻人身着鼓装,头上缠着红领巾,身上插着野鸡羽毛,在芒种、圆号、口型、歌曲的配合下,唱着悠扬的歌曲,用ichalky演奏器乐。“梆梆”“梆梆梆”的鼓声震动着山头,传到邻村,气氛异常热烈。?
当地有这样一个神话:一个瑶族女孩变成了仙女,她去了瑶山,与瑶族牧羊人唐董碧相爱并结婚了。后来,仙女被从天堂召回。临走时告诉东壁去南山砍柴做长鼓,10月16日打起来就可以上天相聚了。唐董碧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仙女的嘱托,与天上的仙女重逢。此后,长鼓舞在姚家流传至今。?
高要长鼓舞是一种广场舞。参与人数不限,两人以上可以双人表演。多人舞蹈队形可以是横两排、竖两排,也可以是一圈。两个舞蹈左边相对,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多人舞蹈中,一人领先半拍,其余人慢半拍。在“歌厅”的节日里,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跳舞,场面十分壮观。长鼓舞一般不表现具体内容,多表现欢乐情绪。
祭祀舞蹈——瑶族祭祀王磐的习俗由来已久。干宝《搜神记》中有记载“鱼拌糯米,数叩槽祭父”。项燕仍然没有灭绝。比如老瑶族,家家供养主人,一块肉一块酒会被国王享用然后吃掉。并且同时信仰多神,各地社稷香火常年不断,请神驱邪的活动频繁。这种祭祀仪式往往由石公、道公主持。其中舞蹈称为师舞、道舞,细节很多,各地不尽相同。
广西金秀地区流传着一种“杀猪吊”的舞蹈。它是多年一次的盛大节日“做洪门”中的群舞之一。程序如下:老师在吊起的猪笼周围完成练习后,老师拿着剑和棍子围着笼子跳舞。捅猪的喉咙,让它尖叫,最后把猪杀了,把肉分给别人吃,以示对动物的伤害。舞者腿部的基本动作是下蹲和踏步,双手持棒向不同方向舞动。?
还有一种女子游泳舞,也是“洪门”群舞之一。据说神话中龙王的三女儿受到洪门大典鼓声的启发,于是浮出水面扮成美丽的瑶族少女加入其中,并随着歌声翩翩起舞,共享娱神之乐。跳舞的人有时俯卧,有时站起来摇摇肩膀。节奏由慢变快,动作前柔后刚,层次分明,形象生动。?
金秀地区另一种流行的抓龟舞。它最初是传统节日“王磐舞”中的群舞之一。瑶族人视龟为吉祥物,这种舞蹈表现了捕捉龟并供奉给神灵的全过程。由老师和四个人拿着小钹一起围了一圈。顺序是:初检、二检、三戳、四捉鳖、五翻、六破肚、七洗、八剁、九煎、十舀、十一饰、十二祭神、十三上菜、十四叠网。舞蹈动作敏捷,俏皮有趣。碎步慢跑,做对角交叉动作。每组的双膝根据节拍进行屈伸。完成一组动作后,就有了结局。?
湖南省江华县也流行一种“潮波”。跳舞的至少有十二个,也不多。锣鼓喧天,动作有“戴方”、“戴十字架”、“戴五角梅花”、“戴葫芦”、“上海滩鲤鱼”等。“沙滩鲤鱼”是三个人一组,跳来跳去互相交换位置。这个舞比葬礼上师傅领的多,剩下的都是跟着铃铛,旗子,纸花等东西。?
广西上林县还流传着一种“藤条舞”。道具是一根5英尺长的藤条,用彩纸包裹着,两端有小铜铃和纸花。?
传说在古代战争中,瑶族先民被灭,其中一人爬下山崖,幸免于难。后人把这种长藤视为圣物。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用藤蔓来象征天空中的彩虹,象征吉祥。跳舞时,老师用右脚踩在拐杖的下端,上端从右臂后部弯过肩膀。他用右手粘住神龛,敲了三下。然后伴着鼓乐,一步一个单腿跳跃,双手握住拐杖的两端,按节拍左右转圈摆动。每个角都在同一个地方左右摇三次,表示“祈祷”拜完四方后,他冲进里屋,背诵另一个戴着面具,扮演“菜王”(或其他神)角色的师父。舞蹈演员用右肩扛着拐杖,其余的动作和以前一样。“潘国王”在大厅就座后,他鞠躬并祝酒。然后唱了一首歌,歌词多是为了表达我的敬业。同时围绕王磐这个演员跳一段缝纫舞,模拟纺纱、染色、水洗、裁剪、穿线、缝纫、钉钉子等各种动作。最后给“潘大王”穿上衣服,抬回里屋。?
还有一种伞舞,流行于湖南省江华县。传说王磐离开千甲洞祖洞后,带领族人渡湖,中途遭遇暴雨。王磐用雨伞保护自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之后据此作舞,为的是歌颂盘王的神威。这种舞蹈多由主人在哀悼日表演。舞者左手撑伞,右手折扇跳跃。他们有绕伞旋转、绕8字形伞、绕半伞、绕伞抬腿、转伞、转身、提伞等动作。伴随着唢呐锣鼓。?
刀工舞是在纪念场合和“寒冷的斋戒”时跳的。瑶族人办丧事,到了寿终正寝的人,往往会请道公做道场(瑶语叫“博逃”)。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代表,仪式非常隆重。其中,花灯舞原为瑶族集体崇拜仪式中的群舞之一,多流传于金秀。表演程序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棺材旁边有几盏油灯。首席道长身穿绣有佛像的黑色大布袍,头戴八卦帽,站在长约一米的白色棺材前,载歌载舞。歌词多是悼念和为逝者祈福。第一,原地颤抖。上身前倾,反复俯身,做出一个似乎是拜而不是拜的手势,然后围着棺材跳舞。双手根据节拍左右抬起,上身自然摆动。死者直系后裔以白衣随道公鞠躬,围绕灵柩哀悼数周。第二段:夜祭活动结束时的舞蹈。首席道士手持白旗带路,其他道士各持一件打击乐器,紧跟着急促的叮当声。舞步多为碎步绕棺慢跑。有时他们来回走动,有时他们自己旋转,有时他们相对彼此跳舞。形成与第一段悲伤形成鲜明对比的严肃热烈的场景。?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都有香案和香舞,是道公烧香时跳的。比如金秀的《香舞》就有两种舞法。第一种:舞步包括前倾和左右倾斜,倾斜时膝盖柔曲拉伸;左右行走时,向左右前侧斜跨半步,伸直臀部,收拢后脚,同时屈膝。手部动作包括双手将香举过头顶,双手将香举至胸前,屈膝下拜,双手向后分发香。舞蹈向四个方向移动,最后面向香案,分三步在炉内插香。第二种:左手持香,右手摇铃。开始时上身前倾,向外摇铃,双腿一前一后伸直,双膝向前弯曲,上下背部倾斜,向内摇铃。就这样,我们去了河线,以示四方仙子皆香。?在祭祀之际,还有流行的金秀雷王舞(雷王是瑶族人信奉的掌管雷电的邪灵)。在舞蹈中,供奉了甘王(瑶族的另一个大神)的雕像。舞者戴着雷神的面具,双手“三指”(拇指、食和小指是直的),在不断的跳动中上下移动,突然抖开,并伴有声嘶力竭的尖叫,象征闪电,突然劈手蹲下,表示雷击。有很大的威胁和嚣张气焰。?
在大瑶山下的山区,还有一种流行于罗云和陈固地区的白马舞。传说白马姑娘小时候父母双亡,只有两个兄弟。被当地的恶霸欺负,他雇了一个拳击手在家教武术。因为师傅不教姑娘,姑娘只好在楼顶偷看,哥哥偷偷帮她练。学完武术后,拳击手要求奖励。因为兄弟俩缺钱,就让师傅等几天,等他们把恶霸杀了,重新夺回产业。说罢,策马而去。她的姐姐,害怕她哥哥的错误,借了一匹白马跟踪她。没想到,两兄弟已经被路边的恶霸杀死了。女孩又伤心又恨,于是她径直骑进了兽穴。经过你死我活的搏斗,他终于杀死了恶霸,自己也受了重伤。他回到村子里,死了。村民们很高兴恶霸被除掉了,他们编排了这支舞蹈来纪念女主角。主要动作有“跪姿”、“跨步”、“前跨步”、“俯步”、“丁字步”、“转身”。手部动作很多,如“独掌”、“绕腕”、“转掌”、“拉臂”、“侧身跳踢腿”。?还有老师舞,流传到金秀偏远山村。这个舞蹈是根据一个故事改编的:一个年轻的男人和一个年轻的女人相爱了,女人答应向对方求婚。因为男的穷,女的富,虽然女方父母极力阻挠,不得不暂时允许,但他们想让对方在婚前做三件事:第一,从屋顶跳到地面有人支撑的棉絮上。第二种是用十尺长的竹竿从十尺长的地方刺入棉花。三是不允许用五个手指去端起一个装满酒的杯子。因为对方聪明勇敢,一下子就成功了,最后夫妻俩都到法院顶礼膜拜,到案前焚香谢恩。有独舞、双人舞、多人舞。伴奏和长鼓舞一样,加入了民歌和一种叫“木叶”的地方乐器。道具是一米多长,十几厘米粗的木棍。舞者拿棒,左右手互换,或横肩起舞,或竖棒转身,双腿下蹲(意为“过界”,即苦与痛的考验已过)。以及有特色的三角手势,即中指和无名指缩回,其他三指不缩回,即故事中“无五指拿酒杯”的动作,手势多变,灵巧。脚下有“单腿蹲”、“左右转”、“慢摆”等动作。
习俗舞蹈-瑶族以长鼓舞和铜鼓舞闻名。不止是祭祀,灾难,葬礼,好年景的演出。流行于贵州都安、南丹、东兰、瑶族地区。?
都安等地的瑶族在每年的5月29日庆祝达努节,这是一个思念父母的节日。那时,要在打谷场上立一个木架,在南面挂八个铜鼓,在大皮鼓和铜鼓之间放一坛酒。大皮鼓由师连击鼓,后面派五个人,每人持一根长木桩。大皮鼓两侧,两人持芭蕉叶为鼓手扇风,另外四人持筛筐(或藤拐杖)。龚氏唱《祝福歌》,开坛取酒,将酒弹向天空,四面八方洒在地上,以示对祖先的敬意。然后敲鼓跳舞。?
皮鼓打手双手持锤。每次打鼓,他都会把鼓锤在头上或腋下或胯部或后脑勺上打一次。脚多为“小颤颤”,动作敏捷轻盈。他们绕腰、侧身、转圈运动,甚至在鼓面上跳跃,或绕鼓起舞、击鼓。两个人拿着芭蕉扇跟在后面,脚步和打鼓的一样。单手左右上下舞动,给鼓手一个“酷范”造型。非常有趣。?
铜鼓的节奏取决于皮鼓的节奏。铜鼓分一公一母,公鼓是母鼓的一半大小。其声音铿锵明亮,女鼓音色丰富。击打时,公鼓与母鼓相隔一尺,鼓面与架相对。右手持锤击打鼓面中部和侧部,左手持小木棍击打女鼓腰部。另一个人拿着一个带鼓的木桶。两人都没有跳舞,只是伴奏。?
用木桩跳舞,双手上下垂直握木桩做米状或垂直木桩左右摇米,双膝抖动,双脚左右移动,按节奏大喊:“呜——呜!”?
用筛篮跳舞,单腿跳,绕着打鼓器转圈。舞步和《藤转之舞》里的一样。动作时请双手握住筛篮。筛筐里有三供品、糍粑、糯米等物。?
湖南江华还有一种流行的草龙舞。草龙是稻草做的。它们有两英尺长,半英尺宽,一英寸厚。一人舞珠前,九人舞龙,锣鼓伴奏。孩子们通常在春节期间表演。江华、蓝山等瑶族地区也有流行的湘龙舞。由五到七个人表演。把稻草绑成把手,插上熏香,晚上跳舞。从熏香的摆动中可以看出龙形动作的变化,名称有打四方、穿柱等。
8 Zha/旅游/文章_打印?ArticleID=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