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团队在FOODS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
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病原体、毒素、农药、兽药、重金属和非法添加剂被频繁报道污染各种食品,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检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了达到现场快速筛查大量食品样品的目的,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快速检测方法。结合了纳米酶和核酸适体的优越性能,基于纳米酶和核酸适体的传感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快速检测方法。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系列基于纳米酶-核酸适体的食品污染物分析检测策略,尤其是基于ssDNA调控纳米酶活性的新检测方法。因此,本文对纳米酶适体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首先,系统讨论了不同因素对ssDNA调控纳米酶活性的影响,以实现在各种检测方法中对纳米酶活性的精确调控。在此基础上,根据纳米酶与核酸适体的作用方式,将纳米酶-核酸适体传感方法分为四种模式进行讨论(基于ssDNA提高纳米酶活性的检测模式;基于ssDNA的纳米酶活性抑制检测模式:纳米酶作为信号标记检测模式和其他模式)。最后,讨论了纳米酶-核酸适体传感方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SsDNA不仅能抑制纳米酶的活性,还能提高纳米酶的活性。提高或抑制纳米酶的活性主要取决于引入的ssDNA是否增加或抑制纳米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这与内部因素(ssDNA结构、碱基类型、浓度和长度、纳米酶的形状和类型)和外部因素(底物类型、pH、温度、离子强度和类型等)有关。).虽然大量文献报道了ssDNA对纳米酶活性的调控,但这些文献存在矛盾,ssDNA调控纳米酶活性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与其他检测方式相比,基于核酸适体调控纳米酶活性的检测方式具有简便、通用的优点,受到科学家的青睐。然而,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步骤,以避免食品基质对纳米酶-核酸适体传感方法的干扰。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无需复杂样品预处理的纳米酶-核酸适体传感方法。
陈相贵,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营养、保健与安全、食品生物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7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杰出专家、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兼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食品安全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决策咨询分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食品质量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秦望目前是美国马里兰大学营养和食品科学系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生物高分子和食品安全,涵盖食品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技术和生物物理学。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食品中天然高分子的微纳米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和评价,进一步开发和拓展食品蛋白质和多糖的创新应用,包括抗菌剂的可食性涂层、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和缓释、有序纳米复合食品包装材料等。在ACS应用材料&中;Interfaces、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bio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世界一流食品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担任十余种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2019和2021被评为高被引专家。
王立军,博士,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 1毕业于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165438+10月-20165438+10月2006年,赴美国阿肯色大学进行联合博士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和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方法)。在《食品化学》、《食品控制》、《LWT-食品科学与技术》、《传感器与执行器B:化学》等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和参与了许多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得1省级教学成果奖。(通讯员:西华大学林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