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事件被舆论连续报道,央视还需要报道吗?
1978
见下文:
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5月1,0958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原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更名为中央电视台。现已形成了电视、电影、动漫制作、网络、报纸、图片、电视等合作的多媒体宣传、广告经营、产业拓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以下仍转载。我找不到你。你也说过同样的话。
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各种媒体的全面发展。这也包括中国的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和申博的成功,中国将进一步开放,中国的英语广播将得到改善。
电视媒体也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拟首先分析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层面思考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二,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发展有两大趋势:
(1)从“英语广播为主”到“英语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并重”
新中国的英语广播诞生于战时。长期以来,中国的英文电子媒体主要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频道为主要媒体,主导了中国的对外广播,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可以播放43种语言的211小时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听众来信多达90万封,代表听众约4500万人。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仅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海外宣传机构之一,而且在广播语言、广播时间、发射功率、听众来信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四大国际广播电台之列。1
英语站一直是国际站的大站。创办于1947 9月11,现在每天播出60小时的新闻、专题、音乐等节目。每年有1000多万国际听众收听英语节目,占国际听众总数的四分之一。据估计,英语频道已经成为世界上了解中国最有效的媒体之一。2
中国的英语电视媒体起步较晚,是从教育类节目发展起来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向我学习》节目。真正的英语电视节目应该说是央视6月1987+10月1播出的《英语新闻》,而6月1988播出的特别纪录片节目《焦点》的出现,代表了英语节目栏目的形成。此后,娱乐节目《文化长廊》和《你好,北京!标志着央视英语节目越来越完整和正规。
1997年9月20日,在上述英文节目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电视台国际卫星频道(CCTV-4),主要面向海外华人、华侨和对中国事务感兴趣的外国观众,每天播出17小时的英文和中文节目,以新闻、时事、经济、娱乐、体育、少儿节目、电影和电视纪录片为主。2000年9月25日,CCTV-9英语频道由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全天24小时播出,分四个时段,每个时段六个小时,保证不同时区的观众都能收看国际频道的节目。目前,该频道的节目已经登陆美国、北欧、英国、法国和东南亚。三
中央电视台英语九频道的开通,开创了中国英语电视媒体的时代,并迅速成为国际观众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形成了英语电子媒体中广播电视的压倒性趋势,出现了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并重的局面。
(2)当地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同时发展。
在中央层面的两大英文电子媒体在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中国地方英文广播电视媒体也开始发展起来,其发展模式与中央英文广播电视媒体基本相同:基本都是先建立英文广播节目,再建立英文电视节目或频道。
以上海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率先成立了6月5438+9月0986上海呼叫。从6月5438+0989到6月5438+0997,每天有6个小时的英语节目,1995年前后甚至长达13小时。但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英语广播逐渐缩减为每天10分钟的英语新闻,并且从2006年开始,5438+0主要播放国际台的英语新闻。四
上海的电视英语新闻联播起步较早,上海电视台6月1986 10+0的英语新闻节目。后来上海卫视(SBN)频道也成立了外语系,并设立了永久栏目。据上海卫视外语系主任戴华透露,预计3-5年内上海卫视将建立英语频道。五
据了解,目前广州、南京、武汉、杭州等地也已经或正在开设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
三,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本文认为中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相对短缺
和其他英文媒体一样,中国的英文广播电视媒体一般不实行市场化运作。他们一般有两个资金来源:一个是国家拨款,一个是大媒体拨款。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频道是国家资助的,而中央电视台英语九频道基本是中央电视台资助的。当地的英文广播电视媒体基本都是中文媒体资助的。
由于在华英文媒体普遍只投资很少制作,资金相对短缺一直是困扰在华英文媒体的问题,而这一点对于英文广播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来说更为突出,因为广播电视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技术设备的更新是建立在资金因素的基础上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资本是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国际观众定位的趋同
这个问题可能适用于中国所有的英文媒体。中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其受众定位趋于相似,一般定义为国内外受众(外国人和华侨)和国内受众(主要是外语学习)。
这种定位使得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受众显得更加抽象、笼统,缺乏个性。正因如此,中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主要是中央媒体)还没有形成非常明确的国际受众。
从长远来看,这将影响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传播针对性和整体传播效果。比如目前央视英语九频道向美国、欧洲、南亚播放同样的节目,这些地区受众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肯定会有所不同,所以理论上不可能在这些地区达到同样的传播效果。六
3.可信度还是低的。
如前所述,中国两大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拥有更多的国际受众。但根据一项在华外国观众的调查发现,在华外国观众的认可度并不高,仅为16.7%,而大多数外国观众持反对态度(19.7%)和谨慎模糊态度(46.9%)。七
当然,可信度的问题不仅仅是沟通的问题。它也与文化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由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与大多数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不同,这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的受众自然不会完全信任中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从而增加了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有效传播的难度。
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上述三个问题虽然性质不同,但都会影响外国媒体在中国的传播效果,影响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最高目标的实现:在国际上为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最终为我们的国家利益服务。
四、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战略思考
鉴于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要想实现自己的使命,就必须能够有效地渗透、影响和左右国际主流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舆论空间。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战略问题,需要仔细规划和考虑。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探讨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战略问题。
1.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策略的特点
如前所述,我国的英语广播媒体是在战争年代创办的,所以我们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整体思维模式容易停留在过去战争年代的思维模式,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谈战略问题的比较少。我们一直想推广中国,但是我们用的方法往往不符合国际受众的特点。国际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由领导者决定的,而不是通过调查研究决定的。我们总是把我们认为国际观众应该知道的,当成国际观众真正需要知道的。
此外,由于中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是由政府和媒体集团资助的,因此在发展战略中很少提到资金这一重要问题。我们知道要进入国际舆论,但不讨论进入国际舆论的必要经济条件。
因此,本文认为,未来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应具备三个特征:(1)必须以自我为中心,发展模式能够符合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2)注重实效,推动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3)着力提升英文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自我形象,并使之成为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组成部分。
总之,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应体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2.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目前国际台电台的英语节目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接收,中央电视台英语九频道也在美国、北欧、英国、法国、南亚等地落地,因此两家台的发展战略应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影响力。
本文认为,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总体战略目标应是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是使国际台英语频道和中央电视台英语九频道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包括国内)英语媒体,主要成为亚太地区报道中国和世界的区域性权威机构;第二阶段是在中国建设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广播电视媒体。
本文认为,这一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理论上讲,本文认为这符合新闻传播学中“两阶段过程”(也称“二次传播”)理论的原理。“两阶段过程”理论是由美国学者ladas Feld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即受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意见领袖”,一类叫“追随者”。前者可以影响后者。
从中国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里的“意见领袖”主要是指在亚太地区或在中国的外国人,包括商人、技术人员、学生、游客、记者、使馆工作人员等。这些人通常是他们国家中产阶级或以上阶层的典型代表。这里的“追随者”主要是指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国家或到过中国,对中国不太了解的外国公民。他们基本上可以算是中产阶级的一员。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不仅有限,而且偏向中国。但他们是这些国家的舆论主体,影响力大,在中国问题上自然能成为合格的“意见领袖”。这些人回国后对中国的评论和描述,更容易被他们的“追随者”认可和接受。这是他们文化认同的结果。这种效果是中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无法企及的。
另外,中国英文媒体的现状(包括财力、物力、管理模式和报道方式等。)还是有限的,不要全面出击。要选择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客观地说,目前中国英文媒体的受众定位确定为以中国和亚洲的外国人为主,争取成为报道中国的区域性权威机构更符合中国英文媒体的管理水平。由于中国的英文媒体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经济上依赖政府和大媒体的支持,整体管理水平还较低。在国际上与西方强势媒体完全抗衡显然是不现实的。
同时,我们将中国和亚洲的外国人定位为中国英文媒体的国际受众,积极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媒体权威,这已经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毕竟,中国的英文媒体在报道中国问题或与中国有关的问题时,享有利用正确时间和地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彻底地、充分地报道发生在中国的新闻事件,它一定会引起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尤其是在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时,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申博成功等。,如果我们按照西方的报道模式,在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方面赶上西方媒体,我们在这方面的权威就能建立起来。中国问题的新闻报道有了权威性,才能逐渐在其他问题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据估计,如果未来十年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能够基本达到第一个战略目标,将会有1-2家具有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英语媒体,这将是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
第二个战略目标必须在第一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战略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很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
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由中国的国家发展实力和大国地位决定的。到那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虽然此时中国的发展水平可能还不如西方国家,但考虑到中国是一个拥有6543.8+0.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必将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中心之一。现代历史发展表明,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会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的信息中心,并造就一个强大的英文和中文媒体。这是实现中国对外传播第二阶段战略目标的有利外部条件。有一个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创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媒体。如果不注重战略目标的实施,那么进入国际主流舆论仍然可以成为一句空话。
五、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战略的实施
1.实施模式
根据上述总体战略目标,本文认为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结构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官媒模式:这种模式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主,其报道方针、指导思想和整个运作体系可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代表政府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是我国政府的窗口。
因为这种模式的媒体性质代表的是我们的政府,这种模式的媒体运营不需要市场化,其运营资金基本依靠政府拨款,其国际受众是全世界的受众。这是电台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对听众的要求低,买个短波收音机就行了。
第二种模式是半官方媒体模式:这种模式以中央电视台英语九频道为重点,旨在渗透西方主导的国际主流舆论。这类媒体刚开始是政府投资或者大媒体,但是会向基本依靠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国际受众是主流国家(包括生活在中国的国家)的受众,兼顾非西方国家和海外华人的受众。
这类媒体原则上应尽量以民间或非官方形式出现,其半官方地位主要是指其干预市场运作的自主权。政府主管部门主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宏观监管,提供政策支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对其整体媒体策略的调控和对媒体运营的年度审计,而一般不干预媒体的具体业务运作。另外,这类媒体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可以允许上市,吸引外资进一步发展。当然,政府应该保留在紧急情况下(战争等)干预媒体的权利。).
要想真正形成上述两种模式,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1)政府部门要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并且要将英文媒体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尽量通过法律形式而不是行政手段对英文媒体实施宏观监管;(2)政府部门要把英文媒体的经营权还给媒体老板和管理层,让他们真正按照对外传播的规律开展传播活动,树立以国外受众为中心的观念,而不是一味地以我为中心。
目前来看,这两个条件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可能的,因为(1)英语媒体改革是我国政府为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2)由于是主动改革,政府可以针对可能出现的失控局面制定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如果真的出现乱象,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和其他强制措施来解决;(3)由于语言不通,在英文媒体试行这项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国内舆论的冲击,为中国媒体的国际化改革积累经验。
2.对外传播战略的重点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战略的一些关键方面。它们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关注这些英文媒体的形象设计,提高公信力。
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必须重视自身的形象设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中国英语媒体的公信力,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自我形象设计应该成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两种实施模式,中国英语广播媒体(指国际台)主要是塑造代表国家的官方媒体,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家立场。当然,当地的英语广播媒体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确定自己的定位。
半官方媒体主要是中央电视台英语九频道。当然,半官方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它是中国一个英语电视频道的事实。它也代表了英文媒体在中国的整体形象,也应该为我们国家的整体国家利益服务。但在具体的运作模式上,可以发挥其电视娱乐化的强烈特点,进入市场化的轨道,增强其与国际观众的贴近度,参与国际竞争,从而在不同的平台上提高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2)建立高效的英语媒体人才管理体系。
当然,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在这个大战略下建立有效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管理体系,这样才能逐步扭转在国际传播中的被动局面。要建立这样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核心问题是高级英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人才问题解决了,其他制度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是因为只有素质高、觉悟高的英语记者才能推动中国对外传播管理体制中其他问题的解决,如:如何使中国对外传播的发展更符合新闻规律;如何处理好有效控制与有效沟通的关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的关系等。
目前,我国英文新闻人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英文媒体编辑队伍不稳定,普遍年轻化,我国英文媒体成为“对外传播人才输出中心”。可见,吸引高素质的对外传播编辑不仅是这些媒体为中国对外传播所做的人事工作,也是决定中国对外传播事业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上述战略能否实施的重要因素。
当然,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关键是我们的人才流出的多,流入的少。人才的流入主要是指根据中国的外事规定,中国的英文媒体聘请的外国专家,但目前来看,这些外国专家只能算是英文审校。他们可以修改中国记者写的英文稿件,但不能直接参与采访和报道,更不能进入我们英文媒体的管理层,参与决策过程。这样的规定和管理模式当然是合理的:既能利用外国专家的语言优势,又能保证政治正确。
但是,如果我们的英文媒体想要能够进入国家舆论,进入西方主流媒体,或者与西方主流媒体竞争,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那么我们的上述人才管理制度(当然也指媒体运营管理制度)是落后的,至少在人才管理制度上,就注定了我们的英文媒体无法与西方媒体竞争,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西方媒体的人才管理是比较开放的。
比如,成功的人才管理模式,大概是拥有美国文化背景的CNN能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电视新闻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不影响CNN在重大事件面前成为代表美国国家利益的电视新闻中心(如9.11事件中的报道)。
因此,要想在中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在人才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我们不仅可以聘请外国人为我们的英文媒体担任英文审校,还可以聘请他们加入管理层,甚至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当然要尊重“外事无小事”的传统。但是,只要我们提前制定严格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就没必要害怕外国人进入我们英文媒体管理后,会做出不符合我国现行政策法规的事情。严格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将鼓励他们成为守法的员工,并利用他们的知识和专长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所以,聘请外国人进入我们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层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能制定一套严格、有效、完整的人才管理体系。而当我们建立了一套严格、有效、完整的人才管理体系,那么我们有效的英文媒体管理体系也就自然而然的建立起来了。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中国英文媒体的运营体系自然会发生变化。
到时候,我们的政府部门可能没有时间去争论产业化是否会削弱英文媒体在中国的喉舌功能,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底线,我们正在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文广播电视媒体,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在与国际媒体竞争,我们知道我们的英文广播电视媒体能够塑造一个相对真实的国家形象,最终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