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孙子的全面胜利思想是一种通过综合战略以最小的代价争取全面胜利的理论。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面毁灭的辩证关系,使敌人最大限度地屈服,使双方损失最小化。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认识总体毁灭,确定总体战略,即从全局出发进行谋划,这就要求认识总体毁灭与彻底毁灭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综合战略。其主要手段是削、削、削兵相结合。

孙子曰:“动武之法,为全国之上策,破国次之;全军最好,其次是破军;全旅最好,破旅次之;整兵最好,破兵次之;“所有的武功都是最好的,武功第二。”这里的“全”是指安全,“破”是指以武力战胜敌人。孙子的话包含了以下思想:理想目标是让敌人整个国家投降;不行就破敌军,让敌国投降;其次,击破敌旅,使敌军投降;第三,击溃敌军一人,使敌军一个旅投降;甚至打破敌人的阵势,让敌人投降。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全胜”。可见,孙子的“全胜”概念的确切含义,是指以最小的牺牲取得全面的胜利。他认识到了“全”与“破”的对立互补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求一个完美的“全”;在实践中,主张“全”与“破”相结合,以“小破”求“全”,最终目的是使敌人最大限度地向我们屈服,使双方损失最小化。这就在彻底毁灭的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面胜利的思想,但对于如何取得全面胜利却不够具体,这一点是后人补充和发展的。其中心理战、经济战、联盟战突出。

攻心是达到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最早的军事书籍《军事志》中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说法;孙子兵法也说“三军可夺空,将军可夺心”。“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是由孙膑提出的。据唐代杜佑所著《将军典》中记载,孙膑曾对齐王说:“攻其国,攻其心为上,必先顺其心。”古人用来攻心的战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软攻,古人称之为“文攻”;一种是硬攻,古人称之为“威慑”。文发是什么?文攻是刘涛的一句话,意思是用灵活的手段削弱敌人,为军事打击创造条件。其基本特征是“因其所喜,随其所愿”。比如敌人傲慢,就奉承他,让他得意忘形;敌人贪婪,就会用钱收买他,让他为我们所用;敌人喜欢美女,就用美女诱惑他,让他失去理智,由错转对。例如,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派Xi石去见吴王夫差;战国时,秦将王建,异化赵王,欲杀李牧。明朝末年,皇太极利用双重间谍,让明朝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等。,都是文学攻击。

威慑的意义在于展示力量和使用力量的决心,以此来震慑敌人。用孙子的话来说,叫“欺敌”。威慑仍然是现代人对抗敌人的重要手段。美国国防大学教官哈伦·乌尔曼(Harun ullman)等人说,他们的“震慑”理论源于孙子吴宫的教战玛吉。美军在整个伊拉克战争中贯彻了这一战略思想,对瓦解伊军士气起到了很大作用。

全面胜利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战略叫做“经济战”,即以经济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为军事上战胜敌人创造条件的目的。这个想法在中国古代管仲写的《管子》一书中就有记载。目前,美国经常使用这种手段,称为“经济制裁”来对付对手,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削弱对方,达到“胜券在握,胜在轻松”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联盟战略思想也很丰富,如战国时期的连横、宗和;三国时期的多极斗争战略等。它是多极斗争的产物,使用者利用自己的盟友进行战斗或宣示实力来吓唬敌人。据统计,在阿富汗战争爆发前的100天里,美国总统老布什为了获得盟友的支持,至少会见了51个国家,获得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40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从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形成巨大压力,并乘势打击主要敌人,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伤亡。

核武器出现后,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举世瞩目,成为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在1980年5月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到了他对苏联“出奇制胜”的新战略。所谓“正义结合”,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抗苏联,加强与西方的同盟关系。所谓“出奇制胜”,就是依靠西方的经济实力、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分化瓦解苏联等国,以表面的“和解”达到“退一步,进两步”的目的。

孙子的全胜思想在战役战术层面也被广泛运用。据媒体报道,伊拉克战争期间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汤米·弗兰克斯(Tommy Franks)是一个熟悉兵法的人。

战后,弗兰克斯在接受英国《防务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军就派特工前往伊拉克,了解驻扎在巴格达周边的部队,包括这些部队的实力,其高级将领和将官的姓名、家庭住址和通讯方式。在此基础上,美军特工对这些官员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战,要求他们配合美军。如果他们接受美军的条件,他们将获得巨额美元回报,他们的家人也将得到保护。战后,美军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美国人还承诺,如果他们愿意,他们可以入籍美国,或者在未来的伊拉克过渡政府中担任某些职务。弗兰克斯算了一笔账:发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的成本是654.38+0万到250万美元。如果用一枚导弹的成本,就可以买通伊军高官,让他们命令部下放弃抵抗,避免巷战造成伤亡,快速取胜。这不是很划算吗?弗兰克斯说,美军的这种做法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巴格达之战打响后,许多伊拉克军官和士兵纷纷脱下军装,伪装成普通人,像鸟兽一样分道扬镳,萨达姆的“王牌部队”——共和国卫队就这样悄然“蒸发”了。

第三,《孙子兵法》中的“胜”思想及其在战争指导中的应用

胜论是关于以战制胜的理论,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部分,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内容。它的总要求是让人感觉比别人好,也就是在战争中占据主动。为此,要知常变,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知真假,用奇正误,知特点,辨长快,无知直爽,攻守兼备。

(A)知识经常变化

军事战术的灵魂是知道常变的是什么。往往,是不变的规律,变是变。孙子兵法讲了很多普遍规律,就是用兵的一般规律。比如“不往高岭方向走,不逆山头走,不佯北走,不攻锐兵,不喂饵兵,不止回师,不逼敌兵”等。这些都是普遍规律,是关于作战指导的一般规律。但很多时候,不一定是这样的。比如“归师”不是不可阻挡的,“围师”也不一定留有空隙。东汉末年,曹操让张绣带兵撤退。张绣手下有个谋士叫贾诩,非常聪明。当张绣第一次追赶曹操时,他试图劝阻他,但张绣不听。结果曹操有备而来,失败了。第二次,张绣不想追,但是贾诩劝他追。结果,张秀军赢了,因为曹操放松了警惕。可见,重返赛区并不是绝对不可阻挡的。包围敌人不一定要留生路,但在实力上有绝对优势。它不怕敌人和困住的动物搏斗,像铁桶一样围住它们。也可以击破敌人的意志,迫使他们投降或者集结歼灭。如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以兵围困北平,使敌人“天上无道,地下无道”,从而迫使傅接受和平改编。孙子在讲不变之法时,强调“兵不可测,水不可测,因敌之变而能胜者,谓之神”,即人要懂得改革。

(二)谈论仁慈和欺骗

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只讲欺,不讲仁。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事实上,孙子兵法既讲诈,又讲仁。《孙子兵法》中的仁是智者之仁,不是迂腐之仁;孙子兵法的悖论是仁者的悖论,而不是无情者的悖论。仁和诈是相互定义和利用的,仁是诈的主宰,诈是达到和保持战争胜利的目的。这就是《孙子兵法》中仁与诡辩的统一思想。这是中国古典战略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

在现代战争中,我们也必须既讲仁慈又讲欺骗。现在一些西方大国非常重视军事欺骗的研究。比如美国在1982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战略军事欺骗》的书,英国在1996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军事欺骗的艺术》的书。这两本书都是基于孙子的“悖论”思想。英国人庞森比在他的著作《战争时期的谎言》中公开宣称:“在战争时期,不注意欺骗是一种疏忽,怀疑谎言不正常而说真话是违法的。”在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都撒了很多谎。美国政府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没有找到,却成为其入侵伊拉克非常具有煽动性的理由;美军进入巴格达后,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也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这是伊拉克军队为诱敌深入而设下的“陷阱”,以至于我们的一些专家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做出了“好戏还在后头”的错误判断。一些西方国家一边发动战争,一边搞所谓的“人道主义援助”等收买人心的活动。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指导古今中外战争成功的必由之路。

(3)了解实际情况

虚拟现实是指敌对势力的大小,人数,士气的高低,军队的紊乱和休整,军事形势的尖锐和胆怯,部署的优先和薄弱等。知虚的目的是攻虚。打败敌人的弱点和要害,就是打击他们。避实击虚并不是说不攻击敌人的实处,而是通过攻击敌人的虚处,孤立和震慑事实,使敌人的实处转化为虚处,进而实施攻击。此外,还可以采取分割敌人的方法,消灭每一个敌人。这是孙膑围魏救赵的策略。

避实就虚的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也被广泛运用。阿马马战役,1982,英国舰队在圣卡洛斯港登陆,守军只有50人,而不是在阿根廷斯坦利港,以避实就虚。印度人写的《印度军事史》说,印度军队之所以能够打赢第三次印巴战争,是因为他们成功运用了孙子的避实就虚的战术。

④通奇是

《孙子兵法》第一次提出了奇正全论。这个战略原则千百年来一直被军事家奉为最神圣的奇妙真理。好奇心是针对人们常规思维形成的刻板印象,以非常规思维取胜的策略。奇正论的本质是“奇正并存”,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不可捉摸。出奇制胜的精髓就是“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原则的主要特点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以变制胜”,反对墨守成规。如果你拘泥于预先定义的奇正,不知道变化,那就是正不正,奇未必奇,因为这本身就违背了奇正原则。

《孙子兵法》中的奇与正相生的原则在现代战争中受到高度重视。比如美国陆军1982年8月20日发布的新版《作战大纲》,首次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四个基本原则是主动性、深度、敏感性和协调性。大纲第二章直接引用了孙子的名言:“久而不贵,能打胜仗”,“打其不备,出其不意”。这两句话的本质就是惊喜。1986年,时任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的理查德·劳伦斯日后在中国国防大学发表“空地一体战——纵深攻击”的演讲时,也明确指出,这一作战理论所依据的原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奇正变”和“避实击虚”。这一理论已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5)良好的专业化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专精的命题。专业化的本质是集中兵力,分散敌人的力量,消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的敌人,是《孙子兵法》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其道理显而易见。五指打人,不如握拳一下子打。但如果敌人也对我持拳,孙子主张与其与敌斗,不如设法使手张开,即所谓“我专一,敌分十”,形成我以十攻一的局面,使我们一个一个消灭。那么,怎样才能让敌人分散自己的兵力呢?孙子的方法是让敌人多做准备,准备时间长。我不想让敌人知道我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跟他打,好让他长期到处做准备。如果敌人要防备的地方多了,兵力必然分散。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敌人长时间保持准备状态,就会松懈麻痹。我们在兵力部署上无所不能,在精力上松懈麻痹,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敌的。现代战争条件下,打“人海战术”不是上策;但往往需要集中“火力”。这里需要的是孙子原理的灵活运用。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对敌实施了海陆空多维联合打击,体现了集中火力的原则。战争初期,美军在阿周边地区和海域集结了5个航母编队、700多架战斗机和近8万兵力,对塔利班政权和“基地”恐怖组织进行了猛烈的联合打击。从2006年10月7日5438+0到17年2月7日的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美军出动了多达5000架战斗机,投下了12000多枚炸弹,分别从太空、高空和空中对敌实施了多方位、多方向、陆基的打击。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发射了约800枚巡航导弹,总投弹量超过2万枚,其中精确制导导弹和弹药占总弹药的70%,使用了90多颗军用卫星,大大超过了阿富汗战争。这些都体现了集中火力打击重点的思路。这种攻击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在战场上。

(6)长期了解速度

孙子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于长速度的范畴,就是你的速度贵,你的时间便宜。这是有道理的。一方面,从当时国家的承受能力和后勤补给困难来看,一场十万大军、千里之战,会造成“七十万人闲在路上”太久,国家承受不起。另一方面,它将防止诸侯“乘虚而入”,陷入双面或多面的争斗。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虽有智者,却不能善其后”。第三,从战争本身的特点出发,只有突然袭击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胜利,这是由“兵感为主速”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现代战争中,一般进攻方还是更有利于速战速决,而防守方更有利于持久。美国主导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都吸取了越南战争的教训,都是以速战速决为指导,尽量避免陷入长期战争。美国入侵阿富汗之前,塔利班政权制定的战略是与美国人打持久战,企图使美国重走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老路。另一方面,美国正力争速战速决,一举推翻塔利班政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用了哈伦·厄尔曼等人提出的“速治”理论,绕过一些城市,匆匆前行,直奔巴格达,这与孙子“城不攻,地不争”、“久胜不贵”的思想是一致的。

(7)萧

孙子在《武辩》中提出了以迂腐为直线的思想。迂回的原意是绕道而行,直行,后来引申为间接和直接的手段。

为什么走迂回路的人能比走直路的人晚到达?这是因为迂腐和耿直的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比如迂回的路上障碍少,敌人少,我通过的时间可能就短一些。直路障碍多,敌人重兵防守,但我通过的时间会更长。弯路可以出其不意,出其不意地把敌人带走,所以往往能打败走直路的人。孙子认识到了这一转化规律,于是提出了这个具有深刻哲理的范畴,并使之成为战争指导的重要原则。古人掌握了这个原理,经常用间接的手段达到直接手段达不到的目的。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受《孙子兵法》的启发,提出了间接路线战略。海湾战争中,盟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师避开伊拉克的正面防线,迂回到伊拉克和科威特军队后面集结,迅速包围了他们。他们称之为“左勾拳”,这也是“走弯路当直路”思想的成功应用。可见,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8)攻守兼备。

攻防是基本的战斗方式。孙子强调攻防兼备,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攻防理论。

孙子兵法认为,部队深入敌国,可以充分加强士卒的凝聚力和斗志;也可以“因敌而食。”最好的快速进攻方式是突然袭击,它“像风一样快”,“像雷震一样动”。为了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需要秘密决策,秘密准备;必要时实施纵深进攻,“联敌千里,杀将千里”,以巧妙成事。在进攻和防守两大类中,《孙子兵法》偏爱进攻。

但《孙子兵法》不仅强调善攻,而且主张善防,即善防。比如要求“善守者,藏于九处之下”;为了赢得防御作战,首先要做好战争准备;在兵力部署上,应以防御为主,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机动兵力,以适应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反对“准备的人太多”“什么都有准备”。如果我们认为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会做一切。其次,强调发挥防御作战的优势,“身在战场先”,“早出晚归,全员待命”,利用有利地形,做好防御伪装,制造假象,欺骗敌人;再次,在防御作战中灵活用兵,在敌人“众口一词”时,先取其所爱,以调动敌人,以攻为守,破坏敌人的进攻企图;或者他们坚持不下去,“画地为牢,死守为守”,让敌人无法与我们作战。《孙子兵法》的防御思想在其军事思想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不容忽视。

在现代战争中,我们也必须同时进攻和防守。被动防御,盲目进攻,后果极其严重。美国人现在所说的“不对称战争”,是弱者以攻为守的手段。美国国防部将“不对称战争”定义为“集中其弱点来对付敌人的实力”。美国2001财年国防报告指出了不对称威胁的四个方面:信息战、核生化武器、弹道导弹和恐怖主义,并提出了以不对称应对不对称的作战指导原则。现代战争条件下,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存在一个防守中如何进攻,进攻中如何防守好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比过去更突出、更重要、更复杂、更先进,是现代战争条件下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9.11”事件是典型的弱者与强者之间的不对称较量。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继“9.11”事件后,美国再次出现“孙子热”。仅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000册,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二。这说明美国人非常重视从《孙子兵法》中寻找不对称作战的理论武器,以达到攻防兼备的目的。

因为《孙子兵法》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围绕“胜”字展开的,所以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比如,为了胜利,主张兵可以掠夺,兵可以愚笨,德可以作为胜利的手段(“使民与上级一致”)。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可见孙子关于先胜、全胜、败北的思想对现代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古人云:“很难说古今不同,不同世代可以同调。”国内外的战争风格和具体方法会有很大的差异,但关于战争指导的一些原则是相通的。《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一般规律,对今天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