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是谁?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字魏紫,因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银月银日,故名唐寅。汉族,明代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从小聪明。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家里遭遇了变故。他的父母、妻子、姐姐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在好友朱云明的建议下,他潜心学习。29岁时,参加应天府公考,获得“谢园”一等奖。30岁去北京应试,却因考场舞弊被指为官。从那以后,我决心上进,以卖画为生。九年(1514),应宁王朱之邀,赴南昌半年多。后来他发现宁有所图谋,就装疯卖傻,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晚年生活艰难,54岁病逝。
虽然历史上的唐伯虎是一位才华出众、有理想、有抱负的天才画家,但他愤世嫉俗、傲慢自大的个性并不适合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54岁去世。他临终前写下的最后一句诗,道出了他对世界的留恋和愤懑厌世的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生于死者已矣,何不死于地狱?”。死人和死人都差不多,你只应该在异乡流浪。"
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他的山水画早年师从周琛,后又师从唐力、刘松年。他画山山,用斧劈,雄伟险峻,但用笔精细,布局稀疏,格调高雅。人物画多为仕女和历史故事,继承唐代传统,线条清晰,色彩艳丽典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他也是写意人物,用笔简洁有趣。他的花鸟画写意,洒脱,格调高雅。除了绘画,唐寅还从事书法,师从赵孟頫,书法风格奇幻俊朗。有一些代代相传的画,如《骑驴归乡》、《山路松音》、《明明》、《王叔宫妓》、《李端端居》、《秋风与扇》、《龟兹爨》。
唐寅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龚的诗行多年,题写的画和感伤的作品,表达了狂放不羁的心态和对世界的冷漠之情。诗词中使用俚语、俚语,通俗易懂,意思简单。他写了《六儒居士集》,清朝编了《六儒居士全集》。
《唐伯虎点秋香》
唐伯虎的《点灯秋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发生在明朝。故事的主角是才子唐伯虎,也就是唐寅。
早在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项的笔记《芭蕉窗杂记》中就记载了与秋香的故事。后来,周宣勇的《林静杂记》中关于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更加详细,基本形成了“三笑”的雏形。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杰元·萧艺婚》为题,编成广为流传的《警世书》。明末出现了孟顺卿写的《花前微笑》、单人一个月写的《花船缘》等杂剧,使其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进入千家万户。事实上,根据《茶客谈》、《耳谈》等笔记,明朝历史上确实有卖身为奴的事,但这是一个叫陈的书生,一个好事者把它附在的名字上。据历史学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的一个妓女,名叫林奴儿,比唐伯虎大20岁。华太师是无锡人,比唐伯虎小27岁。因此,唐伯虎与“三笑”脱离了婚姻关系。
一些歌剧把唐伯虎描述成一个好色之徒,一个荡妇,一个流氓,一个有八九个不满意的妻子的文学流氓。他最擅长和女人调情,也最擅长耍花招。唐伯虎在天堂活着,会被冤枉的。这个百年“冤案”又要翻案了。
唐伯虎是个穷学者。“反思室里,瓶子破了,除了衣服鞋子还有很多东西”(唐寅《与文徵明书》)。他靠卖画为生,生活还是很难维持。他怎么养得起八九个老婆?事实上,唐寅并没有带妾娶小姑娘。他的原配妻子因病去世,第二任妻子认为唐伯虎当官没有希望。最后一个红颜知己是沈九娘,民间传言是九夫人。此外,谣言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浪漫”一词的不同解释。
唐寅是吴中才子,与文徵明、祝枝山齐名。唐伯虎尤其擅长写作和绘画。虽然他很帅,但有时也不拘小节。
一个无锡贵族家庭的中国学士的妻子带着一个女仆和仆人来到吴中烧香,碰巧遇到了应文徵明和祝枝山的邀请来参观虎丘的唐伯虎。这时,唐伯虎在华府的众人中看到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婢女,心中暗喜,不知不觉跟着她来到了一座寺庙。
刘武全走进大厅,在佛像前施礼,唐伯虎也跪在小女仆旁边,小女仆不小心把手帕留在了地上,被唐伯虎捡了起来。当从华盛顿来的人来到虎丘时,唐伯虎在一块岩石旁遇到了这个小婢女,并把手帕还给她。婢女看着拿着手帕的书生,笑了。
文和朱在路上没有看到,所以他们不得不自己回去。当华盛顿一行在老虎山游泳后回到船上时,唐伯虎也租了一艘船陪伴他们。婢女名叫秋香,是华夫人最宠爱的婢女。
当船在途中出来倒水时,秋香正好伏在唐伯虎的身上。秋香看见了唐伯虎,他并不着急,而是在那里微笑,并为此而微笑。当船抵达无锡时,来自华盛顿的人都上了岸,唐伯虎急忙恢复。在华府门前,秋香看见唐伯虎还在傻乎乎地追着他,于是她笑着走进了门。至此,唐伯虎赢得了她心中的美人三笑。
为了追求更远,唐伯虎换了便服,到华府应聘教职,取名华安,教华学士的两个儿子文华和华武读书写字。一天,秋香给飞轮海兄弟送茶点。她在华安的书桌上看到一幅题为《一对傻逼》的画像,就偷偷拿给妻子看。这位女士虽然大怒,但真的很少看到画上精美的笔法,而且是在二媳妇居然是唐伯虎的表妹救出来后,提出要为她画一尊观音像做模特,这位女士才转怒为喜。
这时,唐伯虎趁机请秋香帮忙磨墨,以便进一步接触秋香。此后,唐伯虎多次与秋香见面,秋香答应下来却没有赴约。温、朱来到无锡看望久别的。祝枝山谎称华安是离家出走的仆人,要带他回家。不想回去,华也不想让他走。
就在文和朱无奈走出华府的时候,追了出来,交代了一切,于是三人设计了一个计策,逼这个中国光棍答应从所有的婢女中任选一个做他的妻子。华太太同意了,所有在华府的丫鬟都聚在一起让挑选。
然而,唐伯虎看了看几乎所有的女仆,却保持沉默。他只是低声说,我想看看所有的女仆,因为我亲切。夫人不解地问二媳妇。二奶奶说只有秋香没出来。女士告诉她后,秋香出现了,唐伯虎很满意。
第二天,学士得知和秋香当夜逃走,便派人到朱家打听,却听说华安在家。当华得知真相,赶到唐家,看到是华安人,便邀请秋香,真相大白后,华哈哈大笑。从那时起,唐华的两个家庭就认为他们是姻亲,相互交往。
祝枝山
朱云明(1460-1527)原名希哲,本名山治。因为他的右手有六个手指,所以他被称为“智胜”,他也指山治和山区人民的老柴火。汉族,常州(今江苏苏州)人。他的家庭出身,他的诗文书法能力,尤其是他的《野草》为世人所称道,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李明称他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因为和唐寅同甘共苦,意气相投,民间流传着关于他们的各种趣事。
祝枝山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五岁就能写一尺见方的汉字,九岁就能写诗,所以被称为“神童”。10岁的他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是秀才,32岁是陪审员。曾在兴宁郡、应天府为官。因其浪迹天涯的天性和对官场腐败的不满,他以交友、邀客豪饮、烧酒解忧为借口,辞去职务回到苏联,以发泄心中的怒火。
祝枝山是吴门书家中“明中叶三大书家”之一。他的书法吸收了唐代虞世南、元代赵孟頫的书法神髓,提升了金代王羲之、王献之、唐怀素的草书。融合发展成自己独特的野草,被誉为“明代第一”。朱运明虽然没有名画,也会画画,但很少写字,传世作品更少。
嘉靖五年(1526)卒,享年67岁。死后,祝枝山被葬在苏州郊区衡山朱的祖坟,但坟墓已被铲平。
我的祖父朱浩出生在朱允明,是明朝的一位学者(1439)。他以布政司的身份到山西参政,60岁后辞职。他擅长诗词,喜欢写草书,求字由远及近。苏州的读书人都很佩服他,和他交朋友的有几十个人。成化桂茂(1483)去世,享年79岁。朱云明的父亲朱穗没有他爷爷名气大,比他爷爷早去世五个月。那年朱云明二十四岁。朱云明的生母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了。所以,朱云明的青春是很不幸的。祖父徐宥箴(1407—1472),苏州吴县人。明宣德八年(1433),进士。后来因在迎接英国教派复辟中立功,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武学大叔。徐宥箴的才华无与伦比,他精通天文、地理、道教和佛教,以及技术。书法擅长草书,得怀素、米芾笔法,在当时很有名气。
文徵明
(1470 ~ 1559)初名壁,字明,后字钟,止云,谥号衡山居士,号文衡山。常州(今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年间,享年九十岁,在翰林为官。吴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并称“明四家”。54岁的时候,54岁的时候,龚升试着做官,他被授予国子监待诏,所以他把它叫做待诏。
文徵明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早年成名和仕途并不顺利。明清时期,通过各级考试,考上官、州、县学校的人,一般称为“学生”,也称“进士”。文徵明以学生年龄参加考试,一直考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岁,未能考到,已是少年。五十四岁时,他被工部尚书李崇思推荐到北京的朝廷。经吏部考核,被授予国子监低薪职。此时他的字画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对他的字画要求很多,这让他受到国子监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里很不高兴。由于第二年到了北京,他写了一封信要求辞职回家。他在三年内做了三份辞职报告才被批准。57岁时离开北京,扬帆南下,定居苏州。从此,他潜心诗画,不再求仕,以玩墨打发自己。晚年声名卓著,素有“写遍天下”之称。买他字画的人一踩门槛就说他“海羡山羡”。年近九旬的他依然孜孜不倦,为人们写下了墓志铭。他还没写完,就“放下笔,坐下死了。”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年)被称为长谷和郭昶。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作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以“江左家家,雾月扬州花木”的绝句而闻名。
徐祯卿天生聪明,但不太文科。16岁写《钱新集》,名扬吴中。但是,早年他尝试过很多次。读完《离骚》,他写了一部叹息集。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写的《游江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与文徵明合编《太湖新志》。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听说鞑靼入侵,官兵抗战失败,写下长诗《游鱼台》。同年进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馆长。明郑德五年(1510),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歌领域占有特殊的地位,有许多诗作,号称“熊文”。后来,他与明代作家李梦阳、何敬明交好,悔悟少行,主张复古。他们与、何敬明、边贡、康海、王、并称为“前七子”。他写的《覃逸录》只谈汉魏,而忽略六朝以后,阐述复古论。他的诗格调高雅,驰骋于汉唐之间。虽然刻意复古,但在吴中还是有一种浪漫的感觉。
徐祯卿晚年信仰道教,研究养生。明郑德六年(1511)死于京师,享年33岁,其墓位于虎丘山西麓湾甸桥余家浜北端。徐惠卿的其他作品还有《地》、《伊文》、《林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