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都有哪些贡献?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字秦越人,渤海漠(今河北邱县)人,战国时名医。他也住在鲁国(今山东长清),所以他被命名为艺鹭。这位历史学家的记录和其他关于他的事迹的记录涉及数百年。扁鹊擅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学科,应用针灸、针刺、推拿、汤药、热烫等方法治疗疾病,被誉为医学鼻祖。相传曾经救过太子郭。扁鹊死后,郭王子感激他的重建,并埋葬了他的骨头。该墓位于永济市清华镇以东。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自己积累的医学经验运用到普通人身上,周游世界,到处行医,解除人民的痛苦。由于的医术高超,他为人民治好了许多疾病,赵的劳动人民封他为的称号。
张仲景
张仲景是名机,被称为医圣。南阳县聂阳(今河南省邓州市城区、河南省南阳市葛东镇张寨村)人。生于东汉元嘉、永兴年间(约150~154),卒于建安末年(约215~219),活了约七十岁。相传为孝宗,长沙知府,故称张长沙。
张仲景从小就热爱医学。“拓宽群书,潜心道家。”当他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读了很多书,尤其是关于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清很欣赏他的聪明和特长,曾经对他说:“用心而用韵不高,你会是一个好医生”(《何清传》)。后来,张仲景真的成为了一名好医生,被称为“医圣、方剂学始祖”。当然,这与他“用思维之精华”有关,但主要是他对医学职业的热爱和善于“孜孜以求古法,博采众长”的结果。年轻的时候和张伯祖在同一个县城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临床实践,他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生。
华佗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年医家,汉族。人物,裴国桥(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曾经”?《华佗传》说他“精通数经,懂得养性之术”,尤其是“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将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编成一部医学著作《清囊经》,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华佗的医术高超。他首创了全身麻醉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他不仅精通方剂学,而且在针灸方面也令人钦佩。他每次用艾灸,只要取一两个穴位,灸七八个劲,病就好了。
皇甫谧
皇甫谧,幼名靖,字世安,名玄言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他在医学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针灸A-B经》、《帝王百年》、《高适传》、《史燚传》、《列女传》、《颜渊先生集》等著作。它在医学和文学史上都很有名。
葛洪
葛洪(284~364)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著名的方士和医学家。字之川,名抱朴子,晋(今江苏句容县)丹阳县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的侄孙,人称小仙女翁。曾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抱朴子内篇》即《丹书》,记述了炼金银丸等多方面关于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葛洪精通医药,主张道士也要学习医术。
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和医学家。号称“药王”的京兆花垣(今陕西省耀县)诞生了。年轻,聪明,好学。他自称“年轻时受尽风寒,屡建医门,用汤药的钱把家当都用光了”。2008年18年,他决定学医。“他是相当开明的,他得益于那些在国内外生病的近邻。”北周大成元年(579年),隐居太白山(今陕西单县),学道炼气,强身健体,研究养生长寿之术。周景帝即位时,隋文帝被任命为的医生,说他生病了。隋朝大业年(605~618),蜀中游峨眉。隋死了,藏在,与和尚的说教友好相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被召至京师。他因他的“道”而被授予一个称号,但他拒绝接受。他回峨眉炼制“太乙神精丹”。658年,唐高宗再次被召入京,住在鄱阳公主的废房里。第二年,高宗皇帝召见他向医生提出建议,但他仍然拒绝了。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病,这使他服从圣旨。上元元年(674),因病辞官归山。高宗皇帝送给他一匹好马,他属于鄱阳公主。永春元年,命薄葬,不藏明器,祭于祭狱。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被授予妙应真人称号。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祖父北迁,故生于东平云州(今山东郓城县)。生于宋代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钱乙的一生,在学术研究中最突出的地方,是“献身事业四十年”。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钱乙撰写了《小儿证治直方》,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首次系统总结了小儿的辨证治疗,使儿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人视其为儿科学经典著作,称钱乙为“儿科学圣人”、“儿科学鼻祖”。
朱震恒
朱震亨,本名严修,住在1231 ~ 1351。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生于元代,居丹溪,故后人尊称丹溪翁,又名朱丹溪。我从小就渴望学习。徐谦,朱弟子,学理学,精通雪莉。他直到四十岁才开始学医。他先是自学了,然后又师从刘的弟子。虽然罗志是河间弟子,但他借鉴了张从正、李东垣的知识,所以把刘和坚、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的书颁给丹溪,使朱丹溪绕过了当时著名学者的理论,扩大了知识面。
朱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独辟蹊径,创立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互火论",提出了"气血痰郁"的杂病辨证治法,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杂病的治疗做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著有《格致余论》、《方菊戏》、《金匮要略》、《本草补》。此外,有关丹溪的书籍也不少,其中以《丹溪心法》和《丹溪心法附》最具代表性,但并非丹溪本人所撰,而是后人根据朱的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李时珍
李时珍(1518 -1593)湖北周琦(今湖北蕲春县周琦镇)人,汉族,明朝武宗郑德十三世。他的父亲李颜稳是当地著名的医生。李时珍继承家学,重视本草,富有实学精神,乐于向劳动人民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在武昌被楚王召去王宓当“殿官”,掌管好大夫府的事务。三年后,被太太医院推荐去北京判刑。泰医院是专门为朝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搞得一塌糊涂。李时珍在这里只干了一年,就辞职回了老家。李时珍查阅了800多种历代医学及其学术研究的书籍,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考察,编纂了《本草纲目》一书,历时27年,是我国明代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它在国内外受到了高度评价,并出现了几种语言的翻译或删节版本。著有《令狐脉学》、《奇经八脉》。
李家祖祖辈辈都是医生,爷爷是“钟大夫”。他的父亲李颜稳是当地一位著名的医生。当时民间医生的地位很低。李家经常被官员和士绅欺负。于是,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去读书,去考试,让他一次成功,出人头地。李时珍从小体弱多病,但性格直爽纯真,不屑学习枯燥的八股文。自14岁进士以来的9年间,他曾三次赴武昌,平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请示,表明决心:“逆水行舟,我心比石强。希望父亲志存高远,至死不畏艰难。”李月池终于在冰冷的事实面前醒悟,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并悉心教导。没几年,李时珍真的成了名医。
叶石天
叶,本名桂,人称,又名上官老头。江苏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叶石天从他家继承的少。他的祖父叫子凡,当他出名的时候,他的父亲叫杨胜,他因他的才华而出名。他们都精通医术。白天,他跟着老师学习,读经;晚上,父亲教他“黄奇学”。因此,他从小就搜索和阅读了苏文、南京以及汉、唐、宋时期著名作家写的所有书籍。
如果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