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介绍。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应该是“土楼”。

风格奇特的民居散落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和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其造型、装饰、施工技术世界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多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掺入细沙、石灰、糯米、红糖、竹片、木条等制成。,经过反复揉搓、油炸、压榨。屋顶用防火瓦覆盖,可以用很长时间。土楼可以高到四五层,让三四代人住在同一栋楼里。

这种以生土为墙体的土木框架住宅,其造型是中国传统住宅范畴中较多的样式之一。有圆形、方形、半圆形、椭圆形、顶点形、五角形、八卦形、五凤形、桃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其中以圆形、方形、顶点形、五凤塔形最为常见。

方形建筑,永定称为“方楼”,南京称为“四角楼”,起源最早,迄今为止最完整、封闭、坚固。这种土楼高约16米,可达五层,每层间隔3米左右,墙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米多,墙越高越窄,顶层只有0.8米厚。建筑占地数千平方米,五层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左右。每层有20多个房间,1个厅,整栋楼约有100个房间。大楼的东、西、北、南四个方向都有通往楼上的楼梯。一栋楼可以容纳20多户,30多户,100个人。其代表有南京梅林乡浦山村的何炅楼、武平的大福地、永定湖相磊村的福新楼。永定福新楼,又名“厦楼”、“焚楼”,始建于唐四年(76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居民已传至第27代。永定古竹乡的“吴氏楼”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方形建筑结构,其走廊设计在墙体内,节省大量木材,隐蔽性强。

圆楼又称“圆楼”、“土圆楼”,永定客家人称之为“村”。圆柱形圆形建筑是福建土楼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永定、南京、平和、上杭、华安都是以这种土楼为主。相传,这座圆形建筑是1300多年前唐朝将军陈元光在平民时的一个军营发展而来的。圆形建筑巨大,外观雄伟,各处直径50 ~ 70米。闽西永定县古竹乡高贝村的“承启楼”圆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 ~ 1723),直径73米。它是由同心的大圆环、小圆环和三个圆环组成的巨大城堡。每圈由一个圆形井字形庭院隔开,外环长229米,底层土墙较厚。最外环四层楼高,中环两层楼高,三环是平房。圆圈的中心是一个八角形的祠堂。全楼400间,总面积5376平方米,住过80户600多人。闽南平和县芦溪乡芦丰村的“平佐觉宁”圆村,圆径77米,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圆土房,至今仍有人居住。主楼高四层,高约14.5米,每层77个开间,至今仍有77户250余人,都属于同一宗族。建于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后历时40年。最高峰时,有700多人住在里面。普通圆形建筑占地1000多平方米。一般来说,永定圆塔有三层,南京圆塔往往有四至五层。它大约有12或13米高,每层大约有30个房子,有2到4个楼梯(取决于建筑的大小)。很多圆形建筑还有另一个占地二三十平米的小圆形建筑;作为祭祖和娱乐的场所,独具风格;平时小圆楼也能住20多户100人。圆形建筑的建筑风格在土墙厚度上与方形建筑相似,不同的是建筑中各层房间的规格更加统一规范。圆形建筑也克服了方形建筑的一些缺点。比如方形建筑的四角屋光线暗,通风不好,靠近木楼梯,噪音大,而圆形建筑消除了边角,构件大小统一,施工相对简单,屋顶更简化。与方形建筑相比,房间朝向没有明显差异,有利于宗族内部的分配。另外,同样周长围成的圆形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1.273倍,所以圆形建筑比建筑有更多的内院空间。因为没有角度,对大木材的需求相应减少,抗风抗震防火性能更高。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华安县沙建乡宝山村的升平楼,是闽南唯一的三层圆形建筑。它也是一个单元结构。因为不避风雨,屋檐很小,看起来像石磨。这种石圆建筑是福建土圆建筑家族中独特的一个分支,但抗震性能不如土楼。

在南京等地,还有一种土坯建筑叫“顶椅楼”,其建筑形式与方形建筑大致相同。但前室略低,为平房或二层小楼,左右略高,为二层或三层小楼,形似座椅的“扶手”。后面的房间最高,达到三层楼以上,就像座椅的靠背一样。整个建筑就像一把“顶椅”,所以俗称“顶椅楼”。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日照充足,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房间五六十间,15户,六七十人左右。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的南靖县沭阳乡石桥村“长垣楼”就是其代表。

在土楼中,圆形建筑和方形建筑通常是分开建造的,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历史原因,也形成了圆形建筑和方形建筑相结合的一组土楼。南靖县沭阳乡田螺坑的黄氏家族,百年来建造了五座完整的圆形和方形土楼。从空中往下看,一座方形建筑矗立在中央,四个圆形建筑环绕着四个角落。它仿佛一朵盛开的巨大梅花,点缀在绿色的平原上,错落而美丽。建筑群初建时只是一座方形建筑,黄的祖先将其命名为“和昌楼”。后来由于人口越来越多,在方形建筑周围又修建了四座圆形土楼,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守护着“和畅楼”,使其看起来像一座茅屋,又像一座城堡,令人叹为观止,印象深刻。此外,在永定古竹乡高贝村,还有一组圆形建筑、方形建筑和圆形建筑的土楼。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组合让国内外的建筑专家赞不绝口。

圆形建筑或方形建筑的底层用作厨房和餐厅,有的还用作牛棚和猪圈。底楼永远不会对外开窗。二楼是存放粮食和农具的杂物间,很少有向外的窗户。卧室在三楼以上。楼上楼下的房间与每个单间大小相同,一般在10 m2左右,比较狭窄,只能容纳一床一柜一桌,体现了客家家庭以厅为主要活动空间而非卧室的习惯。土楼的走廊大多是开放式走廊,大家共用。每个房间的门窗都通向走廊。还有一些土楼是以八卦单元切割或者一楼到顶楼的每个房间都是独立单元。家家户户通过楼梯上下相连。永定湖坑乡的“镇城楼”以八卦的形状分为8组卧室,每单元6间,每层48间,共4层192间。每个单元用防火墙隔开,用拱门连接,楼下有卫生间。

在闽西和闽西南的客家民居中,还有一种与圆方正正的土楼风格迥异的土楼民居,俗称“五凤楼”(南京人称之为“大乌厦”),是一种大宅式的土楼民居。五凤最初来源于五色的五行(东、西、南、北、中)。著名的五凤楼,代表了四方与中央的对应之意。它像古代中原的宫殿,又像北京故宫的形式。突出中轴线的中心,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平衡对称,前后高低有序,布局有序。五峰塔最常见的是三堂两横式,也有三堂一横式、四横式、六横式。一座三厅三横的五峰楼的建筑内容包括:鱼塘、侧座、吴辉、和平、下厅、中厅、后厅、两厢横屋。在造型设计上,大厅和天井配置独特。大厅是开放式的,面向天井,与之相连。厅的边缘就是天井的边缘,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巧妙的空间搭配和沟通协调的综合功能。三堂两横五凤楼,五天井九厅。中轴线上有三个天井和三个大厅。中轴线一直是天井和开敞的大厅,从大门一直可以看到尽头。两横屋与中轴线之间有天井,分别为小厅、中厅、侧厅。建筑中的开放式走廊是回廊,它把建筑的各个部分和每个房间都勾连在一起。建筑中轴线上有三个天井,两个横屋的天井都可以搭棚子。万一红白礼仪活动,房间宽敞,很方便。五凤楼一般上下30个房间,还有几个厨房仓库,能容纳十多户几百人。最大的有60多个房间,可以容纳200多人。五峰塔,强调装饰艺术,精美绝伦,是各类土楼中最“豪华”的。其色彩造型之美广受专家好评。五峰塔的代表作品有永定高陂乡伏岭村的“大福地”、湖坑乡洪坑村的“福玉楼”、商鞅村的“文物楼”等。

土楼的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一般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规模较大的甚至要积累几十年、几代工匠的心血。用的木材必须是300 ~ 500立方米。由于土墙下厚上窄,坚固结实,其“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良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是三堵筑起的墙),尤其是其非凡的抗震能力令人惊叹。几乎所有的土楼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地震考验,安然无恙。比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乡“环基楼”,在过去的300年间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地震,只在其正门右上方的三层与四层之间裂开了一条50厘米宽的裂缝。因为圆形建筑墙体结构厚度为1.2米,所以略微向上延伸。70多年来,它神奇地自然愈合,只留下一两厘米宽的裂缝。近年来,永定“资历”最深的福新楼,为了避免人们从一个大门进出不便,又开了一个大门,请了石匠想尽办法,用钢錾子挖了好几天才打开。由此可见这种三合一土墙的坚韧。土楼的另一个特点是结构极其规范,房间大小都一样。大部分土楼只有一个大门可供出入,而且都有天井,可以存放半年以上的粮食,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很容易防盗防匪(旧时代客家人经常遭到土匪袭击,所以修建高大的土墙以防不测)。因为墙体又高又厚,既能防潮保暖,又能隔热纳凉,好处多多。客家人盖土楼时,把烟囱砌进土墙里,这样厨房就没有黑烟污染,非常干净。土楼的修建也是旧时代客家人相信风水的一种表现。迷信说,路上有“路煞”,溪上有“溪煞”,出口有“凹煞”。建造方形建筑时,他们认为建筑的一角会遇到“煞气”,于是在建筑墙角的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四个字以辟邪,或者在建筑的墙角钉上画有八卦和文字的木板以“辟邪”。圆形建筑没有棱角,据说“煞气”可以溜之大吉,所以为了避免“煞气”,清朝以后的土楼多为圆形建筑。总的来说,强调土楼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建筑风格与众不同,而且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很有意义。永定土楼因其位置而得名,如“东升楼”,朝东朝西,毓秀从东升起;或以业主命名,如“甄宓楼”,由苏独建;或为纪念先人而命名,如林福成后人在永定所建的“清福楼”、“扶余楼”、“镇城楼”、“青城楼”,总离不开“福”、“城”两个字;或者以自然环境命名。如“望峰楼”因面向笔架山顶峰而得名,“环星楼”因三面环水而得名,其造型为圆形大圆楼;或取名以祝吉祥如意,如“松竹楼”、“五十楼”,分别寓意“竹青翠茂”、“五风十雨吉祥”;或给名字鼓励后人,如“景讯楼”、“承启楼”;或以企业家命名,如“富侨楼”为蒋家华侨所建,意为华侨得福,“群星楼”为众人集资而建,意为群居兴旺;或以一语双关命名,“若升至楼”,坐东朝西,似太阳升起,后人戏谑称其小如一米。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以为傲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也融入了人的因素,堪称天、地、人结合的缩影。几十户几百人一起上一楼,体现了客家人和睦相处的家庭传统。所以,一部土楼史就是一部农村家史。土楼的后裔往往不用家谱就能说出侃侃家族的起源。此外,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最普通的土料建造高大的城堡,化平凡为神奇,体现客家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的独特创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的土楼已经基本停止建设。如今,闽西、闽南地区分布着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土楼。在永定,有54个土楼窝点分布在湖坑、古竹等小城镇。在南京,有沭阳、梅林等多个乡镇。大多数土楼保存完好,至今仍有人居住。与常见的房屋共存,使得庞大的土楼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县古竹乡高贝村的“承启楼”频频出现在电影电视剧中,还被收入《中国名胜古迹词典》,成为中国“民居”的印记之一。以其独特的圆形建筑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为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