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曹植和郭沫若的传记。
曹植(192 ~ 232)三国时期魏的一位诗人。子何子健是曹操的妻子卞氏的第三个儿子。曹植从小就才华横溢,10多岁了。他读了几十万字的诗、文、词,写了一章,深得曹操宠爱。曹操一度认为曹植是诸子中“最重要的”,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曹植的放任行为和屡次违法乱纪引起了曹操的愤怒,而他的弟弟曹丕却颇为自命不凡,终于在建立后备军的斗争中占了上风,在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魏,不久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悠闲生活的贵族儿子,变成了处处被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仍然对他保持着严密的防范和限制,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在和明明二世12年间,曹植多次迁居,最后一个封地在陈郡,因此被称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和后期的内容差别很大。早期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其贵族儿子的闲适生活,另一类是反映其生于乱世,长于军中的时代情怀。在他后期的诗歌中,主要表达了他在压抑下的悲愤之情,表达了他不被抛弃的愿望和希望为世界做出贡献的愿望。曹植的全诗有80多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首先,汉乐府中的古诗大多是叙事性的,直到《古诗十九首》才出现抒情元素在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一趋势,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事件的复杂变化。它还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极大地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到了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提升到了文章模特的位置。曹植生前编辑了78部选录作品。曹去世后,为其收集了10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隋书经籍》30卷,《列女颂》1卷,《画赞》5卷。但原藏于北宋末年失传。现存南宋嘉定六年版《曹子建》10册,集诗、诗词、散文206篇。明代、王世贤、张焱各刻《陈集》,取材于南宋。到了清代,丁岩的《曹基全评点》和朱的《曹基考考证》经过了详细的校订和修改,增加了许多漏句,是两部完整而精密的著作。黄杰有曹子建的《诗话》,古代有曹植的《诗话》,今天有赵又文的《曹植校勘》。
丹霞遮日,飞龙揭天,惟行于汉朝{鱼旦},劝勉于,二浮萍,而野田黄雀星,二门有万里客。
《泰山》里的傅亮怨天尤人,唱着歌,黄生,灵芝,大卫,含蓄的萌动,还有想去南山旅游的美女。
白马,升天,两个五游,唱送别,神仙,盘石,驾车,栽格格,妾,平岭东行
未来艰难时,贵树为墙,欲往高处走,贵为王,贵为车。
对酒又苦又热,喜欢唱歌,喜欢唱歌,喜欢交朋友,喜欢旅游,喜欢旅游,喜欢旅游,喜欢旅游。
葛炎杭尚墨唱二首文书秋胡杭对酒杭乐府十首歌甘霖与嘉禾
白喜鹊,白鸽,木结,责任,弓与弓,朔风五首,焦之五首,郑辉五首,闺阁情诗。
龚燕诗奉太子坐诗斗鸡诗,徐干诗赠丁仪诗赠王灿诗赠丁仪诗赠白马诗赠应二首。
三凉诗坛一代刘询之妻王畅杂诗弃妇诗游仙诗杂诗七杂诗七伤诗怨诗情诗
爱雨诗,七步诗,三言诗,四言诗,四言诗,四言诗。
芙蓉诗言志诗七首愁诗二首别离诗叙仙诗寡妇诗罗神赋
郭沫若
郭沫若(1892 ~ 1978),原名郭开真,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从小上学,65438-0906就读嘉定书院,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他去日本留学,期间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羊的悲哀》是他的第一部小说。1965438+写于2008年初夏的《死亡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夏社,投身新文化运动,著有《凤凰涅槃》、《大地》、《我的母亲》、《炉中的煤》等诗歌。1921年6月,他和程、郁达夫等人组织创作社,编辑《创作季刊》。1923年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刊》和《创造日》。从1924到1927,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英》、《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翼联盟”东京支部的活动。1938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本评论性的书,《青铜时代》和大量的散文、随笔和诗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第一、二、三届全国文联主席,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杜甫》等。
与程、、郁达夫等一起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诗风。是当代最好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1923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无产阶级文学。1926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委政治部三馆主任,后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界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后,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沿,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国务院副总理、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NPC常委副委员长,并当选为中国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历史手稿和甲骨文文集》,所有著作都编成38卷《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58年5月,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加快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技急需的专业人才,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中国科学院创办新大学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 * *刘少奇、、、和聂的支持,并经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为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科大校长长达20年,表现出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学、院系结合”的方针,实行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精良的优势,全力支持HKUST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倡导“勤于学习、科学与专业并进、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前沿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系,形成了开放、开放、兼容不同学校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科大未来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科大建校30周年,东校区竖起了郭沫若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