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地质大学——祝贺王宏镇教授诞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宏镇先生今年90岁了。他依然思路清晰,兴趣广泛。近年来,他不时出版专著和优秀诗歌。我们常常能得到他的教诲,感受到他对时事、校务、学界、朋友、弟子的深切关怀。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和受人尊敬的长者,在他90岁生日之际,我们向他表示衷心和诚挚的祝愿。
王先生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代表。如果我们聚在一起回顾他的成就,向他学习,我们肯定会得到很多教训。
一、王先生的简历及贡献
王先生是山东省苍山县人。1939毕业于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7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地质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兼理事长、国际地学联合会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先生学识渊博,严谨求实,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开拓创新,成绩斐然。他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在古生物、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史等方面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系统的、开拓性的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开辟了四种珊瑚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四种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为基础的地层划分观点,将沉积相和构造背景相结合,编辑了《中国古地理图集》,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好评。他建立了层序地层学的层次体系,提出了泛大陆聚散期和地球节律的普遍意义。在大地构造学和全球构造学方面,他提出了构造术语体系,划分了中国和世界的构造单元和阶段。对古大陆的再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的地球史观。这些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观点,对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地质史上,王先生主张“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正确评价地质历史人物,主张以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对中国地质科学50年来的发展进行初步总结。在他的榜样下,研究会保持了朴素的学术风格,得到了广大同行的称赞。王宏镇先生学识渊博,写作勤奋。他发表了250篇论文和27本书。其开拓性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贺亮合力基金科技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等奖。
王先生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经历了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几个阶段。他一生从教67年,备考异常艰难。他不仅主持学校事务,还坚持教书育人,培养了几代地球科学家。他教过各种课程。我们的“地理历史”课是由王老师教的。内容新颖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对地质科学的兴趣。由他编写的《地史》课程在地质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了第一届高校教材特等奖。他强调基础地质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拓宽基础,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主张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他善于组织大型科研项目,集中多学科中青年人才,并在研究实践中加以培养和提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质研究所的创始人。是“北地”建校委员会10成员之一,地矿勘查系首任主任。在党委的领导下,长期主持系务和校务,从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实习基地、实验室等方面对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投入了大量心血,成效显著。他和前辈们一起,把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北洋的优良传统和科学风范传递给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以身作则地教导我们青年教师,让我们深受教育。在这样一所有着深厚科学文化底蕴的大学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人才。王先生及其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是巨大而深远的。
王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人物,由于他的经历和贡献,在我国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方面发挥了杰出的作用。他是受人尊敬的一代地质学家,深受地质学家的尊敬和爱戴。
值得一提的是,王先生作为老一辈科学家,还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为祖国的繁荣和统一而努力。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他出谋划策,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历史责任。据我所知,我在以上几个方面谈了一些王先生的事迹
第二,我的学习经历
我是王先生的学生。自从1948进入北大地质系以来,他作为我的启蒙老师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敬爱的老师。在与王先生的接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务实的科学作风。他一生脚踏实地,不求功名,做事认真,不为荣辱所惊,犯错时默默奉献,成功时严于律己,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和事业。从他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破旧的铁皮房里潜心整理、鉴定大量化石标本,到他在艰难的迁校时期被任命为武汉地质学院院长,到他80岁高龄亲自指导学生的调查和实习,无不显示出他对地质教育和科学技术高度负责的精神。他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严谨求实的作风。他的演讲和文章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根据的,准确的,创新的。他的许多作品被他的同龄人视为杰作。有一次我和他一起起草了一个专家的建议,他很认真,小心翼翼的选词,反复推敲,修改了好几遍才定稿。细节见精神。我想正是这种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帮助王先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王先生的杰出贡献不仅来自于他的个人才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来自于他一生的辛勤工作。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经历了祖国的艰难与崛起、挫折与发展、封闭与开放。时代的需要坚定了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地质事业的信念。生活的磨炼铸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几十年来,他致力于钻研地球奥秘,探索教育规律。“要有更多的育人志向,敢于向物证表明心意”(《八十蜀怀》中的中句)恰恰反映了他的胸怀。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经历了西方的现代科学训练。既能熟悉科技教育,又有文史素养,达到了古今中外的高度兼容与交汇。他尊师重友,珍惜团结,继承和发扬了前辈们的学术贡献和优良学风,甘当天梯,热心提拔年轻人,悉心传授先进的科学成果和思想作风。他是一位贯通中西的学者,高瞻远瞩,受人尊敬。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和养育他的人民。他是广大科教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时代造就了人物,人物的活动丰富了时代的内容,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推动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王先生的经历和事迹就是一个例子。
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开始实施。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急需人才和人。我们和青年一代的学生要学习和继承王宏镇先生和前辈老师们的高尚品德和优秀业绩,把他们辛勤创造的科学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发扬光大。
(注:本文引自《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