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情境中放大课堂,在文本中化为各种意境。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境效应,激活课堂呢?
首先,在教程中巧妙地创设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都会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指导”是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的第一个感知。如果情境法创设得当,会事半功倍。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还沉浸在课后十分钟的吵闹中,心情很好。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精力上课,就像奔腾的激流突然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引起反弹。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说服,让心情好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把自己的想法引入课堂。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一节课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从而达到“率先垂范,一举两得”的效果。因此,课堂导入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在朗读中感受情境
一本书读一百遍,其意义不言而喻。语言的形象色彩只能通过朗读来表现。魏书生说:“中国的老师不应该像食品厂的售货员,而应该像护士一样,以兼顾孩子的胃口和精神需求为己任。”初中生感性多于理性,容易冷漠。他们的心灵被艺术感染,远比一个音阶的单调说教有效率。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蘸了心血和喜或苦的泪水的笔写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设置环境,就像舞台需要灯光和布景一样。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听到自己的声音,看到自己的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创设提问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很强。如果他们能在课堂上故意引起疑问和矛盾,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对相关内容的思考上,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提问是另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过宽,触及不到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太深,超出了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就会失去“跳”和“摘桃子”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需要努力创设情境。因此,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在有情感的地方学习提供激励。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小心怀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考始于怀疑和惊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用疑惑引导思维,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提问取决于学习对象、教材和课堂气氛。要吃透大纲,钻研教材,认真阅读教学参考,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内部结构的有机联系,轻松掌握教材。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心理特点和思维品质优化提问,在知识的关键点提问;教学中选准时机,提出问题;把握分寸,以中等难度提问;查漏补缺,问疏忽薄弱在哪里。
2.饶有兴趣地引起怀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和合作的意愿取决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情绪状态和对所给知识的兴趣。古人云:“学贵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强烈的解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为学生提供自己活动的空间,必要时向学生提出需要认真探究的问题,改变学生的研究思路,使其向科学的方向探索,从而体验有趣而丰富的调查研究成果。
四、黑板设计重绘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和框架,还能产生视觉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提取信息。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如果能参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转换成图表和坐标的形式,一定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的跌宕起伏是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欣赏小说的关键。在谈论林的《雪山神庙》时,我们不妨将这些情节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要下雨了”但“乌云不下雨”的文章结构的效果。
五、艺术趣味情境。
课堂教学的导入显然很重要,而课堂教学的结论尤为关键,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觉得“话犹未尽”,已经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结束时,教师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抓住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特点,进行高度概括,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或者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拓展到课外,使之成为第二课堂的纽带。这些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但一定要遵循两个方面:第一是总结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总结规律,让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二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思维,唤起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有序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常用的方法有:
1.回味式的班级结尾
黄正书说:“好的结局,就像嚼着干果,品着香茗,让人回味无穷。”回味式的课尾,是指在一节课结束时,要注意增添丰富的色彩和艺术意蕴,让学生感受到“言尽而意无穷”,从而在课后引起咀嚼式的回味,丰富想象力。比如特级教师宇易教授《茶花赋》一文,下课时展示了一副儿童茶花挂图,上面有露珠。文章赞扬了千千万万朵山茶花,为什么只展示这一朵?你为什么在下课的时候给学生看?它的意图不仅是帮助学生沿着文章的上下文理解相关的句子,而且是将男孩脸上茶花的鲜艳多彩的形象印在他们的心里,让学生有一个记住课文的情境。用这个美好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新的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理解文章的精髓;用这样美好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祖国的种子,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深情。回味式的课堂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和思考能力。
2.汇总公式
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总结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对结束一节课是非常有益的。”教完一篇课文,老师做一个简短的总结,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总结可以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入手,这绝不是对之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换个角度,增加深度。
3.大声朗读和复制。
在课的最后,老师可以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课后精选,教师自编,但要以课文内容为准。这样才能体现课文的提纲和精神。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一个人的朗读,一个角色的朗读。课后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对加强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良好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