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
李烈关于教小学数学的思考1今年暑假,我又看了一遍李烈校长的《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受益匪浅。
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反映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其中一些教育理念和观点对我触动很大,是我在教学中最需要的,也是我自己做得不够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对老师深深的爱。李校长不仅有爱的情感,而且有爱的行为和能力。除了感动,我想的更多...
用“爱”培养“爱”的孩子的观点尊重和关爱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李烈校长看来,用“爱”教育“爱”,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真诚、神圣、无瑕的爱;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欣赏、接纳和宽容。正是有了这种儿童观,李校长的教学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在“首因效应”中重塑学生自信李校长在接收一个新班级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她,爱上她的数学课。所以她重点讲了三个第一,即第一节入门课,第一节新课,第一次个别谈话。相对于我自己的教学,我也很重视这三个“第一”,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经过深思熟虑,与李校长的做法相比,我的真情实感不够,语言缺乏艺术性,效果当然差得很远。
“数十个以上还不如长奖呢。”李校长深信“鼓励长大的孩子要充满自信,批评长大的孩子要自卑”。她坚持表扬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她深入学生,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真诚地欣赏孩子,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长处,充满自信,保持积极的态度。我们不横向比较学生的要求,只要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表扬,甚至用“夸张”的方法,及时鼓励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让学生越做越好。想着自己是怎么对待学生的,真的是太吝啬了,不敢表扬,尤其是对“学困生”。看到学生的进步,想到一门好的语言,总觉得“言过其实”,所以只是徘徊在唇齿之间,难以出口。
课后用爱心给孩子补课。再高的教学水平,一个班里也会有几个不尽如人意的“学困生”。辅导这些让老师省心又担心的学生,成了老师每天的苦差事,所以抱怨是常事。李校长客观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学困生”,课后用爱心为他们补课,真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她认为补课是老师的责任,是对学生爱的奉献。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做到补课“心”,把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效果显著。我最喜欢这些东西。四年级下学期,我们班的学生由37个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他们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双差生”很多。学校领导也倾注了很多热情,我们老师也是煞费苦心。每天都腾出时间给学生补课,面对面针对性辅导,学生都有进步。我通过打电话或亲自去我家给与真诚的鼓励。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也浓厚。有几个同学每天追着我做数学题,五年级下学期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
李烈校长“爱”的教育理念铭刻在我的心头,指导着我的教学行为。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实践,加深爱的感情,让自己更有爱的能力,我有信心做得更好。
李烈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2。读了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一些思考。
李烈老师在文章中指出,我们应该把可利用的时间变成有效的时间。要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关键是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减少时间的浪费,让课堂更加高效有序。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教师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措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速度快,学习具体内容花费的时间少;因此,已经发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就应该是显著的;体验,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获得、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为:从无知到了解,从知识少到知识多,从不开会;感情上,从没兴趣到感兴趣,从没喜欢到喜欢,从没爱过到爱。
如何让课堂高效运转是难点。经过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受:
1,课堂一定要让孩子觉得有趣。
2.孩子可以在课堂上自主主动地探索。
3.让数学变得有趣。
4.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这四点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坚持和培养,不是简单的一天就能形成的。我们需要把每一节课都做好,这样才能做到每一节课的这几点。那么做好这几点有效果吗?不仅如此,每节课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做什么。此外,还要注重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充分考虑每个环节。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而这些都是课后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现实的学习目标,并准确描述,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方向,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是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实施相应的教学措施,同时要能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第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组交流讨论。第四,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不断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五,把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动态的环境中,既能产生一个高层次的预设,又注重有效的生成,最终实现高效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具体实现是: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领域。
所谓情景创设,就是把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搬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让知识不单调枯燥,而是变得生动活泼,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实际操作,可以激发孩子自我探索的领域。
二是设置问题,激发主动学习。
通过问题设置,其实这就是激发孩子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设置,就是要求我们老师深入教材,巧妙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让孩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自然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鼓励和启发孩子,通过由浅入深,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吸引孩子自发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变得渴望学习,乐于学习。
四是形成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但要注意小组内的人分工明确,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共同参与,积极合作,也可以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引导孩子共同完成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
李烈对我教小学数学的反思3《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20多年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该书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书中那些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信服的故事,布满了平凡而又充满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让我深深敬佩李烈的敬业精神,她一丝不苟的教学艺术,她睿智的胸怀和眼光。尤其是书中所描述的“以爱育爱”、“以社会教”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了课堂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正是因为这种缺失,我虽然很努力,但总觉得自己的教学中缺少了点什么。看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老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为主线,自始至终伴随教学。所以,“以人为本”和“以爱育爱”,既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也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欣赏、接纳和包容。充分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儿童观,李烈的教学才能关注学生的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快的人生体验过程。看了这本书,我更加明白: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行动,爱是教师责任和技能的结合。向李烈学习,让你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的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社施教”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教育和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理念。教会的核心是教师会,要求教师不断自觉提高自身水平,尽力发自内心地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
在我看来,老师的一言一行,知识水平,教育素养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孩子,老师的点点滴滴也会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我们的工作会很认真,不能虚伪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也能对自己的老师略知一二。正因为学生大会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老师的全部或者某些方面。因此,我们都必须先到达会场。而这个“会”不仅仅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生活、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成为真正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在本书中,李烈女士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妙之处入手,揭示了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用自己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风格。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生动真实的事例体现出来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觉得: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正是细微之处,体现了老师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由此,我们可以李瑟娥列的细致的专业精神,这结合了爱与严格的要求。正如李烈老师所说,“这是严格的要求和爱”。是的,爱学生就是对学生负责。所以,我会进一步把对教育和孩子的爱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在如何深入挖掘教材,如何用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因材施教。在抓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艺术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演员。
李烈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4。当我翻开《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时,我被她细腻的粉红色和内敛的沉默深深打动。她就是李烈,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也许就是用那一抹粉色,她唤醒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用那一抹寂静,抛弃了学生们喧闹的浮躁。她以著名数学老师的形象闻名海内外。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时,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爱与爱和教会与社会。记录了作者20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走了一条平凡而又充满智慧之光的创新之路。她在书中阐述的观点让我兴奋,启发我深思。当你走上三尺讲台时,你要不懈地追求精致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你要深刻地诠释你的艺术人生...
第一篇《用爱去爱》看起来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表达。李校长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研究数学,还要研究人的情感和需求。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的结果。因此,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数学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如何真诚地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轻松健康的氛围。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老师。李校长将自己对孩子、对教学、对事业、对孩子的看法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诠释了精彩的课堂与教育。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有深厚的感情,才会执着地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最真挚最美的教育诗篇;将真正配得上教师的光荣称号。人人都说“我能行”,“让每个人都表现出来”,用“爱”来“教导”社会...在李先生的笔下,有一种对生命深深的爱。在李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充满自信的。她对小学数学教育和对每一个学生的真挚的感情和热爱,这种强烈的时代声音深深地感染了我,促使我不断地寻找自己和她的差距,努力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以社会为教”阐述了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热爱必然表现在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上,即以自己的“学”教学生的“以社会为学”,即所谓“以社会为教”。李老师认为,“以社施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新的儿童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以社施教”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活动;“以社施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快地从“经验”向“科研”转变。这和我们学校现在提倡的做“科研型”老师是那么的一致。“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大概是目前每个老师最时髦的教学目标。我们老师都把目光盯在了这些学生身上: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很少有人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什么?
不久前,我在期末考试卷子阅卷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某商品降价10%。请写出等价关系。有同学写道:现价+降价=原价。阅卷老师毫不犹豫地打了个叉。原因是标准答案是原价×(1—10%)=现价。我对这个结果感到困惑,我对此提出异议。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看你怎么想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标准答案”来束缚自己的头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们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句空话吗?要让学生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第三部分是李老师的部分课堂教学记录和教案。认真研究每一节课和教案,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从课堂记录可以看出,李老师上课时,注意教学节奏,合理安排每一道习题,形成了发现矛盾、讨论、加深理解、运用得当的局面,学生感到积极、生动、活泼。
总之,我教的《小学数学》这本书是一部来自教学一线的作品,体现了时代的强音,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真情实感,充满了个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是李老师20多年数学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生活、对老师、对学生、对数学强烈热爱的真情流露。名师,成为名师,必有他(她)成名的理由;坚强的人,成为坚强的人,必有他或她的长处。我们是普通的老师,普通的人。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读过名师,也没有接近过强者。一旦进入名师,与强者交往,我们至少是半个名师,半个强者。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希望大家可以分享给我。
李烈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5最近,全市在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掀起了一股“读名著,学名师”的热潮。向名师取经,我立刻想到了北师大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并认真阅读了李烈写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
事实上,我想了解李烈,一位著名的数学老师。其实源于一个遗憾。那是几年前,我去武汉参加全国数学研讨会。会议原定与李烈先生进行教学观摩课。由于李烈先生因故不能前来,我终于错过了一次聆听和学习李烈先生课堂教学的机会。然而,会后我仔细阅读了李烈老师观摩课的文稿,突然被李烈那种深挖细节、追求完美的教学风格所吸引。她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演示,而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学而不死,生而不乱,易学而深刻,情理交融”。
当然,我现在也很幸运。通过阅读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感动了很多。本书是李烈老师20多年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列举了生动的教学实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用爱培养爱,用社会教学和课堂实录及教案。作者充分表达了对儿童和教学的看法,以及对教育和儿童的热爱。李烈老师认为,师生正是在“爱”与“社会”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同步提升。
如果老师不爱学生,不爱学科,不爱职业,他们就不会努力提高自己,高标准地教学生。学生如果不是处在一个充满爱的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是学不好的。同时,老师的爱是通过教学生学习来体现的,学生通过学习来回报老师。两者也是互动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爱,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爱。学生对学科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学科和老师的热爱。李烈老师还认为,要成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不仅要研究数学这门学科,还要研究人的情感和需求。
我觉得这本书的很多字幕都很有个性,和一般书里的章节标题不一样。它们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亲切而具体,如“第一印象不可忽视”、“站在学生中间”、“起点低终点高”...对于每一次经历,作者不仅论述了其理论依据,还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她的具体做法和自我感受,操作性很强。读了李烈的书,我体会到,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数学的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何真诚地热爱数学,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轻松健康的氛围。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数学老师。更好地理解教师在“爱”学生中的责任和技能。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只有把“爱”和“社会”结合起来,既有爱的感受,又有爱的行为,教师才能充满味道,学生才能处在充满爱的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李烈对我教小学数学的反思6《我教小学数学》是一部体现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力作,由特级教师李烈校长执笔。
学习和思考让我眼前一亮。在李老师的笔下,数学充满了它独特的魅力,有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和思路。
这本书有三个部分:
第一条:用爱培养爱。李老师讲了让学生在自信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讲了在“爱”中教师的责任与技能相结合,宽严相济,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
第二章:以色列的教会。李老师眼中的数学是建立在“学生”数学基础上的。她主张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在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激发思维,深入挖掘数学思想,构建“简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思考,感受数学的真谛和魅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记录和教案。这部分主要包括整除数、循环小数、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等五个教案或教案。从记录中可以感受到李老师精彩的课堂,从教案中可以体会到李老师对一堂课的深刻思考。
让我深深记住一句话:优秀的老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能注意到普通老师注意不到的现象,即使是无意的,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在想: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仅在于他的课有多精彩,更在于他如何追求进步。在于老师心里是不是真的有学生,是不是真的尊重学生,善待孩子,是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热情有人情味的老师。
一个令人钦佩的做法:学生作业本的使用。这是李老师要求的:要写“日期”和“作业来源”,要画边框,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目,有写草稿公式的地方。不允许只用草稿纸。李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是更方便,二是减少眼睛疲劳,另外也方便他检查错误原因。想想你平时的教学,孩子会经常犯计算错误,很多都是“没有根据”的。现在想来,关键还是在于对孩子要求不够严格。像李老师一样,严格使用作业本,创造性地使用作业本,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而且大大降低了计算错误率,提高了孩子的计算能力。
“我教小学数学”真的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