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是谁?
王是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他在锈病和黑穗病的分类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其著作《中国锈病指数》、《中国黑粉菌》、《中国禾本科锈病分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受到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欢迎。
中文名字: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内黄县
出生日期:1906 65438+10月12。
职业:生物学家
毕业学校:北平大学
主要成就:当选为国际植物分类学学会会员。
代表作:《中国锈病指数》、《中国黑粉菌》、《中国禾本科锈病分类》。
性别:男
介绍
学习经历
王,生于河南内黄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恰逢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他从小目睹了中国农村的落后,逐渐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决心为中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1927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系,1931毕业,农学学士。
大学毕业后被国立北京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聘为助理,在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刘深娥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科研工作。他首先从植物分类工作入手,发表了几篇关于中国茄科植物分类的论文。描述了枸杞属一新种(枸杞,1934)。后来我转而研究锈菌的分类。他亲自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采集了大量标本,先后发表了几个中国锈菌研究系列报告,报道了包括10多个新种在内的约200种锈菌,并进行了重要讨论。这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锈菌分类文献之一,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王与当时世界著名的锈菌分类学家如美国的J.C .亚瑟、德国的H.Sydow、美国著名锈菌分类学家G.B.Cummins、日本著名锈菌分类学家平冢秀夫等都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通信联系。这对他以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响。
在欧洲留学
从65438到0936,王被资助到欧洲学习,在那里她在鲁汶大学Carnoy研究所细胞学和植物学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V. Gregoire和P. Martens的指导下,他从事了锈菌细胞学的研究。根据当时R.F.Allen等科学家在锈菌细胞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使用了Uromyces poa-Benh。以小麦叶锈菌和锦葵叶锈菌为材料,详细观察了锈菌的双核过程。经过两年的努力,在1938提出了一篇关于某些锈菌起源的学术论文,通过答辩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该论文于1939年发表在比利时期刊《细胞》上,成为日后锈菌细胞学研究中经常被引用的重要文献。研究生期间,他还利用假期在法国、德国和英国做了短期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一些关于锈菌分类的论文,其中《南美洲的几种锈菌》和《中国菝葜植物上的柄锈菌》是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隐生植物实验室完成的论文。
去加拿大
1938年秋,王受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赴加拿大温尼伯Dominion Rust研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当时这个实验室是世界著名的锈病研究中心,有许多著名的锈病专家,主要研究谷类锈病的流行病学、生理专化和抗锈病育种(主要是小麦抗锈病育种)。在J. H. Craigie、M. Newton和T. Johnson教授的指导下,王从事锈菌生理分化和小麦抗锈育种的实验研究。他从中国获得了160个春小麦品种,从中国获得了一些冬小麦品种。在温室中测定了这些中国品种对北美流行的8个茎锈病生理小种和4个叶锈病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此外,他还测定了75个加拿大春小麦品系对6号和13号小种的抗性。后来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加拿大研究杂志》1942上。这是我国较早的小麦抗锈病文献之一。
为国家服务
1939年秋,正当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战争之际,王怀着爱国热情,放弃求学深造,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1939年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病虫害系教授,兼任国立四川大学教授。1941年调入西北农学院任教授。这时,由于战争,北平研究院植物所的图书和植物标本几经迁移到武功,与西北农学院联合成立了西北植物所,由王任所长,领导西北地区的植物研究工作。此时,他还在西北大学和河南大学任教。在武侠时代,科研经费匮乏,条件非常艰苦。然而,王并没有停止对锈病的研究。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日子里,王冒着战争的危险,带着五岁的儿子(此时王的妻子唐汉芬正在美国留学),几经周折从武关出发,于当年九月到达北平。回到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当时国民政府准备派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去台湾省,但王仍然坚持植物研究所,在刘神娥的带领下抢救标本,守护图书设备,等待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王编制出版了《中国锈菌索引》,记载了我国已知的锈菌800余种。该书对锈菌分类学家极具参考价值,至今仍被国内外相关专家引用。王在黑粉菌的分类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保存的1000多份黑粉菌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在各地进行了补充采集。结果鉴定出15属130余种,寄生在13科75属数百种种子植物上。中国黑粉菌发表于1963。这是一部关于黑穗病分类的系统专著。
在完成了有关黑穗病的专著后,王开始研究我国禾本科锈病的分类。但在1981年,为了弄清邓在1940年创立的龟龄草属的分类学地位,不顾75岁高龄,亲自到模式产地广西桂林考察采集标本。1983与助手合作《中国禾本科锈病分类研究》。这是我国禾本科锈病分类的总结报告,包括对101种(包括部分变种)的形态特征、分布和寄主范围的描述,并讨论了近缘种的分类特征、分布和差异,对我国禾本科锈病的鉴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65438-097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组织了“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王在这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担任《西藏真菌》主编。该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王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仍然勤于写作。他非常重视中国真菌学的研究历史,尤其对古代酿酒和药用真菌(如万磊、灵芝、冬虫夏草等)感兴趣。),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考察和总结。于是他研究了《诗经》、《礼记》、《吕氏春秋》、《齐书》、《菌谱》、《广菌谱》等中国近代许多真菌学研究专著,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总结和整理。1983撰写了《中国真菌学的回顾与展望》一文,1984以《中国真菌学与真菌学回顾-自然》为题发表在英文《真菌学杂志》上。他的文章引起了国外同行的极大兴趣,纷纷写信索要。英国真菌学刊物《真菌学》征得他的同意,专门转载。
王于1978加入中国。历任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他还被选为国际植物分类学协会真菌和地衣委员会的成员。
荣誉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一直从事植物学、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专著。他是我国现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对我国的锈病和黑穗病的分类作出了重大贡献。1989 9月,在中国植物病理学会60周年庆祝大会上,受到会议表彰,与其他80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一起,获得会议颁发的荣誉证书。
停止
著名真菌学家、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先生于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10月22日零时22分逝世,享年106岁。
传记笔记
1906 10 6月12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
1931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系。
1931—1936担任北平研究院植物所助理。
1936—1938,比利时鲁汶大学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8—1939加拿大温尼伯Rust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工作。
1939—1941年浙江大学农学院病虫害系教授。
1941—1948西北农学院病虫害系教授、西北植物调查研究所所长。
1948至1949,北平研究院植物所研究员。
65438-0950,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植物病理学研究所、应用真菌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2012 10于10月22日0点22分在美国逝世,享年106岁。
主要论文
1王运昌。中国科学院,北京,1933,4(4):1—15。
2王允昌。中国枸杞控制研究所,北京,1934,2:101—105。
3王云-昌,刘振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934,2:151—164。
4陈立群,常.中国材料科学研究.第二卷.中国科学院控制研究所,北京,1935,3:17—39 .
5李宇晨-ngo,-常.中国材料科学研究院.第三卷.中国科学院控制研究所,347-364 .
6刘晨-非政府组织,-张.中国研究用材料.ⅳ.中国科学院控制研究所,北京,1935,3:403—411 .
7王云-昌,刘振非。materialsforstudyonrustsofchina . v . contr inst . bot . natal acad . peping,1936,3:433—451。
8陈非政府组织,常.中国材料研究.第六报.中国机器人,1936,1:69—82 .
9王运昌。巴黎羊茅ⅱ. 1938,10:522—526。
10王运昌。quelquesurédinéESD ' amériqueduSud。版本Mycol.1938,3:14—17。
11王云昌。LaCellule,1939,48:215—245。
12王云昌。rustrectionsofchinesewheatwarities和certaincanianhybridstrains . can . jour . RES . c . 1942,20:108—115。
13王。植物病原菌的生理分化。西北农业报,1946,1(1):14—16。
14王云昌。中国科学院建筑工程研究所,北京,1949,6(4):221—232。
15王。锈菌寄生与小麦锈病发生的关系。农业科学快讯1951,3 (8): 36-37。
16王中国锈指数。中国科学院出版,1951,155。
17王,陈,。深耕施肥对冬小麦真菌区系的影响。微生物,1960,2 (1): 1-8。
18王。黑粉菌的新种和新组合。植物学报,1962,10(2):133-136。
19王中国黑粉菌。科学出版社1963,202。
20王。中国禾本科锈病新种。植物分类学报,1965,10 (4): 291-299。
21王。蘑菇属的两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73,13 (1): 7-10。
22王,韩,魏,,毛墨梅。中国西部锈菌新种。微生物学学报,1980,20 (1): 16-28。
23.王。中国真菌学研究简史。中国真菌学会植物学会1980学术报告论文摘要(P.3),1980。
24王允昌。青海-青藏高原地质生态研究ⅱ,1981,1161—11。
25WangYun-chang,R . s . Peterson . onketeelerianeedlerust . actamycol . sin . 1982,1(1):15—18。
26王,庄,。中国锈菌新种。Acta真菌,1983,2 (1): 4-11。
27王,臧牧等.西藏真菌.科学出版社,1983226。
28王,魏。中国禾本科柄锈菌的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1983,92。
29王云昌.中国的进化.鸟取真菌研究所报告(日本),1984,22:164—170。
王,人。中国柄锈菌属的分类研究。Acta真菌,1985,4 (1): 24-34。
31王云昌。真菌学中国古代文献回顾.真菌学报,1985,4(3):133—140。
32庄建云,昌。两个新种(Uredinales),ActaMycol.Sin,1985,4(4):218—221。
33王云昌,云. notesonorinationofsomerustfungifromchina . actamycol . sin . supply,1986,1:5—11 .
34郭林,-常. ataxonomicstudyonuromycesfromchina . actamycol . sin . Suppl,1986,1:107—148。
魏,王。中国菊科柄锈菌属的分类研究。真菌杂志增刊,1986,1: 185-226。
36王云昌,吴兴邦,李斌. anewspruceneedlerustmurgy . actamycol . sin,1987,6(2):86—88。
37王允昌。真菌学家,1987,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