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经典:乌蒙矿工文明矿工

云南摄影家耿拍摄的关于小煤矿矿工生存状态的系列摄影作品《乌蒙矿工》,是当今中国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之一,是一首为生活在底层的弱势工人呐喊的歌!耿在6年的时间里,先后20多次到滇东北的许多小煤矿考察,对这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十分同情。他和这群生活在底层的煤矿工人交了朋友,用相机生动地见证了他们极其艰难、鲜为人知的恶劣生活状态。他期待社会关注这一弱势劳动者群体的困境,尽快改变他们恶劣的生活状况。耿拿着相机在为这一层弱势劳动者呐喊,“立碑立传”!他无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道主义摄影师。

耿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云南众多业余摄影爱好者中的一员。当时的摄影爱好者大多热衷于拍摄日出日落、波光粼粼的云影、红嘴鸥优美的舞姿,以及红土地的色彩、线条等写真摄影的精美作品。耿从涉足摄影开始,就开始关注人和摄影师。他在中国(包括台湾省)的许多获奖摄影作品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纪实摄影作品。昆明的变化太快了。昆明老城的消失从1995开始,只有四五年。逝去的东西更珍贵。2001,耿摄影作品集《昆明往事》出版。这些照片不仅展现了老城消失前昆明温暖的人文环境,更关注了昆明老城消失过程中昆明人复杂的情感状态。摄影语言和画质给圈内人留下深刻印象。昆明那么多专业摄影师什么都没做,却让一个业余摄影师默默做。有一次他做到了67年,这在浮躁的摄影界真的不多见。

大多数人只知道“记录”、“纪实”的中国纪实摄影,甚至成为“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题材”、“焦点热点话题”的代名词,往往忽略了影像的构图和典型瞬间的精彩把握,使纪实摄影流于同一广角镜头的平庸记录,缺乏影像个性特征的深刻表达。耿的纪实摄影作品非常重视画面的艺术构成和对典型瞬间的精彩把握。他的作品深刻,感人,难忘!2004年,他的《乌蒙矿工》系列纪实摄影作品获得“人类贡献奖”一等奖和21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金奖,就是最好的证明。

耿简历

1954,云南昆明人(祖籍安徽);

1990,开始学摄影;

1995,获第七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银奖;

65438-0997年参加文化部、台湾省中国摄影协会组织的“海峡两岸摄影家看三峡”大型创作活动,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2001出版个人摄影集《昆明往事》,受邀参加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个人主题摄影《昆明往事》;

2003年应台湾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千年情缘两岸著名摄影家联展”,展出个人主题摄影作品《乌蒙煤窑》;

2004年获“千年情缘世界华人摄影大赛”金翼奖;荣获第四届“人类贡献奖”一等奖;获21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金奖;

2005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展出《乌蒙矿工》。《乌蒙矿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

2006年获云南省文学艺术贡献奖;参加第二届连州国际摄影节,展出《乌蒙矿工》。

耿云生摄影笔记

1995我先和几个摄影爱好者来到了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乌蒙山脉一个叫莫草湾的小煤矿。当我看到工人们的工作状态时,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一个不到一米高的洞里,从不透光的洞口,一个煤炭工人手脚像壁虎一样爬了出来,嘴里叼着一盏煤油灯,跟在后面。篮子里有近200公斤的煤,一步一步挥汗如雨。必须全力向前迈出每一步。煤被秤从竹篮里倒出来后,他们就可以站起来了。看看工人们被煤灰和汗水染成黑色的身体。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是一对眼球和一排牙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不能相信眼前的一切。当时我不能在这里久留,因为和我一起去的同伴要赶回省城。我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开了。

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脑海里总是浮现矿工拉煤的场景。为什么这种原始的工作方式会出现在20世纪的今天?那些矿工的生活是怎样的?这种问题总是困扰着我,所以我产生了拍摄他们的想法。接下来的几年,我一次次往返于乌蒙山的大小煤矿,真实地拍摄下矿工们工作、生活、休息的每一个瞬间...